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投资 >

金融家金融行为与金融监管研究

2011-07-01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金融家金融行为与金融监管研究 去商家看看
金融家金融行为与金融监管研究 去商家看看

 金融家金融行为与金融监管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页码:23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05877305/9787505877306
·条形码:978750587730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和商学论丛

内容简介 在金融组织中,战略、组织、人员、文化乃至于金融社会资本,都成为非常重要和独特的要素。例如在美国全面风险管理中,系统地阐述了由这些要素而导致的风险及其监管。我们可以把战略、组织和文化拟人化地看做是组织的金融家人力资本,金融社会资本往往被看做是金融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金融家在内的金融人力资本就成为导致金融风险的重要方面。这一点仍可以从我国30年来的金融发展实践中得到一些证实。由于金融人力资本产生的风险监管称为金融治理的第四大准则。 本研究是针对基于金融行为、金融家的金融治理的研究,力图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的现阶段,提出金融监管需要注意的五个方面,即金融家人力资本、金融类传媒、投资者尤其是大众投资者行为、大股东行为和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利益等。
目录
前言
1 基于行为理论的金融市场分析与监管
1.1 行为金融理论的出现及其意义
1.2 行为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理论基础的比较
1.3 行为金融理论的心理学基础和研究方法
1.4 行为理论在中国金融市场研究的应用进展

2 信息揭示、金融家行为与金融监管
2.1 金融风险引出的金融问题研究
2.2 金融监管中的信息揭示现状
2.3 金融家信息揭示与金融监管
2.4 金融家行为与金融监管
2.5 纳入金融家行为的金融监管制度设计

3 制度缺失下的中国证券投资者的情绪抑制波动与监管的研究
3.1 中国投资者的情绪抑制对金融经济的影响
3.2 基于中国投资者情绪的理论模型
3.3 制度缺失下影响中国投资者行为的因素分析
3.4 基于中国投资者行为的监管改进

4 虚假信息、投资者信念与传媒治理
4.1 金融行业中的传媒治理
4.2 投资信念与信息传播的研究
4.3 传媒与证券市场
4.4 传媒声誉模型
4.5 对传媒声誉模型的检验
4.6 传媒治理原则的设计

5 权证价格偏离、投资者行为与权证制度设计
5.1 权证市场在中国的发展
5.2 投资者非理性、套利限制与权证价格偏离异象
5.3 权证价格偏离异象的计量检验
5.4 权证价格偏离的原因分析
5.5 中国权证制度的完善与设计

6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非制衡性与优化研究:以房地产公司为例
6.1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研究脉络
6.2 股权结构非制衡性及优化理论分析和模型设计
6.3 房地产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6.4 房地产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非制衡性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6.5 运用夏普里一舒比克权力指数分析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6.6 发起人控股股东和外部股东合作博弈视角的最优股权结构设计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显著性标志。毫不夸张地讲,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完全可以由其金融发展的程度来度量,从这个意义上看,金融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等价物,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货币表现。然而,不可否认,金融是一把“双刃剑”,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抑制性乃至破坏性也是显而易见。仅就近几年来看,发生在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不仅使亚洲许多国家陷入经济停滞的状态,而且还有不少的国家发生了政府更替,至今仍处在社会动荡之中。最近,发生在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所引发的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波及欧洲,预计将导致全球经济发展的滞缓。2008年初,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的违规操作,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金融风险的极大关注。金融治理成为2008年一个重要的话题。
2008年2月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提出了2020年前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将着重采取八个方面的举措,其中第一条就明确指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法律和监管体系,建设公正、透明、高效的市场。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培育市场化发行和创新机制;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效率;加强监管协调,防范金融风险。”
本书所要揭示的正是金融治理问题。
文摘 1 基于行为理论的金融市场分析与监管
1.2 行为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理论基础的比较
1.2.1 金融市场投资者理性解析
传统金融理论是以理性人为假设发展起来的,它的研究重点集中于两点:理性的投资者如何在风险和收益的衡量下选择最优投资组合;资本市场均衡状态下价格的决定和市场效率。早在1938年,威廉斯(Wil-liams)就提出净现值估价模型,认为投资者通过目前的基本信息可以理性预期股票未来的现金流来对其进行定价。到l952年马科维茨(Markowitz)研究单个投资者的最优决策问题,仍然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可以在有效边界的风险给定水平下选择期望收益率最高的资产组合。后来的夏普、林特和布莱克(Sharpe,Linter and Black)等人仍然在Markowitz资产组合理论的前提下,在一般均衡框架内研究了单个投资者最优投资决策条件下的整体市场均衡问题。他们的CAPM模型认为B系数反映了单个公司收益与市场收益的关系,它单一地决定了投资者面临的风险,以此投资者必须得到相应的风险溢价补偿。这种理论也成为后来有效市场理论(EMH)修补自身缺陷的一种解释——EMH认为已知的公开信息对获利没有帮助,而且市场上偶然存在的超额回报正是由于投资者承担了更大的风险的结果。
以后发展起来的APT、B—S期权定价公式等等理论,都无一例外的继承了投资者在理性预期前提下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假设,这成为传统金融理论的一个核心基础。当然对于理性的理解有不同的含义:比如资产组合理论假设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者,CAPM模型进一步假设投资者具有相同的预期收益率,而有效市场理论中假设交易者的理性意味着他们都用同样的方式理解信息,并且有无限的信息处理能力。不管怎样,投资者的“理性”都包含了:其一,个人的偏好关系是理性的;其二,在不确定条件下,作为经济主体的个人以主观预期效用最大化作为决策目标;
后记 本书研究内容的构思始于2003年,当时,金融监管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随后我们以金融人力资本和金融家为研究重点,从行为的视角对我国金融监管问题进行了研究。这项2r_作主要由我三年来所带的研究生完成,他们分别从金融家、投资者行为、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激励、媒体治理等方面展开讨论,形成了目前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书,作为我们金融治理研究团队一个初步的阶段性成果。
具体章节的撰写是,前言:李忠民;第一部分:尹海员;第二部分:孙强、张志忠;第三部分:戚磊;第四部分:姚昕;第五部分:刘园园;第六部分:翟培。最后由李忠民统稿定稿。尹海员和张志忠参与了统稿工作。
我们后续的研究主要是结合金融发展、金融技术创新、金融行为和金融人力资本四个变量加以展开。
在研究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和文献,大部分列在了后面的文献和注释之中,还有一部分没有列入,在此,对所有的作者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很荣幸被列入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设立的《中和商学论丛》的第一本,获得陕西师范大学“211”工程资助出版,除了对此表示真诚的谢意以外。我还想就为什么设立《中和商学论丛》做一点说明。所谓中和,是对“持中致和”的缩写。“持中致和”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对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之所以搞一个“中和商学”,其宗旨就是希望基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行为特质,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企业管理实践,总结概括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