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先秦散文发展线索探寻(第2卷)

2011-06-10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先秦散文发展线索探寻(第2卷) 去商家看看
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先秦散文发展线索探寻(第2卷) 去商家看看

 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先秦散文发展线索探寻(第2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页码:648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7月
·ISBN:730704157X
·条形码:978730704157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书摘里的*表示:“貂”的左边,右边一个“里”字
作者简介 程水金,字二行。1957年7月14日出生于湖北省新洲县阳逻区高潮公社万山樯解家湾。1977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后任中学教师。1998年考入武汉大学后任中学教师。1996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蔡守湘先后研究先秦两汉文学。1989年获文文学硕士学位,同年8月,分配至武汉市政府办公厅任公务员。199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褚斌杰先生研习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1997年获文学博士学位。自1997年9月始,任教于武汉大学中文系,2000年晋升为副教授,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并担任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先秦文化与文学之综合研究。负责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年来,于《中国哲学史》《文学评论》《武汉大学学报》《中国典籍与文化》《人文论丛》台湾《汉学研究》日本《中国文化论丛》等学术刊物发表《大雅·民生后稷弃因旁证》《早期史官散文产生 文化背景述略》《西周末年鉴古思潮与今文尚书的流传背景》《先秦正名学说原论》《老子道论重诂》《<归藏>非殷人之易考》等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早期史官散文产生的文化背景述略》获2000年度湖北省政府社科优秀论文三等奖。
媒体推荐 本卷后记
本卷勾勒了先秦士人群体的发生与演变,以及士人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学术渊源,并具体论述了士人文化的三大先驱——老子、孔子与墨子的人格特性及其思想体系,同时也论述了《老子》、《论语》、《墨子》的文化内涵及其美学风格。
先秦士人文化上承史官文化之余绪,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与激荡之中开铸新的学术传统,其自身的学术流变是从历史回溯走向未来前瞻,因而先秦士人的学术思想,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其流变的轨迹,本书第一卷的导论部分已有明确的分疏。因此,老子、孔子与墨子,作为先秦士人文化的前驱,正是本卷之所以自成起讫的内在根据。
前辈学人虽然曾经为老子的年代做了不少怀疑与考辨的文章,但我们仍然倾向于“老先孔后”的传统说法。这倒不是出于省心省事的偷懒,而是从先秦文化与文章的发展大背景中寻出的线索。老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文本,均与史官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周代史官不仅仅“掌官书以赞治”,以“藏书作书读书”为职司,而且掌管天文历法,这也是历代史官的重要职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老子思想之核心的“道”,也是从史官的天道阴阳学说之中移借而来的概念。因此,这一学术文化背景,不仅是老子年代的判断依据,也是解读《老子》一书的关键所在。
而历来中外的《老子》解读,之所以与老子的本来意图终隔一层,其原因就在于忽视了老子的学术文化背景。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庄子·天下篇》还是韩非子的《解老》、《喻老》,甚至以阐释《老子》思想为职志的《文子》以及魏晋之际王弼的《道德经注》,这些著作只具有思想史的意义,而万不能作为研究《老子》文本的决定性依据。《老子》本身与《老子》解读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我们的研究目标,就是打破时间尘埃凝成的思维硬壳,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亦即根据当时的学术文化背景,以及这些思想家自身的人生际遇,去理解与把握:面对当时的现实,这些思想家会思想什么,如何思想?
基于这一原则,在本卷的论述之中,提出了一些与现行说法或传统注家截然不同的意见。其最著者,如《老子》“道经”首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解读。由于传世本经过后人的加工改动,行文风格具有明显的整饬化倾向,因而历来的解说,皆以老子之意为:“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称说的‘名’,不是永恒不变的‘名’。”但从来没有人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去考察这种解释的荒谬及其经不起逻辑的推敲。就语言哲学而论,能够用语言或概念表达的,只能是抽象的、永恒的,而丰富杂多、变动不居的精义反而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此韩非子之所谓“无定理,非在于常,是以不可道也”之意。因此,只有永恒不变的才是“可道”、“可名”的,不是永恒不变的则是不“可道”、不“可名”的。事实上,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的出土,为检证前人成说提供了坚实的文献依据。帛书本的句法与通行本的最大不同,就是多了两个语气词“也”字,即“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然而现行各家《老子》注释,皆声称参考了帛书,但照例无视这两个“也”字的存在。
……
编辑推荐 书摘里的*表示:“貂”的左边,右边一个“里”字
目录
第三编 士人文化与士人散文
第十二章 士人群体与士人文化
第一节 殷遗多士:士人群体的发生
第二节 造士·选士·命士·士人文化这表征
第三节 官学下移与游士之风;士人文化之表征
第四节 六艺更迭与学术变迁;士人文化之渊源
……
文摘 书摘
掌管射仪的射人之所以兼管许多重要的人事调排工作,是由于射礼具有考核士人选拔官吏的性质,也因此射人对于朝廷官吏的才质有较详细的了解。
周人何以用射礼作为选士的手段,《礼记·射义》如是说:
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其节:天子以《驺虞》为节,诸侯以《*首》为节,卿大夫以《采苹》为节,士以《采蘩》为节。《驺虞》者,乐官备也。《*首》者,乐会时也。《采苹》者,乐循法也。《采蘩》者,乐不失职也。是故天子以备官为节,诸侯以时会天子为节,卿大夫以循法为节,士以不失职为节。故明乎其节之志,以不失其事,则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则无暴乱之祸矣,功成则国安。故日:“射者,所以观盛德也。”……
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数与于祭而君有庆,数不与于祭而君有让。数有庆而益地,数有让而削地。故日:“射者,射为诸侯也。”……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日:“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日:“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 “射者,射为诸侯也”,正如朱熹所言, “此等语皆难信”。①“射以观德”,也许亦不无汉儒的夸大之想。但是,如果说,比射并不仅仅是力量与技巧的简单较量,而是士子的德行与道艺的综合考察,也许不无几分道理。吕大临曰: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则不疑其行。故发而不中节者,常生于不敬;所存乎内者敬,则所以形于外者庄矣。内外交修,则发乎事者中矣。射,一艺也。容比于礼,节比于乐,发而不失正鹄,是必有乐于义礼,久于恭敬,用志不分之心,然后可以得之,则其德可知矣。”孙希旦亦云:“进退周旋必中礼,见于未射之先者也。内志正,外体直,谨于方射之际者也。志正则于心无所偏,而持弓矢也审;体直则于力有所专,而持弓矢也固。……然而进退周旋之中礼,内志之正,外体之直,岂一时所能袭取哉?必其庄敬,和乐,所以养其身心者久,而后可以致之,故日可以观德行矣。”②吕、孙之说,皆得周人以射礼选士之深衷。
当然,如果把“志正体直”理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