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没有秋虫的地方 |
 |
|
 |
没有秋虫的地方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
·页码:29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39929138/9787539929132
·条形码:978753992913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大家散文文存
内容简介 《没有秋虫的地方》是叶圣陶20年代初的作品,作者以其精湛的艺术构思,质朴凝重的语言,倾吐了一个进步的热血青年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文章意蕴丰厚、味道隽永,读之耐人咀嚼,令人深思。
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在冷漠死寂的环境渲染之后,立即将文思转入对有秋虫的地方的追忆。一方面通过记忆中秋虫鸣曲的描摹和愉悦心情的抒发,与现实寂寞无声的无虫之秋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审美心理的反差,从而突出期盼之情的急切和无奈之心的焦灼,另一方面又通过对“绝响”的讴歌,引发出一种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正是这秋虫的鸣叫,使作者摆脱了死一样的空寂,与他追求不平淡的生活的心理相应和。由此作者生发开去,道出了一个热血青年不甘沉寂的律动之情。
编辑推荐 叶圣陶是20世纪中国一位杰出的作家、教育家和出版家,又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先行者。作为散文家,他早期和周作人、朱自清共同成为文学研究会散文创作的中坚,后来又成为开明派散文的代表,其散文被一九三五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选录的篇数仅次于周作人、鲁迅和朱自清。《没有秋虫的地方》收录了叶圣陶先生的散文精品近百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叶圣陶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非常值得一读。
目录 辑一 过去随谈
生活
将离
客语
丛墓似的人间
过去随谈
做了父亲
看月
中年人
苏州“光复”
薪工
过节
乐山被炸
答复朋友们
杂谈我的写作
我坐了木船
桡夫子
开明书店二十周年
我和儿童文学
我和商务印书馆
记我编《小说月报》
辑二 生活记趣
没有秋虫的地方
藕与莼菜
卖白果
深夜的食品
牵牛花
说书
昆曲
三种船
天井里的种植
骑马
辑三 独善与兼善
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
从焚书到读书
不甘寂寞
读书
知识分子
“胜利日”随笔
独善与兼善
诗人节致辞
“习惯成自然”
两种习惯养成不得
暴露的效果
辑四 殂屐痕处处
记游洞庭西山
假山
谈成都的树木
游临潼
在西安看的戏
坐羊皮筏到雁滩
登雁塔
游了三个湖
黄山三天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刺绣和缂丝
辑五 “相濡以沫”
记徐玉诺
记佩弦来沪
白采
两法师
几种赠品
弘一法师的书法
记丐翁一二事
胡愈之先生的长处
“生活教育”——怀念陶行知先生
“相濡以沫”
谈弘一法师临终偈语
朱佩弦先生
回忆瞿秋白先生
悼剑三
俞曲园先生和曲园
追怀调孚
我钦新凤霞
追念金仲华兄
辑六 序跋与评论
“怎么能……”
《天鹅》序
观“新乐府”剧杂评
《我与文学及其他》序
以画为喻
血和花
《叶圣陶文集》(人文版)前记
樱花精神
《苏州园林》序
《西谛书话》序
《刘海粟艺术文集》序
《丰子恺文集》序
从《扬州园林》说起
编后记
……
文摘 因为我是苏州人,望道先生要我谈谈苏州的说书。我从七八岁的时候起,私塾里放了学,常常跟着父亲去“听书”。到十三岁进了学校才间断。这几年间听的“书”真不少,“小书”如《珍珠塔》《描金凤》《三笑》《文武香球》,“大书”如《三国志》《水浒》《英烈》《金台传》,都不止听一遍,最多的听到三遍四遍。但是现在差不多忘记干净了,不要说“书”里的情节,就是几个主要人物的姓名也说不齐全了。
“小书”说的是才子佳人,“大书”说的是历史故事跟江湖好汉,这是大概的区别。“小书”在表白里夹着唱词,唱的时候说书人弹着三弦;如果是双档(两个人登台),另外一个就弹琵琶或者打铜丝琴。“大书”没有唱词,完全是表白。说“大书”的那把黑纸扇比较说“小书”的更为有用,几乎是一切“道具”的代替品,诸葛亮不离手的鹅毛扇,赵子龙手里的长枪,李逵手里的板斧,胡大海手托的千斤石,都是那把黑纸扇。
说“小书”的唱唱词据说是依“中州韵”的,实际上十之八九是方音,往往勺上不分,“真”“庚”同韵。唱的调子有两派:一派叫“马调”,一派叫“俞调”。“马调”质朴,“俞调”婉转。“马调”容易听清楚,“俞调”抑扬太多,唱得不好,把字音变了,就听不明白。“俞调”又比较是女性的,说书的如果是中年以上的人,勉强逼紧了喉咙,发出撕裂似的声音来,真叫人坐立不安,浑身肉麻。
“小书”要说得细腻。《珍珠塔》里的陈翠娥见母亲势利,冷待远道来访的穷表弟方卿,私自把珍珠塔当作干点心送走了他。
后记 叶圣陶(1894~1988)早在辛亥年前后就开始写散文了。他在一九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写的《<圣陶日记>小序》,翌年八月写的《<艺兰要诀>跋》等,堪称散文中的珍品。从一九一○年至一九四九年的四十年间,叶圣陶先后出版过《剑鞘》(与俞平伯合著,一九二四年十一月霜枫社出版)、《脚步集》(一九三一年九月上海新中国图书局出版)、《未厌居习作》(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西川集》(一九四五年一月重庆文光书店出版)等四本散文集。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叶圣陶的散文“不多”。其实,叶圣陶的散文很多,分散在各种报刊上的散文比已经收进集子的多一二十倍。叶至善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写的《(叶圣陶集>(第五卷)编后记》(江苏教育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月出版)中说:
