中国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研究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研究 |
 |
|
 |
中国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125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3月
·ISBN:9787040175684
·条形码:978704017568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英语
·丛书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内容简介 《中国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中国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从行为、认知和社会学等多个视角较全面、深入地对中国大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进行了探讨。《中国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确认了中国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组成部分和外在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扩大了现有的动机结构,最终构建了外语学习动机理论框架。除了构建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以外,《中国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研究》还探讨了动机取向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动机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为我国未来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和大学生外语教学提出了具体建议。
作者简介 秦晓晴,男,1961年生,湖北浠水人,中共党员。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外语教育研究所所长、《外语教育》年刊主编、《中国英语教育》期刊编委、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国际应用语言学学会(AILA)会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度入选者。199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并获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并获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在南京大学从事应用语言学博士后研究。1996年以来应邀赴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康奈尔大学、宾州州立大学和英国伦敦国际培训学院作访问学者或进修学习。近年来先后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中国翻译》、《外语教学》、《外语研究》、《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四川外语学院学报》、Hong Kong.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RELC.Journal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独立及合作出版著作5部。承担完成了9项各级研究课题,其中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十五”规划项目、教育部全国教育考试“十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和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各一项和多项校级教学和科研项目。曾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教学质量奖和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简述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1.4 研究结论
第一部分 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的理论背景
第二章 心理学界的主流动机研究
2.1 心理学的动机视角
2.2 动机的生物视角和需要理论
2.3 动机的行为视角和强化理论
2.4 动机的认知视角及其动机理论
2.4.1 期望和价值理论
2.4.2 自我效能理论
2.4.3 归因理论
2.4.4 目标理论
2.4.5 自我决定理论
第三章 应用语言学界的学习动机研究
3.1 Lambert和Gardner的社会心理模式
3.2 C1ement的语言自信心理论
3.3 Domyei的外语学习动机三层次说
3.4 二语学习动机研究存在的问题
3.4.1 动机的定义缺少一致性
3.4.2 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的视角问题
3.4.3 动机研究方法论上的问题
3.5 二语学习动机的近期理论探讨
第二部分 外语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
第四章 外语学习动机内在结构定量研究
4.1 外语学习动机概念模型
4.1.1 动机成分的确认
4.1.2 动机概念模型的确立及研究假设
4.1.3 本研究选取的动机因素
4.2 定量研究方法
4.2.1 受试者
4.2.2 研究工具及数据处理
4.3 定量研究结果和讨论
4.3.1 外语学习动机模型的建立
4.3.2 动机变量对动机行为的整体影响
4.3.3 动机变量对动机行为的直接影响
4.3.4 动机变量对动机行为的间接影响
4.4 定量研究结论
第五章 外语水平与归因倾向之间的关系
5.1 定性研究方法
5.1.1 受试者及研究工具
5.1.2 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
5.2 定性研究结果和讨论
5.2.1 学习环境归因
5.2.2 课堂教学归因
5.2.3 语言天赋归因
5.2.4 努力归因
5.3 定性研究结论
第三部分 外语学习动机的外在结构
第六章 动机取向与母语策略之间的关系
6.1 母语策略研究理论背景及研究问题
6.2 实验设计
6.3 研究结果与讨论
6.3.1 大学生母语策略的使用频率及特点
6.3.2 深层动机、浅层动机和母语观念与母语策略的相关性
6.3.3 深层动机、浅层动机和母语观念对母语策略的预测能力
6.4 母语策略与动机取向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结论
第七章 动机取向与学习策略使用之间的关系
7.1 相关理论背景
7.2 本章研究设计
7.2.1 研究对象
7.2.2 研究工具
7.2.3 数据收集及分析
7.3 统计结果
7.3.1 动机和策略使用之间的关系
7.3.2 不同动机水平的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特点
7.4 研究结果讨论
7.5 研究结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英语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2:潜在变量的相关矩阵
附录3:国外学者使用的二语学习动机问卷
……
