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建筑 >

北京新建筑

2011-08-05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北京新建筑 去商家看看
北京新建筑 去商家看看

 北京新建筑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页码:17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00686153/9787500686156
·条形码:978750068615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北京新建筑》主要介绍了奥运建筑、艺术殿堂、公共建筑、商业建筑、设计精品旅馆、北京建筑师事务所、建筑评论等建筑形式。《北京新建筑》作者亲身走过北京新建筑现场,书写中国建筑里程碑的多角度观察,更采访专业建筑评论家,深入北京建筑事务所,聆听建筑现场与当代城市的对话,以宏观的人文视野、深度的文化省思,忠实地记录21世纪北京因奥运所带来的一切改变,以及即将改变的一切。
作者简介 林美慧,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毕业。对现代建筑极度狂热,曾任《家饰》杂志执行编辑,并于2001年参与融合建筑、设计、时尚概念的《EGG》杂志创刊,并任《EGG》执行主编、《蛋报》总编辑、EGGroup执行经理。凭借着长期浸淫建筑设计领域积累的专业经验,她的采访总能以清晰的逻辑和精准的敏锐度,传达独到的观点,文字极具感染力。目前为自由文字工作者,参与2007、2008年台湾设计师周筹划,负责文宣统筹,仍悠游于建筑、设计的领域不可自拔。
编辑推荐 《北京新建筑》全球顶尖建筑实验竞技场,在世界级的奥运建筑中见证前所未有的北京风采。包括建筑、设计、旅游、文化观察。
这是从13世纪忽必烈在北京建都以来,到目前为止,最大、最彻底的改变!
拥有3000多年辉煌建城史的北京,为迎接2008年奥运盛会,原本错落着胡同巷弄、宫殿广场的历史风貌,转眼成为世界顶级建筑的实验剧场。从造型标榜绿色奥运建筑的鸟巢与水立方、荷兰怪杰建筑师库哈斯打造的CCTV新大楼,到12位亚洲建筑师联手设计的长城脚下的公社……这些造型新颖、理念独具的建筑,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造成了什么冲击,又将创造出怎样的历史?
作者亲身走过北京新建筑现场,书写中国建筑里程碑的多角度观察,更采访专业建筑评论家,深入北京建筑事务所,聆听建筑现场与当代城市的对话,以宏观的人文视野、深度的文化省思,忠实地记录21世纪北京因奥运所带来的一切改变,以及即将改变的一切。
瑞士 HERZOG & DE MEURON国家体育场(鸟巢)
澳洲 PTW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法国 PAUL ANDREU国家大剧院
荷兰 REM KOOLHAAS CCTV新大楼
英国 NORMAN FOSTER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美国 STEVEN HOLL当代MOMA
目录
前言
奥运建筑
01 国家体育场(鸟巢)
02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03 数字北京大厦

艺术殿堂
04 国家大剧院
05 798艺术区
06 草场地艺术区

公共建筑
07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
08 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
09 北京天文馆新馆
10 中央电视台新大楼
11 北京规划展览馆

