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驯服自我:王常月修道思想研究

2011-06-11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驯服自我:王常月修道思想研究 去商家看看
驯服自我:王常月修道思想研究 去商家看看

 驯服自我:王常月修道思想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页码:37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807524595
·条形码:978780752459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

内容简介 《驯服自我:王常月修道思想研究》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从修道者自我冲突的角度切入清初全真道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的修道思想,以哲学和深度心理学的视角揭示了道门人士在求道、入道、修道和得道过程中所经历的自我冲突与自我驯服。全书共分五章,分别从王常月的生平与著述、驯服自我的诱因、驯服自我的方法、驯服自我的内容及驯服自我的深层指向等方面考察了王常月的修道思想,对王常月修道思想当中所蕴含的人在世存在的艰难与抗争作了细致考察。
作者简介 朱展炎,男,瑶族,广西昭平县仙回乡人,厦门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师从盖建民教授,现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后,卿希泰先生为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道教自我观,在《宗教学研究》、《中国道教》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编辑推荐 《驯服自我:王常月修道思想研究》:国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项目。
目录

导论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 自我、自我冲突及驯服自我的内涵
三 海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四 本书研究思路及新意
第一章 王常月生平与著述考论
第一节 王常月的生平、著述及龙门派传承考述
一 生平行履
二 著述考辨
三 龙门派传承的几条路线
第二节 王常月修道思想形成的相关背景
一 全真道在明代的相对沉寂
二 明中叶至清初的社会历史状况
三 清代的宗教管理政策
四 全真道在明末清初的发展窘境
五 思想重心的转移:从生死到爱欲
第三节 王常月修道思想的渊源和结构
一 儒道同源
二 佛道同本
三 全真同道
四 思想结构

第二章 驯服自我的诱因:自我冲突
第一节 老庄对自我冲突的认识
一 《老子》:生存受限制的自我
二 《庄子》:挣扎中的自我
第二节 全真祖师对自我冲突的经验
一 人世存在的基本体验:无常
二 日常生活的无意义:空假
三 人作为肉身的易朽性:有死
第三节 王常月对自我冲突的体认
一 个体与自身的分裂:色身和法身
二 个体与他人的矛盾:凡人与圣人
三 个体与社会的悖论:入世与出世

第三章 驯服自我的方法:以戒制心
第一节 全真教戒律思想略析
一 王重阳时期的戒律思想
二 马丹阳、刘处玄时期的戒律思想
三 《长春真人规榜》及《全真清规》中的戒律思想
四 全真教戒律系统的确立——三堂大戒与王常月
第二节 初真戒思想研究
一 初真戒的主要内容
二 初真戒的思想渊源
三 初真戒的特点及目的
第三节 中极戒思想研究
一 中极戒的主要内容
二 中极戒的思想渊源
三 中极戒特点及目的
第四节 天仙戒思想研究
一 天仙戒的主要内容
二 天仙戒的思想渊源
三 天仙戒特点及目的

第四章 驯服自我的内容:明心与见性
第一节 炼己筑基
一 皈依自性三宝
二 忏悔己罪人罪
三 断除理障事障
四 舍弃恩爱之缘
五 戒行求精求严
六 忍众辱以制嗔
七 身清净而心定
第二节 弘法度人
一 阐教以弘道
二 度人我众生
第三节 证得解脱
一 证真效真验
二 体神通妙用
三 了己生已死
四 得身心圆满

