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电工技术(电工学1)(第4版) |
 |
|
 |
电工技术(电工学1)(第4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页码:26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11127878X/9787111278788
·条形码:9787111278788
·版本:第4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高等教育机电类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电工技术(电工学1)(第4版)》读者对象是机电类专业的大学生,亦可供其他非电专业的大学生使用,并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系统学习电工技术的参考书。本套教材是为适应2l世纪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而编写的,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两册出版。
《电工技术》共十一章,分别是:电路的基本知识,电路的分析方法,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电路的频域分析,电路中的暂态过程,磁路、铁心线圈电路与变压器,电动机,电动机的继电器一接触器控制,电工测量,可编程序控制器。每章均有小结、习题,且在大部分节后配有练习思考题。《电工技术(电工学1)(第4版)》符号一律采用现行的国家标准,并附有常用电工元器件的图形符号、文字代号、技术数据等。书后有部分习题答案。
编辑推荐 《电工技术(电工学1)(第4版)》是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电路及其模型
第二节 电路分析中的若干规定
第三节 电阻、电感和电容
第四节 电压源和电流源
第五节 基尔霍夫定律
第六节 电路中电位的计算
小结
习题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一节 支路电流法
第二节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第三节 弥尔曼定理
第四节 叠加原理
第五节 戴维南定理
第六节 丫一△联结电路的等效变换
第七节 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
第八节 非线性电阻电路及其分析方法
简介
小结
习题
第三章 正弦交流电路
第一节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及其运算
第三节 单一参数元件的正弦响应
第四节 R、L、C串联电路的正弦响应
第五节 复阻抗的串联和并联
第六节 功率因数的提高
第七节 相量图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第八节 复杂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及举例
小结
习题
第四章 三相电路
第一节 三相电源
第二节 负载丫联结的三相电路
第三节 负载△联结的三相电路
第四节 三相电路的功率
第五节 安全用电技术
小结
习题
第五章 电路的频域分析
第一节 R、C电路的频域分析
第二节 谐振电路
第三节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谐波分析
小结
习题
第六章 电路中的暂态过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电压、电流初始值和稳态值的确定
第三节 R、C串联电路中的暂态过程
第四节 求解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第五节 R、C串联电路对矩形波电压的响应
第六节 R、L串联电路中的暂态过程
第七节 拉普拉斯变换
第八节 运算法
小结
习题
第七章 磁路、铁心线圈电路与变压器
第一节 磁路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直流铁心线圈
第三节 交流铁心线圈
第四节 变压器
第五节 电磁铁
小结
习题
第八章 电动机
第一节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构造
第二节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
第三节 三相旋转磁场
第四节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与机械特性
第五节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铭牌和技术数据
第六节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反转、调速和制动
第七节 单相异步电动机
第八节 直流电动机
第九节 他励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第十节 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起动、反转和调速
第十一节 电动机的选择
第十二节 控制电机
小结
习题
第九章 电动机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
第一节 常用控制电器与电气图形符号
第二节 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环节和保护环节
第三节 电动机的基本控制原则
第四节 电气原理图的阅读要点
小结
习题
第十章 电工测量
第一节 基本知识
第二节 磁电系测量机构和直流电流、直流电压的测量
第三节 电磁系测量机构和交流电流、交流电压的测量
第四节 电动系测量机构和功率的测量
第五节 电阻的测量
第六节 电感和电容的测量
第七节 万用表
小结
习题
第十一章 可编程序控制器
第一节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 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性能介绍
第三节 FPl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指令
第四节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应用
小结
习题
附录
附录A 常用电动机、电器、电源的图形符号与文字代号
附录B 异步电动机常用型号说明
附录C CJ20系列交流接触器主要技术数据
附录D JR20系列热继电器主要技术数据
附录E RLl和RCl型熔断器的技术数据
附录F Js7系列空气式时间继电器技术数据
附录G JLXKl系列行程开关的技术数据
附录H LAl9系列按钮的技术数据