商业建筑
12 建外SOHO
13 当代MOMA
14 三里屯Village之北京格子

设计精品旅馆
15 长城脚下的公社

北京建筑师事务所
1 6 朱锫
1 7 王昀
1 8 迫庆一郎

建筑评论
19 王明贤
20 史建
21 方振宁

附录
北京市地图
艺术区地图
北京地铁规划图
长城脚下的公社地图
……
序言 2007年8月8日,迎接奥运倒数一周年之际,我来到北京。
近深夜,从机场搭乘巴士到饭店,我耳朵里听到的是10年前台湾的流行音乐。时光仿佛错置,竟不知身在何处,是10年前的台湾,还是建设提前30年的北京?矛盾的也不仅止于此。大街上,现代汽车、搭载货物的三轮车、为数众多的脚踏车及电动车(以电发动的轻型机车)一起构成了街头景观。我以为我对北京发生的一切应该做好了万全准备,然而意外却不仅于此。
隔日早晨,走出胡同里的饭店,发现这时的北京灰扑扑的,空气中有一种沙尘味儿,有点像是走在工地现场那种被风扬起的沙尘白茫里。走过了一个打着赤膊的大叔、两个拿着锅子正在聊家常的大婶,还有路边正在炸油条、煎大饼的早餐店,再看到了街头四处的标语林立……我进入了地铁站,地铁站里的陈旧地砖、铁栏杆、站务员的“扑克脸”,使我又好像回到了30年前的台湾车站。而此时,我却要前往另一个未来,去寻找在现代建筑史上绝对值得记上一笔的奥运建筑——水立方、鸟巢。
就是这样充满了时光错置与矛盾感的北京,组构我对北京的印象。一条街上分列着两个世界,胡同四合院落与现代高楼大厦;奥林匹克公园与附近的贫民聚落;紫禁城古典恢弘与四处的现代工地现场……全世界的大都市可否找到第二个像这样的城市呢?不能。
一边是过去,一边是未来,这正是现在的北京最不可思议却最迷人之处。
我思忖着奥运为北京带来的改变。回头看历史长河,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周王室同姓贵族昭王于北燕,即现今的北京及周围地区,这是北京出现城池的开始。细数3000多年建城史,从元朝创建新城大都的基本建设,到明朝的大举建设并命名为北京,再到清朝的迁都北京,这些历史让这个中国的北方城市,蕴涵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1949年共产党主政建立了新中国,10年间,北京出了许多代表社会主义形象的建筑群。直到1995年,张永和在美国成立事务所后,回到北京从事建筑设计,不但开启中国独立建筑师事务所的新时代,也以西方建筑理念融入中国城市文脉的实践,带来了新的视野。而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延揽了世界级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舞台竞技,短短的6年间,就让北京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代君王所建造留下的宏伟古建筑,如今要与现代奥运城相互辉映。
超速的发展,超现实景象的错置,破坏与建设的冲突。我在想,这些精彩要如何透过文字分享?而文字能否传达这些背后错综复杂的政经结构,历史交叠的人文思维和说不明、理不清的矛盾情结?于是我决定将本书分为七大单元,包括:中国建筑评论家看待北京建筑发展的专论、采访在北京成立设计事务所的新锐建筑师、探询这些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介绍最引人注目的奥运建筑,不遑多让的公共建筑、新兴的商业建筑、成为前卫势力的艺术特区,以及扬名海外的五星级宾馆等,企图透过不同面向的观察,窥北京的新建筑现场,并记录在21世纪北京因奥运所带来的一切改变和即将改变的一切。
在此特别致谢:苏瑞卿、方振宁、阮庆岳、张基义、王昀、史建、迫庆一郎、王明贤、朱锫、李薇、窦子、高宗、王珺、徐辉、李佩蓉、张倩绮、积木文化以及中国青年出版社,因您们的协助才得以成就本书的完战。
文摘 插图:







中国意象vs.艾菲尔铁塔
除了“世界最大有顶建筑”的称号外,北京首都机场成为众所瞩目之焦点的原因,也在于诺尔曼·福斯特的设计概念之引人人胜。
诺尔曼·福斯特观察到,古老的中国工匠们可说是伟大的船只制造师,因此北京首都机场的三号航站以船身骨架的造型整个支撑起航站的屋顶,其复合曲线组合而成的钢构外观,设计灵感正来自于中国传统的造船工艺。有人形容这个机场外观像是中国的龙,屋顶上那一片片掀起的三角形,像极了龙的鳞片;也有人说像展翼高飞的孔子鸟;甚至有人认为像躺下来的艾菲尔铁塔,这些形容词都为诺尔曼·福斯特的设计概念带来生动活泼的解释。
诺尔曼·福斯特则称这个方案为“人民的宫殿”,因为屋顶上有155个自然采光的天窗,照亮红、金两色渐层变化的墙壁与天花板。红色的屋顶、金色的内装,很容易令人联想到紫禁城,这样的设计不仅传达了浓厚的民族传统,也颠覆了一般国际机场现代而白冷的色调。诺尔曼·福斯特说:“当你沿着机场走的时候,墙壁和天花板的颜色会从红色转变为金黄色,也代表着中国传统色系的渐变。”
无怪乎从设计概念图发表后,诺尔曼·福斯特的设计几乎无异议地获得了众人的认同,比起保罗·安德鲁设计国家大剧院的纷纷扰扰,北京首都机场建筑案显得顺畅多了。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