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谢六逸集

2011-06-29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谢六逸集 去商家看看
谢六逸集 去商家看看

 谢六逸集


基本信息·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页码:15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205065569/9787205065560
·条形码:978720506556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才子英年

内容简介 《谢六逸集》讲述了:北大清华复旦,早稻田芝加哥——中外闻名的学府,本丛书三位主人公于兹得风气之先,求学任教,著书立说,声誉远播,大师远行,精神安在?才华炽热燃短生命长度,个性高扬烛照历史空间。
作者简介 谢六逸(1898-1945),出生于贵州贵阳,1918年赴日本学习,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1922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同年入商务印书馆编辑所,1926年入复旦大学任教,1929年任首届新闻系主任,其间,又担任中国公学文学院院长、上海编辑人协会主席等职。
抗战爆发后回故乡在大夏大学、贵州大学等校任教。出版散文、译文、学术著作等多种。
编辑推荐 《谢六逸集》是由谢编著的。
《水沫集》序,三味线鸭绿江节,摆龙门阵,大小书店及其他读书的经验,素描,南方熊楠这人,杂感,中国人的“过多症”辛亥革命与“英雄结” 良宽和尚,静夜感想家,文墨余谈,谈“本位文化”, 谈“敲锣鼓”,墨晶眼镜夹板斋随笔 (二)芳邻的浪人,农民文学的意义,神话的成长。
目录
如彗星划过
《水沫集》序
三味线
病,死,葬
鸭绿江节
摆龙门阵
大小书店及其他
读书的经验
素描
南方熊楠这人
马克·吐温的领带
杂感
讲谈
中国人的“过多症”
辛亥革命与“英雄结”
良宽和尚
静夜感想