第五章 驯服自我的深层指向:渴求不朽
第一节 儒家与道家对“不朽”的理解
第二节 早期全真道对“不朽”的理解
第三节 王常月的“不朽”思想
一 不死者岂是凡身
二 法身不死,元炁长存
第四节 渴望不朽的深层心理
一 保存自我
二 寻求确定
结语
第一节 王常月修道思想的贡献
一 整顿戒律:奠定道人修行之基
二 开坛授戒:改革道才培养之法
三 回心归性:确立道众修行之向
第二节 王常月修道思想的局限
一 单言性戒等持,忽视命功修炼
二 戒律思想单一,理论建构薄弱
三 独重心灵解脱,轻视入世实践
第三节 王常月修道思想的影响
一 王常月之后龙门支派的繁衍
二 闵一得对于王常月修道思想的补充与完善
参考文献
附录:王常月年谱新定
后记
……
序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道教学术研究日趋活跃与兴盛,新著迭现,新人辈出,一改过去被边缘化的窘态,在主流学术舞台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话语权。
关于学术研究的方法,前辈学者谈得很多,我本人尤为推崇“征而有信,信而有征”的治学精神和多元研究方法论。傅斯年先生认为传统史学的研究应遵循无证不立,论从史出。有一分材料出一分货,有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不出货。道教宗派的历史素来难治,头绪繁芜。道门有“造作道书”的传统,“托古以言说”,藏内外道书资料浩如烟海,真伪难辨。且道教内部有“道不外传”的“戒律”,南宗祖师张伯端当年就曾经“三传非人,三遭天谴”。这种秘而不宣、造作道书的传统与道书内外丹文献语言的隐喻艰涩的叠加,给后世学者研究勾勒道教宗派谱系与史实平添了许多困难。因此,对其历史与思想的钩索提炼就要极为审慎。首先要脚踏实地地对道教宗派的历史事实和文献的时间、地点、人物、师承谱系、宗派组织制度与社会环境进行分析辨明,详尽地占有资料,缜密理会、铢分毫析,避免空发议论,游谈无根。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达到先贤所云“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境界。
然而在实际研究中,“说有易,说无难”。因此,在道教宗派与人物思想研究中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原则就显得十分必要。陈寅恪先生当年曾经将王国维“取地下出土资料,补充纸上文献之材料”的历史研究“二重证据法”,演绎为“三参证法”: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古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因此我们在稽索全真道史料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藏内外道书这类纸面上的,而且应当注重地面上的金石碑刻史料和其他田野考察资料,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利用考古发掘的地下资料,相互参证,方能得出平实的结论。
文摘 3.王常月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对于王常月的研究,学界关于明清之际的学术论文和著作略有提及,论文如陈兵的《清代全真道龙门派的中兴》、唐大潮的《王常月修道思想略论》、孙石月的《王常月的道教教育思想》、李珉的《论王常月的宗教美学思想》、丁常云的《王常月及其中兴龙门的道教思想》、尹志华的《王常月传戒新考》等。散见于论著当中的则有《明清全真教论稿》、《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论》;而目前比较集中论述王常月思想的论文,主要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系胡小琴硕士的学位论文《王常月与龙门派的中兴——从戒律的角度对龙门派中兴所作的考察》。
陈兵先生的《清代全真道龙门派的中兴》为比较早关注龙门派及王常月的学术论文,其论文主要分为王常月与清代龙门派的嗣传、王常月的教旨与清初龙门教风、外道内儒的龙门高道以及刘一明、柳华阳、闵一得的内丹学说等四个方面对清初龙门派的中兴做了初步的考察。对王常月的传戒活动及其嗣传主要依据《金盖心灯》及该书所引用的《钵鉴续》,考察了王常月在京师的公开传戒活动以及南下传戒活动,同时也对王常月的门徒在各地形成的龙门支派进行了论述。在“王常月的教旨与清初龙门教风”中,对王常月的宗教思想特色进行了归纳,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强调戒行为先,二是强调见性为主,三是调和出世与人世①。
后记 从桂东绵延起伏的群山到鄂中一望无际的平原,从鄂中一望无际的平原又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闽南,经历了地平线的无数次交换,也经历了生活当中形形色色的际遇。在自己二十多年的游学生涯中,可以说是悲欣交集、感触良多。当对智慧的渴求遭遇到生存的艰难时,很庆幸自己能够一步一步地挺过来,没有放弃对于智慧的热爱,对于生命意义的追问。
在自己二十多年的游学生涯中,得到了许多贵人的帮助。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父亲朱东和母亲陆中干,是他们这么多年的艰辛、坚持和鼓舞,才使得我能一步步地迈向知识的圣殿。此外,也要感谢我的兄弟朱展益、朱展宽和妹妹朱凤萍,有他们在双亲跟前相伴和照顾,省去了我许多的担忧和牵挂。在此,也想向我的父母说声对不起,这么多年漂泊在外,未能在身边孝敬二老,甚感愧疚。
在我的求知道路上,很多老师一直给予我无尽的关怀。在厦门大学哲学系的三年博士生活当中,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恩师盖建民教授。正是在厦门大学的三年时间里,盖建民教授教给了我许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在待人上,盖老师和蔼可亲、敦厚圆融,无论是爬山、吃饭还是传道授业,都给人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在为文上,则是严谨务实,精益求精,严厉异常。在他身上,我学到了许多做学问的方法和态度。因此,我要特别感谢他三年来的督促和厚爱。没有他的辛劳、严厉与帮忙,我也很难按时完成自己的学业。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