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游荡者说 |
 |
|
 |
游荡者说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页码:284 页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
·ISBN:9787532927982
·条形码:978753292798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诗与思当代诗人随笔文丛
内容简介 《游荡者说》是作者的诗学随笔、散文集,书中具体收录了:《深入生命、灵魂和历史的想象力之光——先锋诗歌20年,一份个人的回顾与展望》、《永无终结的“求真意志”——对现代性写作的价值基点的思考》、《写写我们的生活——致诗友信》、《某“资深编辑”审稿意见八则》等作品。
作者简介 陈超,1958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市,现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新诗评论》编委,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著作有《生命诗学论稿》《打开诗的漂流瓶——现代诗研究论集》《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当代外国诗歌佳作导读》《中国先锋诗歌论》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发表诗作300余首,出版诗集《热爱,是的》《陈超短诗选》(英汉对照)等。主要编著《以梦为马——新生代诗卷》《最新先锋诗论选》《中国当代诗选》等。
1993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庄重文文学奖”,2000年获《作家》年度诗歌奖,2005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并多次获得省级奖项。
2007年4—5月,应邀赴美,先后在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学术交流及诗歌朗诵。
编辑推荐 《游荡者说》是现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新诗评论》编委,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陈超先生的个人诗学随笔、散文集,书中收录的《文学的想象力与可信感》、《从天真之歌到经验之歌》、《闲读叔本华》……这些文章体现了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
目录 卷一
深入生命、灵魂和历史的想象力之光——先锋诗歌20年,一份个人的回顾与展望
当代经验的深入展开
拒绝预设的“诗意”
传媒膨胀时代“为何要用诗的形式发言”?
贫乏中的自我再剥夺——先锋“流行诗”的反道德、反文化问题
另一种火焰、升阶书,或“后……”的东西
深入并穿越“虚无”
让“诗一语言一思”同时到场
通向传统的个人“暗道”
让“矛”和“盾”相互打开
卷二
永无终结的“求真意志”——对现代性写作的价值基点的思考
1987—1995,蓝皮笔记本
文学的想象力与可信感
先锋文学还是个“小伙子”
“后刑天”式的酷评
讽喻的织体
诗人的散文
从天真之歌到经验之歌
艺术是学习真实的功课
卷三
写作“后”谈
写写我们的生活——致诗友信
写作是快乐的——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奖感言
闲读叔本华
读诗一束
笔随心走
某“资深编辑”审稿意见八则
卷四
“X小组”和“太阳纵队”:三位前驱诗人——郭世英、张鹤慈、张郎郎其人其诗
速写28家
懵懂岁月——童年经验和最初的诗歌感动
学徒纪事——我的师傅和文学启蒙老师
“七七级”轶事
回答《诗选刊》“中国诗人答问录”的23个问题
后记
……
文摘 深入生命、灵魂和历史的想象力之光——先锋诗歌20年,一份个人的回顾与展望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先锋诗出现了从意识背景到语言态度的重大转换,直到今天我们似乎还可以看到它带来的持久影响。如何描述这一转换的性质,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其中最通常的方式是按照历时的诗歌史线索,对朦胧诗之后出现,但在创造力形态上彼此间差异性很大的先锋诗潮(它们被习惯性称为“新生代”、“第三代”、“后朦胧诗”),分别做出“事实指认”。目下大部分相关的理论批评著述,依循的就是这样历时呈现分别予以“事实指认”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其学理上的审慎或有效性,材料上的丰富和准确,但也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面。
作为诗歌批评和创作的双重从业者,我真正进入先锋诗歌范畴,恰好也是20年。就理论批评而言,本人以往对先锋诗潮流向的研究,基本也未曾逾出历时性的分别予以“事实指认”的方式。但是,作为一个诗人,我还是希望能找到一条连贯的、与诗的意味和形式均密切相关的论述线索。批评家与诗人的双重身份,既可以彼此激发,也可能相互掣肘,其间种种情态冷暖自知。但这种双重身份明显的好处是,它让我始终保持了对先锋诗歌本体与功能的平衡关注,而不是偏执于一端。
基于这种“平衡”意识,近年来我思考的线索就是先锋诗歌的“想象力”在自身的历史演进中所采取的不同的转换模式。它们为什么会转换?是怎样转换的?其合理性和缺失在哪里?诗歌的“想象力”,就是诗人改造经验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对诗人想象力模式的发生和发展的探询,会拖出更为深广的关联域,它事关诗人对语言、个体生命、灵魂、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表达。围绕这一点进行的历时性考察,或许有助于我们在对20年来先锋诗歌的回顾和展望时,不至于“事实指认”有余,而价值判断不够足。
我认为,20年来先锋诗歌的想象力是沿着“深入生命、灵魂和历史生存”这条历时线索展开的。其最具开拓性的价值也在这里。当然,这里所谓的“价值”,是根据我个人的审美趣味、生存立场做出的。因此,本文副标题中出现的“个人”,绝非是妄自尊大或自矜,只不过是昭示出一个个人的视点,并期待同行的驳难、补充与修正。
一
对于保持着冷静的人们来说,80年代初期发展到成熟的涌流阶段的“朦胧诗”——其文脉滥觞可上溯到60至70年代后期的“X小组”、“太阳纵队”、“白洋淀诗群”、“《今天》诗群”——只是“广义”的先锋诗歌,而不是准确意义上的先锋派诗歌。在他们那里,
……
后记 这本集子,选收了我发表的某些文学特别是诗学随笔、散文。为避单调,也适量收入了几篇学术文章。
我既忝列“学者”,又在高校工作,不免要写些中规中矩的供“圈儿里 ”交流的学术文章。但近年来,我日渐对那种讲坛森严、城堡傲立的学院作风心生厌倦。在我那些由所谓“学理”、“行规”制导下的文章里,心灵的体验和奇思异想往往被勾出了页边。可说到底,文学和批评的主要目的之一,不就是作者自由本真心灵的诉说与谛听么?读我这等学术文章,读者仰得脖梗儿疼,殊不知作者也俯得脖梗儿疼。
于是,近年来我常常从城堡里溜出来,到原野上游荡,便有了这些“游荡者说”。
它们无须经典撑腰,何赖学院壮胆,当是有感而发,笔随心走,释放性情,带着热气。许多朋友说,这类文章才“有紧张感,有趣味,有用”。而我,也从写作中获得了新的动力和真正的快乐。
感谢本丛书主编张清华先生,感谢山东文艺出版社,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
感谢愿意倾听“游荡者说”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