作者写散文的年头最长,发表的篇数最多。现在把谈文学创作的、谈教育工作的、谈语文教学的、谈编辑出版工作的挑了出来,分别归类,编入以后各卷,其馀的四百来篇散文按写作或发表的先后,编成六集:新中国成立前四集,新中国成立后两集。
叶圣陶的散文写得多,与他的职业不无关联。在旧中国漫长的岁月里,叶圣陶当教员,当编辑。要使学生了解社会,要使自己主编的报刊能吸引读者,就必须敏锐地关注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对社会的风风雨雨都要“触景生情”。所以,叶圣陶在散文中写到的都是那个时代的人物、事件、思想情感。他写到的人物中,既有我们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有见解“精辟”、“谈锋很健”的瞿秋白;有“精密”、“广博”的沈雁冰;也有我们比较陌生、很有才华逝世较早的诗人白采和画家陶元庆;既有“理想不嫌其高,而步骤务求切实”的胡愈之;也有不通世故,好为幻想,其意思不可捉摸的徐玉诺;既有坚信将来,认为现在的至少和将来的同样地重要,因而“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的朱自清;也有“深深尝了世间味,探了艺术之宫的,却回过来过那样通常以为枯寂的持律念佛的生活”,后来圆寂于泉州的弘一法师;既有“从阶级意识”方面对于自己影响较深的革命家杨贤江;也有和自己一起致力于教育革新,“是具真诚能实行的教育家”吴宾若……从叶圣陶的这些“写人”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他们的音容笑貌。
叶圣陶在散文里写到的这些人物,和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就某些问题展开探讨和论争:《国故研究者》是叶圣陶和顾颉刚、朱自清、周予同等人与曹聚仁围绕“国故”展开的一场论争的记录;《<未厌集>序言》是叶圣陶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的自白;《关于文字改革》和《关于“手头字”》记述了我国现代文字改革先驱们的探索和实践;《无谓的界线》使我们联想到《妇女杂志》发起的题为“结婚是否必须有相当的仪式?”的讨论;《藕与莼菜》、《未厌居习作》则能引导我们去追寻“乡土文学”在我国的勃兴和发展,以及生活的哲理;《电话代公文》、《援助贫病作家》、《怎样铲除贪污》、《谈“求饶”的效果》等,又给我们描写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生活的种种图景……叶圣陶在散文中写到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三·一八”、“四·一二”、“九·一八”、“一·二八”、“七一七”、“八·一三”、“抗战胜利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重大事件,其他许许多多作家也都抒写过,倘若把同时代写同一事件的散文排列在一起观摩,就不难看出叶圣陶的散文是我国社会“一鳞半爪”的写照,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叶圣陶的思想情感总与同时代的一部分文化人相共鸣,以至形成了一种思想和思潮。叶圣陶的这些散文,对于同时代的人会使他们感到亲切;对于青年人,则会使他们感到新鲜。老年人的这个亲切感来自他们在半个世纪中的共同的阅历,年轻人的这个新鲜感则来自他们对于过去的发现……
叶圣陶在解放前写的散文,史笔与文笔并重,寓实感于美感之中。既体现了作家正视现实,直面生活,敢于针砭时弊的生活态度,也反映出作家因材而异,精心设计,在艺术上的惨淡经营。叶圣陶的散文写了不同的内容,运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抒写了不同的情感,从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就文体而论,有抒情的,有政论性的,有短评性的,有叙事的,有记人的,有的是一段对话,有的是自叙,有的是则广告辞;就风姿而论,有的粗犷狂放(《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有的宁静淡泊(《藕与莼菜》),有的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我就是推选他们的一个》),有的意蕴深刻,耐人寻味(《一件烂棉袄》),有的嬉笑怒骂,亦庄亦谐(《“今天天气好啊!”》……真是“短笛无腔信口吹”!不过,说是“无腔”,其本身就意味着“有腔”。内容决定形式,个人的思想毕竟逃不脱社会意识的支配。叶圣陶在一九二一年前后的散文洋溢着生机勃勃的风采;“五四”运动趋于低潮以后的散文流露出愤闷和沉郁的情怀;“五卅”运动期间的散文充满着反侵略、反压迫的激情;抗战初期的散文弥漫着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欣悦;一九四○年前后的散文夹杂着忧郁和痛苦;抗战后期的散文基调高昂、激越、凝重。从叶圣陶解放前的散文中,也能看出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和我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趋向。
……
江苏文艺社邀我为“大家散文文存”选编一本叶圣陶的集子,我从叶圣陶的散文中挑出八十四篇来,汇成“过去随谈”、“生活记趣”、“独善与兼善”、“屐痕处处”、“相濡以沫”、“序跋与评论”六辑,因为大多是叶圣陶散文中的名篇,值得认真阅读。
商金林2008年6月21日于北大畅春园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