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投资 >

投资者保护、绩效与风险控制: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

2011-07-17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投资者保护、绩效与风险控制: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 去商家看看
投资者保护、绩效与风险控制: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 去商家看看

 投资者保护、绩效与风险控制: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页码:21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504950254/9787504950253
·条形码:978750495025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暨南金融文库

内容简介 《投资者保护、绩效与风险控制: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讲述了: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神经中枢,其体系结构及运行质量对一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相应地,金融学作为经济学科桂冠上一颗最耀眼的明珠,已经成为上至国家领袖、下至平民百姓的必修课程。中国在迈向市场经济的进程中,面临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发展模式的转型,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成为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核心环节。这既需要我们认识并顺应经济系统和金融体系的演进理性,又需要决策者的调控与规制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其广度,其深度,其复杂性,远比发达经济体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要深刻。
编辑推荐 《投资者保护、绩效与风险控制: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是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公司治理的起源
1.1 2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及界定
1.2.1 公司治理的内涵
1.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路径说明
1.3.1 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1.3.2 比较研究的方法
1.4 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
2.1 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
2.1.1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理论
2.1.2 委托一代理理论
2.1.3 股东至上主义
2.2 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集中股权结构理论
2.2.3 “大股东监督”理论
2.2.4 相近持股比的股权结构理论
2.2.5 管理者激励理论
2.2.6 代理成本理论
2.2.7 超产权理论

第3章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与治理模式比较
3.1 商业银行治理的文献综述
3.2 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的特殊性
3.2.1 外部治理环境的特殊性
3.2.2 内部治理结构的特殊性
3.3 商业银行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3.3.1 两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分析
3.3.2 两种商业银行治理模式的比较_
3.3.3 两种商业银行治理模式的趋同化发展
3.3.4 商业银行治理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第4章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投资者保护
4.1 国有商业银行投资者保护概述
4.1.1 国有商业银行投资者保护的含义与实质
4.1.2 国有商业银行投资者利益被侵占的原因分析
4.2 国有商业银行控制权私人利益的表现与衡量
4.2.1 控制权私人利益概述
4.2.2 国有商业银行控制权私人利益的含义与表现
4.2.3 国有商业银行控制权私人利益的衡量和决定
4.3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与投资者利益保护
4.3.1 产权结构与投资者利益保护
4.3.2 董事会制度与投资者利益保护
4.3.3 约束激励机制与投资者利益保护
4.4 国有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机制与投资者利益保护
4.4.1 市场竞争与投资者利益保护
4.4.2 政府监管与投资者利益保护
4.4.3 法律环境与投资者利益保护

第5章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绩效
5.1 股权结构与国有商业银行绩效
5.1.1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5.1.2 股权结构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实证分
5.2 董事会与国有商业银行绩效
5.2.1 董事会与银行绩效的理论分析
5.2.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建设问题
5.3 激励约束机制与国有商业银行绩效
5.3.1 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的理论分析
5.3.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分析
5.4 市场竞争与国有商业银行绩效
5.4.1 市场竞争程度与银行绩效的关系
5.4.2 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
5.5 监管机制与国有商业银行绩效
5.5.1 监管机制与银行绩效的理论分析
5.5.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监管机制的完善

第6章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控制
6.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类型及其成因分析
6.1.1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类型分析
6.1.2 商业银行风险生成的理论解释
6.1.3 转轨过程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分析
6.1.4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分析
6.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现状及比较
6.2.1 安全性指标比较
6.2.2 流动性指标比较
6.2.3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与国外大商业银行的差距
6.3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控制的影响分析
6.3.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控制关系的理论分析
6.3.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缺陷对风险的影响
6.4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控制的实证研究
6.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4.2.研究设计
6.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4.4.结论与建议
6.5 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强化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6.5.1 优化股权结构
6.5.2 健全董事会结构,完善董事会功能
6.5.3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6.5.4 建立有效的、市场化的监督、评估机制
6.5.5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以管理风险
6.5.6 增强风险意识,实施审慎的财务制度
6.5.7 改善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相关的环境条件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建立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
7.2.2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
序言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神经中枢,其体系结构及运行质量对一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相应地,金融学作为经济学科桂冠上一颗最耀眼的明珠,已经成为上至国家领袖、下至平民百姓的必修课程。
中国在迈向市场经济的进程中,面临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发展模式的转型,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成为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核心环节。这既需要我们认识并顺应经济系统和金融体系的演进理性,又需要决策者的调控与规制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其广度,其深度,其复杂性,远比发达经济体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要深刻。
成立于1906年的暨南大学是中国最高华侨学府。始有暨大,便有商科。1918年,应南洋华侨的需要,暨南大学开设商科。马寅初、王亚南等经济学家曾先后执教于此。1958年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汇集蔡馥生、赵元浩、黄德鸿、张元元等一批在经济学和金融学界颇有名望的专家学者。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依托地缘优势和侨校优势,暨南大学的金融学科不断成长、不断壮大。暨南大学金融学科点历史悠久,其前身是1925年创办的银行理财学。
文摘 插图:


在内部监控型治理机制模式中,股东和债权人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决策,包括否决或推行某些重大决策,特别是金融资源配置决策等,但股东和债权人在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决策时,要相应承担因决策行为而导致的责任与后果,即享有相应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内部监控型治理机制的特点主要是:
(1)从股权结构看,股份持有相对集中,股票主要为少数私人家族所持有,持股的比例一般在50%以上。由于股东持股的目的主要是对自己的投资行使直接的控制,而不是通过股票买卖投机获利,因而持股的稳定性很强,长期性、投资性持股是其主要的形式。
(2)从权力结构看,银行主要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三个机构。由于股票持有很集中,所以由大股东组成的董事会在银行内部可以直接有效地监督并约束银行经理层。大股东往往支配着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有关银行运营的各项重大决策均由大股东亲自参与作出,公司董事会全面负责这些决策的贯彻和落实,职业经理只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事务,以行长为代表的内部人控制在相当程度上受到抑制。并且,由于银行与公司的交叉持股和循环持股,集团内部容易形成利益相关的整体,出现大股东与大股东之间的互相监督。
(3)股东和债权人对银行的评价则侧重于经营稳健与长远发展。由于银行的股权相对集中,机构投资者相互持股,所以整个银行系统,以及银行与非金融机构法人利益的共同性,决定它们追求银行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不局限于短期的利益。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