文墨余谈
谈“本位文化”
谈“敲锣鼓”
墨晶眼镜
夹板斋随笔(二)芳邻的浪人
夹板斋随笔(六)间谍
夹板斋随笔(八)丑角
夹板斋随笔(十)谈鬼
夹板斋随笔(十一)赞美警察
夹板斋随笔(十三)医生
夏夜漫笔(三)
夏夜漫笔(五)介绍长谷川如是闲
夏夜漫笔(七)
新年谈文
农民文学的意义
神话的成长
日本民族
文字的变迁
《草枕》吟味
关于小说的评选
“中国文学系”往何处去
小品文之弊
报章文学琐谈
新时代的新闻记者
最近的感想
《国民》创刊的话
现在需要的小说杂志
略谈“中间读物”
日本的杂志
观动乱的中国(鹤见祐辅)
侏儒的话(芥川龙之介)
忆谢六逸兄(茅盾)
忆六逸先生(郑振铎)
再忆谢六逸先生(徐调孚)
编后记
……
序言 我喜欢用“随笔”的形式写我自己的感想或是介绍国外的著作。随笔与其他的杂文都具有特殊的效能,常常能够兴奋阅者的精神;随笔是各种文体中比较容易写成的一种,可以随笔写去(Following thepen),不必要什么伟大的构思与整齐的形式,可是要写得好也不很容易。国内的Joumalism到如今依然不常见富有情趣的小品文字,就可以知道我们对于它是怎样的忽略了。
五年以来(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七年),我很想学写这一类的文字,使阅者在读罢皇皇大文之后,稍稍改换口味,正与饱餍珍馐后尝尝盐韭是同一个用意。可是始终没有成器,原因就是因循、生活的挣扎与素养的不足等等。
现在搜集了几篇,印成一集。这些文字,仅仅是当作一个小小的结束,始获有它的存在的意义。我对于自己所写的文字常常是不以为满足的,因此之故,这个集子的价值,也如同水沫一样,所以便用“水沫”为名。这样名称曾为日本明治时代的作家森鸥外博士.用过,博士的原书所收的译文,用意与性质都与我的
文摘 这集内有两篇创作(《往事》与《夏茂冬枯》)。 《往事》只可以称为一段感伤的插话(A sentimental Episode); 《夏茂冬枯》是写给儿童们看的,题材取自希腊神话。最后的两篇是我的读书录,虽不是随笔,也都收入集内了。 一九二八年九月一日于上海北郊。
(原载《水沫集》,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版)
日本民族有几种很好的气质,如恬静也是其一,在女子更容易显现出来。由于气质的恬静,可以做出许多富于趣味而又雅洁的事物,使得日常生活一点也不觉呆板;虽有暴戾之气,即可借此化除,其功效当在张天师的法宝以上。比如同一样的饮茶,我们拿一把大壶,将茶倒在大玻璃杯里,咕嘟咕嘟地喝了下去之后,用手巾抹抹嘴唇;或者采用极便利的方法,伸出舌头来舐一舐,就算完事。可是日本的女子在未出嫁以前,就得先学习“茶道”。对于进茶的仪式,茶壶,茶杯,茶叶,茶盘,泡茶的开水,开水壶,茶叶瓶,都有仔细的研究。又如插花在花瓶里,对于这事没有兴趣的人,不免将二尺来高的蜡梅,插在一个细颈瓶里,又怕那瓶支持不住,便在墙上钉了一粒洋钉,再用细麻线,一头系着花瓶,一头系在钉上,这是勉强“对付”的插花法。讲究点的也不过在水仙花盘里多置一些桃源石子;每逢集会,铺着雪白的白布的长桌上虽也有几个花瓶,但那瓶里的花总是参差不齐的,花的颜色并不调和。好在注意这些细事的人本来就少,而且无关于“大雅”,也就没有人去理睬他了。将花插在瓶里,要怎样才整齐,好看,配合,只有研究西洋画的学生与教师在写生静物时,肯费心思在这上面,此外知道注意的人很少。日本女子除了“茶道”之外,还得学习“生花”,都有专门的教师传授。如花瓶,花的种类,姿态,光线,颜色,陈设诸端,须学习二三个月方能毕业,并非混混了事,教师任择两枝花交给学习的人,学者接了过来,摆好花瓶,随手插了进去,果然摇曳生姿,疏落有致,不必用手再三改正,这才算是学好了一种技艺。
“这是他们男子压迫女子的手段,谁不晓得”。也许我将受到新女子的这样的抢白也难说。但是事实总要成为事实的,到现在还没有什么铁证。我只得认为这是他们丰富自己的生活的法术,从这些细事,可以观察一种民族的性质。即使我们要获得参政权,但若每日有一小时或少至五分钟的抒情的生活,我想也不至于妨害了什么工作。类于这些情趣生活方面的琐屑,应该看作筑成一条宽大的人生道路两旁应有的点缀。假如某人正研究什么国故,而身上的尘垢可以刮下来过磅,未免太刻苦过于了
……
后记 记不得在商务印书馆建馆九十还是一百年的文集中,了解到谢六逸一段故事:大学课堂下一位弟子,把他的讲课笔记整理出版,请他作序。他欣然应允,并不计较,倒生同情。雪泥鸿爪,顿时丰盈可见。后来又读他的《良宽和尚》,更加萌发拜读其作品的愿望。
谢六逸从日本留学归来,首先从业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他一生著述编译之多,不下几十种。60年来,只是1995年陈江、陈庚初两位先生整理编选了(《谢六逸选集》,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印数之少,发掘起来已非易事。此次编选,从省图书馆和北京鲁迅博物馆又搜罗近20种当年的旧版本,展读中,我们愈发感慨谢六逸在文学、新闻出版、翻译等方面,用力精深,多有见树,很多方面堪谓开山功臣。
譬如创立新闻系,举行世界报展,办报创刊设书局,他入得书斋,出得社会,“谈说从容抽妙绪,玉树堂前推谢公”。坐而论道时纵横天下,直抒己见;躬身实践中为民疾呼,报效国家。构成本书的随笔言论、论文、译作及茅盾等人的悼念文章,庶几可以看出谢六逸的为文与做人。
鲁迅研究前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林辰先生的大量藏书都捐给了北京鲁迅博物馆,作为谢六逸的弟子和同乡,老师的作品他收集很全,甚至有两本谢六逸送给叶圣陶的签名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