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地理 >

见证沧桑:现存古建筑风采

2011-06-23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见证沧桑:现存古建筑风采 去商家看看
见证沧桑:现存古建筑风采 去商家看看

 见证沧桑:现存古建筑风采


基本信息·出版社:齐鲁书社
·页码:129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
·ISBN:7533311817
·条形码:978753331181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0开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人类之所以不再像野兽一样寄宿洞穴,是因为人类发明了建筑。一部建筑发展史见证的是一部文明史。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可是为什么人们在纵论“世界七大奇迹”的时候,总把目光锁定在饱经沧桑的古建筑?

在中国,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它与巍峨的紫禁城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以长城和北京故宫为代表的中国建筑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由于功能的不同、历史的变迁以及地域和民族的差异而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姿态,从民居到宫殿,从塔窟到寺庙,从牌坊到城墙,林林总总,无以穷尽。而《见证沧桑——现存古建筑风采》一书,则可以引导我们去发掘这些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深层次领略现存古建筑的风采。
没有什么可以逃脱岁月的洗劫,也许有一天这些仅存的古建筑也将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珍惜它们跨越沧桑的凝望。
媒体推荐 前言
在今天,不管是家庭住房还是办公地点,高大的楼房、宽敞的房间、明亮的窗几,人们已经司空见惯。有谁能把它与原始人类居住的洞穴联系在一起呢?然而如果回溯历史,在现代化豪宅的背后,我们依稀可以见到祖先们借以藏身的阴冷潮湿的洞穴。
建筑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人第一次挖出地穴式简陋住房开始,建筑就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息息相关,从此,也就掀开了人类建筑史的第一页。人们营造居室、修路架桥、挖井筑渠、建城围壕,从蒙昧走向文明。庙宇、古塔、石窟见证着宗教的兴衰,山水辉映的人造园林成为达官贵人居住和游乐的人间仙境,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居传递着历史的信息,纪念名人、古人的祠堂是建筑与人们思想的有机结合,如此等等,构成了建筑发展史的一幅幅绚丽的画卷。
中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古代文化绵延不断。古代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经历了风雨剥蚀、天灾人祸,早期的陆续倒塌、毁坏,即使还有局部的残存,也早已埋人地下,成为考古学家探寻的目标,而新的建筑又不断建成,就这样世代相袭。现存于地面的古建筑,至迟有战国秦汉的遗留,如闻名中外、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至于魏晋隋唐至宋元明清各代的建筑,保存至今的更多,它们是沧桑历史的见证,是人们追忆往昔的凭据。
根据考古资料,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1万年以来,人们开始建造地穴式住房,这些原始建筑犹如一个个小窝棚。这种狭小潮湿的住处,一旦遇到暴风雨侵袭,灌进水去就很难免了。到距今7000——6000年,人们逐渐学会在地面建造房屋,通常是在地势较高又靠近水源的地方,一个或几个氏族聚集在一起,相互协作,共同与大自然抗争,维持着人类的繁衍。凡是参观过西安半坡博物馆的人都会记得,那里有许多经过古建筑学家研究复原的方形或圆形地面式小房子,建筑方法一般是秸秆、细木栽埋牢固,里外抹上泥作为墙壁,在房顶的支撑物上铺上秸草。从地下到地上,在今天看起来简单平常,但从建筑发展来说,这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建造用木柱和土墙共同支撑房顶重量的房屋,我们称之为木骨泥墙建筑。开始时无基槽,后来挖基槽栽柱,这样墙体更加牢固。除了在基槽内直接埋柱,还使用挖柱坑埋柱的方法。