附录I Y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部分型号)技术数据
部分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
序言 《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是一套两册教材。第1版都是1987年出版的,后来修订过两次,于2004年出了第3版,截至2007年共印刷过12次。这套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内容取舍的原则以及完整体系的建立,都是由原机械电子工业部部属高等院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课程协作组组织部内外各院校的教师,经过多次研讨和反复审校后确定的,所以该套教材实际上是多所高等院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课程教师的集体成果。
电工技术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为适应2l世纪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体现教材与时俱进的特点,现在修订出版此书的第4版。这一版除对部分章节有所修改或从不同的角度予以阐述外,增加了“绪论”部分,“电工测量”一章修改的篇幅也较大。在“绪论”中编进了电工技术发展简史与我国古代在磁学方面的贡献,目的是希望学生读后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技术和自立自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本书的使用对象是机电类专业的大学生和其他非电专业的大学生,亦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使用。
我们认为,传授一门课程不应仅仅局限在对本门课程的认知上。基于这样的考虑,在编写本教材时,如果某些方法和理论是自然界的普适规律在电工领域的具体应用,我们就会强调一下这些规律的普适性,并简略地介绍它们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这虽然只是多说了很少的几句话,但意义深远。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认知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使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认识论能够潜移默化地融进学生的思维意识中,同时也扩大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对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会有所裨益。
本书是按照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1995年颁发的“电工技术(电工学I)”教学基本要求[60~70学时类型(含实验学时)]编写的。教学中讲课与实验的比例约为5:2。
本着“精选内容、打好基础、加强实验、培养能力”的宗旨,编者把教材的重点放在基本理论、方法、概念和电工元器件的外部特性及其应用知识等方面,并适当提高了起点,避免与物理学中的有关内容产生不必要的重复。为了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尽量接近工程实际,书中编进了一些选修内容(标题前注*号),教学时可根据需要选用。本书的电路图形符号和文字代号均采用现行的国家标准。
由于原来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中有的工作有所变动,经过协商,此次修订再版时,作了一些调整。本书共分十一章。绪论、第六章由吉林大学高福华编写,第一章和第五章由长春理工大学戴燕编写,第二章、附录由吉林大学丛玉良编写,第三章由河南科技大学孙立功编写,第四章由合肥工业大学马红杰编写,第七章由吉林大学杨晓萍、陈万忠编写,第八章由长春工业大学邵敏权编写,第九章由河南科技大学孙向文编写,第十章由江苏大学陈山编写,第十一章由吉林大学杨晓萍编写。全书由高福华担任主编,孙立功和戴燕担任副主编。由合肥工业大学罗会昌、江苏大学赵不贿担任主审。
文摘 插图:

电工技术是研究电能、电学量信息在科技领域中应用的科学,它是一门非电专业的技术基础课。
一、电能的应用电能的应用极其广泛。随着时代的前进、科技的发展,它在国民经济领域中还会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它所占的地位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事实上,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医药卫生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文化娱乐无一能离开电能。21世纪是个信息时代,而信息的转换、传输和处理几乎都是用电学量来进行的。所以,电工技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是将来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的主力队员,因此不可以不懂得电工技术知识,不可以不会应用电工技术知识。
二、电能的优越性
电能所以能获得如此广泛的应用,是由它本身固有的优越性决定的。
1.容易转换
电能可以较容易地从其他形式的能量,诸如机械能、热能、化学能、原子能、光能、风能等转换而来,也可以很容易地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就电能自身而言,高压和低压、交流和直流、各种不同波形之间的转换也都是较为容易的。作为新兴学科并获得迅速发展的传感技术也几乎都是把非电量(长度、温度、时频、声、光、放射线、力学量和物理化学量等)和电学量之间的相互转换作为其工作的基础。
2.便于传输分配
能源的产生地和能源的用户通常并不在同一个地方。城市、工厂、广大农村等都需要电能,而水力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产地往往相对集中并与之相距甚远。上述集中和分散的矛盾利用远距离输电和配电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电能传输迅速、效率高、分配容易,这就是电力网纵横交错布满世界各地的原因。
电能也是信息的载体。图像、声音等都是靠电磁波作为载体来传输的。
3.控制自如
电学量具有传递迅速、处理方便等许多优点。正因为这样,复杂的生产机械、数控加工中心、柔性系统等都是用电学量进行控制的。而管理过程的自动化、遥控遥测、远程通信等也几乎全是以电学量作为信息载体来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