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投资 >

华尔街日记

2011-07-24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华尔街日记 去商家看看
华尔街日记 去商家看看

 华尔街日记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21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30010147X/9787300101477
·条形码:978730010147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华尔街日记》两位作者在2008年的这趟美国采访之旅,无疑是这个特殊年份的一份有价值的记录。创造了无数历史的总统选举和百年遇的金融危机,无疑是2008年发生在美国却和中国最密切相关的两件事。如果说,新闻是历史的第一份草稿,那么在为期40多天的行程中,《经济观察报》的两位记者辗转美国三个州、五六座城市,近距离地观察“风暴中的美利坚”,既采访了华盛顿的美国政府高级官员、纽约华尔街的金融家,也深入贫穷的俄亥俄州小镇,看到那些住在车房里、完全靠政府救济而生活的最穷苦的美国人,如何在被金融危机恶化的环境中艰难生存,又如何对新总统、新政府寄予希望。
作者简介 程明霞,《经济观察报》新锐记者,历任公司部、宏观经济部、要闻部记者,要闻部资深记者、资深编辑。现任《经济观察报》要闻部高级编辑。其笔法犀利,视角别具一格:常用平凡的语言阐述令人惊奇的事件。擅长用平民的视角玩昧国际潮流却不失高度。
林俐,马来西亚华裔,现任《经济观察报》高级英文编辑、记者。曾实地采访其他亚洲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包括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大选。热衷于背包旅游,曾辞退工作用两年多时间周游欧亚大陆,近距离接触各国文化和时事动态。
媒体推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首席经济学家 奥利弗·布兰查德
没有神奇子弹可以迅速击溃当前巨大的危机。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地缘经济室主任 瑟巴斯提安·马拉比
布雷顿森林会议,看似多边会谈,但却主要是英国和美国的博弈。今天,美国就像是当年的英国,而中国则要扮演过去的美国。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斯蒂格利茨
很多人一直觉得中美唇齿相依,但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美国确实需要中国,但中国并不那么需要美国了。主动权完全在中国,中国可以选择继续支持美国人的生活,也可以选择把钱都留在国内给自己人民。但美国
编辑推荐 这不是一份完整、充分、全视角的历史记录,只是一份潦草,但鲜活、真实、纹理细致、呼吸局促的场景速写:一些人、一些故事以及欢呼与叹息……
40天行程 6个城市 100余人次采访 行程20000余公里
《经济观察报》女记者用《华尔街日报》的方式
风暴中记录美利坚的欢呼与叹息……
写下最鲜活的美国故事
斯蒂格利茨 弗里德曼 马克·佩恩 约翰·诺利斯……
在风暴中心为您讲述
一样的美国 不一样的经历
真实 纹理细致
鲜活 呼吸局促
目录
序 熬得住就可以伟大
自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华尔街日记
在斯蒂格利茨家用晚餐
谁在风暴中微笑
道琼斯没有眼泪
寻房记
要么有钱,要么有票
雨中别纽约
没有糖果的万圣节
迷途中的小屋
投票才是硬道理!
芝加哥的“奥巴马节”
投票就是好公民
芝加哥不眠夜
没有投票权的支持者
总统是黑人
不要老人,不要女人
佩林:小镇姑娘的闪亮登场
步兵的骄傲
“危机总统”奥巴马
没啥别没车
从华尔街到华盛顿
你不能对冲世界
G20峰会铺路金融秩序变革
在国会山睡大觉
三个财长的华山论剑
7000亿救市资金争夺战
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
今年“火鸡”特别多
“红色中国”拯救“蓝色美国”?
一个白宫两个总统
好消息,坏消息?——希拉里归来

第二部分 回放
N个刺激经济方案和政治资本
“超级星期二”后的超级悬念
希拉里谢幕
“盖保德报告”——中国2035年取代美国
华尔街“9.11”:金融帝国的坍塌

后记 记者的肮脏小秘密
致谢
……
序言 股灾。大选。骚乱。毒奶粉。大地震。飞船上天。奥运辉煌。金融海啸。
首富落马。出租车罢运。油价过山车。索马里海盗。
毫不相干的词汇纠集了一个似相干、似不相干的世界。这是今天的中国?
今天的世界?
有家媒体放言,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更多的媒体却在苦恼,恨不得有我们的地方就有新闻。新闻业的激烈竞争,可见一斑。
生于安逸时代是普通人的幸运,却是记者的悲哀;在动荡和灾难中经历磨难是普通人的悲哀,却是记者的幸运。在悲恸、哀伤、愤怒、欢喜、兴奋中,我们迎来了大时代。
生于大历史时代
文摘 插图:


后记 我判断一本书是否杰出,只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如果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还会再打开读第二遍、第三遍、反复读,甚至放在床头,在失眠的夜半摇醒熟睡的爱人,要为他声情并茂地朗读两段,那它就是我心中的经典。所幸这样的书并不多,爱人不会常常无法安睡。大部分书,读时也会兴趣盎然,但合上后就被我插入书架,再也不宠幸。
判断英文作品是否出色,我也有个简单标准:那些让我读来会有强烈的翻译冲动的文章,就算是佳作。所幸这样的佳作也很少,因为我的英文阅读量本身有限,而且大都集中在英文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其中读来有趣的很多,值得逐句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