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军事 >

中国兵学史

2011-06-22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兵学史 去商家看看
中国兵学史 去商家看看

 中国兵学史


基本信息·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页码:649 页
·出版日期:2004年11月
·ISBN:7211048832
·条形码:978721104883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学术史系列

内容简介 《中国兵学史》是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兵学史》在论述中国兵学的基本内涵、发展阶段和兵学史研究的思路的基础上,介绍了先秦、秦汉六朝、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兵学思想和著作。
目录
绪论
一、中国兵学的基本内涵
二、中国兵学的发展阶段
三、中国兵学史研究的思路

第一编 先秦编

第一章 上古兵学的萌芽
一、战争历史的发端
二、兵家始祖的出现
三、军事思想的滥觞
四、兵学著作的雏形

第二章 孙武与《孙子》
一、孙武的生平和著述
二、《孙子》的军事原则
三、《孙子》的作战方法
四、《孙子》的理论特征
五、《孙子》的学术地位

第三章 吴起与《吴子》
一、吴起的生平和著述
二、《吴子》的军政方略
三、《吴子》的作战原则
四、《吴子》的价值

第四章 《司马法》的兵学理论
一、司马穰苴和《司马法》
二、《司马法》的战争准则
三、《司马法》的作战方法
四、《司马法》的学术地位
附:《周礼》所述的兵制

第五章 孙膑与《孙膑兵法》
一、孙膑的生平和著述
二、《孙膑兵法》的基本内容
三、《孙膑兵法》的理论特征
四、《孙膑兵法》的价值

第六章儒墨的战争理念
一、孔丘的军事观点
二、墨翟的“非攻救守”
三、孟轲的反战倾向
四、苟况的“仁义之兵”

第七章 道法的军事思想
一、《老子》的战争观
二、商鞅的“农战”方略
三、《管子》的军事思想

第八章 《尉缭子》的兵学理论
一、尉缭和《尉缭子》
二、《尉缭子》的军事原则
三、《尉缭子》的作战方法
四、《尉缭子》的史料价值

第九章 《六韬》的兵学理论
一、《六韬》的成书
二、《六韬》的政治思想
三、《六韬》的将论
四、《六韬》的作战方法
五、《六韬》的学术特征

第二编 秦汉六朝编

第十章 《吕氏春秋》的兵学思想
一、《吕氏春秋》的编撰
二、对“义兵”观念的论证
三、对“非攻救守”的批判
四、《吕氏春秋》的军事观点

第十一章 《三略》的兵学理论
一、《三略》的成书
二、《三略》的政治方略
三、《三略》的军事思想
四、《三略》的理论特征

第十二章 《淮南子》的军事思想
一、《淮南子》的编撰
二、《淮南子》的战争史观
三、《淮南子》的军事思想
四、《淮南子》的作战方法

第十三章 兵书四种的分类
一、张良、韩信“序次兵法”
二、杨仆“纪奏《兵录》”
三、任宏“论次兵书”
四、“兵书四种”的分类
五、兵学在汉代的地位

第十四章 从贾谊、晁错到王符
一、贾谊的军事观点
二、晁错的戍边方略
三、王符的边防理论

第十五章曹操、诸葛亮的兵学成就
一、曹操的生平和著述
二、孙子研究的先驱
三、诸葛亮的军事战略
四、《便宜十六策》和《将苑》

第十六章 两晋南北朝兵学的衰落
一、两晋南北朝兵学衰落的原因
二、两晋南北朝兵学的成果

第三编 隋唐宋元编
第十七章 李靖与《唐李问对》
一、李靖的生平和著述
二、《唐李问对》的成书
三、《唐李问对》的内容
四、《唐李问对》的价值

第十八章 李筌与《太白阴经》
一、李筌的生平和著述
二、《太白阴经》的编撰体例
三、《太白阴经》的军事理论
四、李筌对兵学的贡献

第十九章 晚唐的兵学成就
一、《通典·兵典》
二、《长短经·兵权》
三、杜牧的《孙子》研究
四、《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第二十章 武举、武学与《武经》
一、武举制度的创立
二、武庙、武学的设置
三、《武经七书》的刊行
四、《十一家注孙子》
五、兵学在宋代的嬗变

第二十一章 许洞与《虎钤经》
一、许洞的生平事迹
二、《虎钤经》的基本思想
三、《虎钤经》的作战方法
四、《虎钤经》的学术局限

第二十二章 《武经总要》的编纂
一、《武经总要》的成书
二、《武经总要》的编纂体例
三、《武经总要》的军事理论
四、《武经总要》的史料价值
附:《百战奇法》的特色

第二十三章 兵家评议的勃兴
一、《何博士备论》
二、苏洵的军事观点
三、张预和《百将传》
四、陈亮的兵学思想

第二十四章 兵制研究的崛起
一、陈傅良和《历代兵制》
二、钱文子和《补汉兵志》
三、叶适的军事思想
四、马端临的兵制观

第四编 明清编

第二十五章 明清的武经注解
一、刘寅和《武经直解》
二、赵本学的孙子研究
三、李贽和《孙子参同》
四、朱墉和《武经汇解》

第二十六章 戚继光的兵学理论
一、戚继光的生平和著述
二、戚继光的练兵思想
三、戚继光的练将思想
四、戚继光兵学的特点

第二十七章 兵法研究的成果
一、何良臣和《阵纪》
二、《草庐经略》的军事理论
三、揭暄和《兵经》
四、《乾坤大略》的战略构思
五、魏禧的兵学著作
附:《三十六计》的成书

第二十八章 茅元仪与《武备志》
一、茅元仪的生平事迹
二、《武备志》的编纂体例
三、茅元仪的军事思想
四、《武备志》的著述特征

第二十九章 火器研究的突破
一、《火龙神器阵法》
二、焦勖和《火攻挈要》

第三十章 军事战略的探索
一、郑若曾和《筹海图编》
二、徐光启的军事理论
三、顾祖禹和《读史方舆纪要》
四、魏源和《海国图志》

第三十一章 晚清兵学的终结
一、军事体系的创新
二、中西军事学的碰撞
三、转型期的军事思想
四、兵学在晚清的终结
结语
一、中国兵学的优良传统
二、中国兵学的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
文摘 五、《孙子》的学术地位
《孙子》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兵学专著,以深邃辩证的军事思想,博大缜密的理论体系,在国内外被誉为“兵学圣典”、“百世兵家之师”、“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在《孙子》问世后,最先引发的一些评论,集中于战争指导方面。如战国临武君说:“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①尉缭认为:“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日武子也。”②这些说法的共同点,是认为孙武的军事理论,运用到战争实践中去,总能够战无不胜。
汉代以后,有不少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学习研究《孙子》,都有高度的评价。唐太宗曾经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③五代张昭认为:“战国诸子,言攻战之术,其问以权谋而辅仁义,先智诈而后和平,唯《孙武》十三篇而已。”④宋代苏洵也说:“《孙子》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今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⑤这些评语的赞许,几乎是无以复加,但并无溢美之嫌。
不过,对于孙武和《孙子》,后世也有严厉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诡”“诈”两字。南宋高似孙说:“周衰,制隳法荡,政不克纲,强弱相凌,一趋于武,侈兵图霸,干戈相寻,甚可畏也。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