序言 中国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走近中国。改革开放、加入WTO在中国国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外语学习热潮。外语教学领域的研究多以教学大纲、教学法和教材为研究对象,但对外语学习者的研究,特别是外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研究相对较少。秦晓晴博士的外语学习动机内在结构研究不仅具有较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相当广泛的实际意义。
《中国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一书主要基于他的博士论文撰写而成。原论文语言为英语,在用汉语改写成专著的过程中,作者进行了有效的再加工,成书后脉络清晰,语言论述得体,图表呈示规范。该专著的学术水平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该专著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的动机研究方面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为进一步进行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以及其他相关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国内的同类研究多数局限于介绍国外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只有少数学者对学习兴趣和学习目的等少数变量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探讨,还没有对外语学习动机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更没有通过实证方法建立外语学习动机模型的专著。本专著解决了如下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外语教学实际,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中开展调查,确定影响外语学习动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并对外语学习动机成分进行了总结和分类;从理论上阐明了不同动机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外语学习动机概念模型;通过大规模调查和数据分析,确定了外语学习动机的结构模型。
第二点是该专著为学习者和读者提供了详尽的研究示例,即运用有效的研究方法对问题进行科学的剖析和论证,用数据说明事实,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研究结果有助于外语教师对复杂的外语学习动机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楚而又全面的认识;帮助学习者有效地提高外语学习动机水平,促进自主性学习;且在教学改革中充分考虑各动机因素构成的整体关系,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该成果还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学习过程中的归因现象、自我效能和焦虑感等心理现象,调整学习心态,确立适当的努力方向,提高学习兴趣。
国内著名学者对该课题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初明、复旦大学朱永生、南京理工大学井升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张亚非、南京大学王守仁和乐眉云教授等的评价是,该研究从理论上丰富了动机研究的内涵,对今后在该领域的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研究成果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优化学习动机、提高英语学习整体效果提供了实际依据。
文摘 (2)未能揭示复杂动机因素之间的关系
纵观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二语学习动机研究不难发现,定量数据处理方法用得最多的是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方差分析(如Clement,et a1,1994;Dornyei,1990;Ehrman,1996;Schmidt,等1996),但这种数据处理方法不能很好地揭示动机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它们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动机因素之间以及与成绩之间的关系的紧密程度,但无法确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在探讨不同的动机变量对成绩影响时,数据处理方法主要是多元回归(如Ely,1986;Bacon,等1990;Svanes,1987;Wen,1997),但多元回归能确定不同的因素对成绩的预测力,却不能确定动机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虽然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是由不同研究目的来决定的,但我们不能忽视这样的事实,即过去的研究未能揭示复杂动机因素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已有研究者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如Tremblay等人(1995)就试图用路径分析法对动机成分之间的因素关系进行探讨,但遗憾的是,该研究涉及到的动机变量有限,样本也不大(只有75名受试者),而且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不高(模型的优度指数和调整后的优度指数分别仅为.70和.63)。其他动机模型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上,所以如要揭示复杂动机因素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
综上所述,使用诸如相关分析等方法来探讨少数动机结构与二语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不外乎对不同动机因素的优劣下定论,而不能回答这些动机变量如何作用于学习成绩,如何影响动机强度等问题。这种方法无助于系统、深刻地考察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结果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不仅未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动机过程,而且未能为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提供理论依据。Dornyei等人(1998)根据自己的扩展框架进行了旨在提高学习者动机水平的动机策略研究,研究发现没有哪一种动机策略对提高动机水平特别有效。对于这一结果,虽然有不同的解释,但主要原因应该是对动机本身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联系不清楚。不知道这一点,就无法有效地控制和改变学习者的动机行为。比如,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确定更高的学习目标,但如果不清楚学生为何倾向于低目标,不知道影响目标确定的因素,仅仅依靠教师干预的动机策略,则难以改变学生的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