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 |
 |
|
 |
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 |
 |

基本信息·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页码:246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
·ISBN:7806578684
·条形码:978780657868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沃尔特·本雅明(1892-1940)是德国著名思想家,被誉为欧洲真正的知识分子,其才华和悲剧人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与众多对本雅明思想的学术研究不同,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原理、本雅明的历史哲学和后结构主义的反形而上学理论的狂欢式结合为根本动力,犀利的笔锋直指本雅明本人的灵魂深处,不仅对本雅明做了独到解读,还将本雅明与艾略特、利维斯、布莱希特等人的观点相对照,是一部具有“震惊”效果的向大师致敬的杰作。
作者简介 特里·伊格尔顿(1943-):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1964年大学毕业后任雷蒙·威廉斯的助理研究员。1969年到牛津大学任教,长期担任凯瑟琳学院沃顿英文和文学理沦讲座教授,现任曼彻斯特大学英文讲座教授。从60年代末开始,伊格尔顿以“新乌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评析当代西方各种美学和文学批评流派,分析和评价英美一些作家的作品,在当代美学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界影响广泛。主要著作有:《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引论》、《审美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幻象》、《理论之后》、《莎士比亚与社会:莎士比亚戏剧论文集》、《力量的神话:对勃朗特姐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等。
媒体推荐 书评
一部富有启发力的重要著作,它所表明的力量和方向是阿尔都塞之后马
克思主义批评所明显缺乏的。
《英语研究年度报告》
读者会反复阅读此书,去解开那些错综纠结的线索,获取许多其他著作
所不能给予的思想之乐。
《选择》
编辑推荐 沃尔特·本雅明,被誉为欧洲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德国思想家,其罕见的才华和悲剧的人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本书以马克思主义革命原理、本雅明的历史哲学和后结构主义的反形而上学理论的狂欢式结合为根本动力,犀利的笔锋直指本雅明本人的灵魂深处。反复阅读,去解开那些错综纠结的线索,会带给您与众不同的思想之乐。
目录 序言
沃尔特·本雅明
第1章 巴罗克寓言
第2章 灵韵和商品
第3章 历史、传统和革命
走向革命批评
……
文摘 书摘
本雅明向17世纪的回归必然会令人回想起T.S.艾略特和F.R.利维斯
显然相似的姿态,这对一位英国批评家来说尤其如此。20世纪的英国文学批
评由于受到其自身意识形态创造阻挠,对它业已重写为奥古斯都全盛时期的
18世纪深感焦躁不安。它向那个人为的太平盛世回首瞻望,在骚动的前辈中
瞥见了可谓其自己的形象。然而,本雅明之所以求助于悲悼剧,绝不是仅仅
为了与那一计划并行,而是为了干净利落地揭示其意识形态基础。F.R.利
维斯在《重估》中论及约翰·多恩时指出:他的“语音、节奏和音调呈现口
语特点……[展示]出自然谈话的重音和语调以及口语所特有的简练……”①
蒲柏的诗句有着类似的表现力:“在蒲柏的每一诗行中,我们都可以想像出
一条极其灵活和复杂的曲线,它体现了朗读时的速律和语调的抑扬顿挫……
”②弥尔顿的语言灾难所不幸地抹去的正是文字中这一鲜活声音的踪迹。弥
尔顿的语言“不在特别的表现力上下功夫,而是生搬硬套,虚张声势,拘泥
陈规”;他的谴词在最糟糕时“佶屈聱牙,迂腐卖弄,尽耍小聪明”;冒失
的符号飞扬跋扈,把对“知觉、感觉或事物”的那份关注招揽到自己身上,
而培育这些东西才是它的本分。弥尔顿枯燥而做作的话语表明,他的媒介“
切断了与言语的联系——言语属于实际生活的情感和感官肌理,并与神经系
统共振同鸣”。①与此相反的是,多恩的“自然”恰恰玄妙地根植于“地道
的言语”中。艾略特同样追求那种渗入“大脑皮层、神经系统以及消化道”
②的诗歌,而且在多恩那里而不是在弥尔顿那里发现了这种有血有肉的符号
。弥尔顿的诗歌“离普通口语相差甚远……”③,致使早期的艾略特望洋兴
叹,自愧弗如。
对这两位批评家而言,多恩与弥尔顿之间的对比是“视觉”想象与“听
觉”想象之间的对比。其实,他们发现败坏弥尔顿的东西乃是不可简约的表
意的过剩,这一过剩扭曲了符号真正的表现功能——而且,用利维斯的话来
说,显示了“对文字的感受,而不是通过文字去感受的能力”④。我们不妨
把那种表意的过剩称为书写(ecriture);在本雅明看来,它就存在于悲悼剧
的核心之处。17世纪的寓言被象征符号和象形文字所纠缠,是一种深邃的视
觉形式;然而飘进视觉的东西恰恰是字母本身的物质性。并不是说字母扭曲
和消除自身以变成“知觉、感觉或事物”的承载者,正如利维斯要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