到距今5000年前后,建筑发展有两个大的进步是必须提及的。一个进步是有些讲究的房子,先在地面上垫土夯打出大于房子的台基,在高出周围地面的台基上建房,如山东日照东海峪遗址的房基,而且还在墙外修出缓坡状散水(顾名思义,散水可疏流雨水保护墙根)。这类房屋最大的优点是室内干燥,防潮性能好。另一个进步是利用夯筑技术修建城池。这个时期的城址在全国各地已发现几十座。这固然是社会的需要,但从建筑史来说,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伟大的壮举。当然,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建筑的方法不完全一致,如东北地区多用石块垒砌,南方地区则挖壕代墙,而夯筑城墙是后世筑城的基本方法。除此之外,有的地区建房时,使用土坯垒墙体,这就为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由此看来,在史前时期建造房屋,经历了一个由地下(或半地下)到地面、再到高台(夯土台基)的发展过程,其主体技术是用木骨泥墙,这是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基础,是中国后来建筑风格的源头。当然在这一时期伴随着木骨泥墙建筑技术的发展,还有其他的进步,如原来仅为单间的形式发展成多间;对墙体的加工上,由抹粘土墙皮到涂刷白灰墙面,居室地面也有烘烤和抹白灰面的等等。
……
目录
前言
一 宫殿建筑
北京故宫
拉萨布达拉宫
北京天坛
曲阜孔庙
……
文摘 书摘
作为现存的地面建筑,不管是帝王还是贵族的宫殿,不管是宗教性或纪念性的庙宇还是古塔,都建有一个台基座是一大特点。台基建筑形式由夯土构筑发展到砖包土、砖石结合;排列有序的夯土台阶逐渐宽大,并多采用石条、石块砌成;台基周围有的加上石栏,既实用也美观大方。使用木构架的结构支撑房顶的重量,墙体只起围护和隔间的作用,这又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点。纵横有序的木柱,通过梁、檩、椽的结合传递,支撑整个房顶的重量。房前的回廊与屋顶伸出的宽屋檐结合为一体,即成为大屋顶的结构形式,原来的廊柱也变为挑檐柱。宽大的屋顶除平、斜直形式外,整个屋顶面常常设计出中间微凹,两头翘起的样式,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民族风格。
房架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叫抬梁式,即纵向的木柱承接大梁,大梁之上有几层逐渐缩短的小梁,相邻的小梁之间用短柱垫托,构成两面坡式的屋架,而横向木柱之间是梁上架檩,檩上再加椽,形成整个房顶框架。第二种叫穿逗式,相邻的木柱用枋木穿接,首先使木柱成为一个框架整体,房顶的结构则为柱承檩、檩承椽的构造,建成的顶面也是两面坡式的。第三种叫密梁平顶式,即室内的木柱和墙承檩,檩承椽,以檩代梁构成平顶式建筑,这种形式的建筑现存的数量相对要少,规格也低。
在建筑的细部上,也有一些特色:斗、拱、昂精巧结合,而且几层斗拱的连接可以延伸出一定距离,既美观又有支撑重量的作用;室内外木构架暴露部分施加彩绘,即我们平时所说的雕梁画栋,使建筑更为华丽庄重;在房顶部装饰上,瓦的形式更为多样,突出的中脊、弧形的屋面、立体鸟兽的吻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再如,木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承重的核心,所以木柱使用粗大的木材。对木柱的处理方法上,除沿用传统的挖坑埋柱方法外,还使用明柱础的方法,即用算珠形的石墩放置在台基面上,有的干脆用高大的圆形或多边形石柱。石柱上往往雕刻出浅浮雕、高浮雕或线刻的图案,庄重华丽。
在总体设计规划上,仍然是传统形式,大门、院落、主体殿堂都安置在中轴线上,组成多进院落结构,其他建筑则对称地分配在两侧。如大型建筑群一条主线仍不够的话,则增加一条轴线与主线平行,建筑规划中称为路,如北京故宫就是最典型的实例。
随着宗教的传人和发展,宗教建筑逐渐成为古代建筑中的一大类别。寺院、古塔和石窟寺的设计和建造以其使用功能为基础,在建造方法上则与中国固有的传统相结合。从魏晋开始建造佛塔,多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