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
|
 |
中国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20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010081727/9787010081724
·条形码:978701008172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政府管理文库
内容简介 《中国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什么是社区?”,“为什么要进行社区民主自治体制建设?”,“如何进行民主自治体制建设?”为逻辑主线,以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发展和国家与社会关系重构为背景,以城市社区民主自治体制建设为研究的目标取向,从逻辑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三个层面探讨了城市社区民主自治体制建设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同时包含着作者对转型过程中国家和社会二元治理结构的思考。《中国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适合于从事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研究的学者,以及从事社区管理、社会工作实务的实际工作者阅读。
作者简介 吴克昌,男,湖南涟源人,汉族,曾师从我国著名政治学家王惠岩教授,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学术团队负责人。近年来主持国家和省社科规划项目、软科学项目及其他厅局级项目20余项,出版《社会心理论一转型期的社会心态研究》(独著)、《公共管理学》(参编全国统编教材)等专著和教材5部,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及其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优秀成果奖.省社科成果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编辑推荐 《中国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政府管理文库
目录 导论
一、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
三、本书的结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社区及其本质的理论探讨
一、社区概念的起源
二、社区的本质
三、城市社区
四、影响社区制度变迁的因素分析
第二章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及其历史变迁
一、国家与社会的一般关系理论与无产阶级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二、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及社会控制模式
三、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与城市社会关系
第三章 城市社区民主自治体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
二、由政社合一到政社分离
三、由全能集权到专能分权
四、由城市社区自治到居民社区自治
第四章 社区权力分析
一、社区权力的性质
二、社区自治权力与国家政治权力的关系:社区自治与国家政治控制
三、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权利以及自治能力的问题
四、城市社区公共权力结构的构成
第五章 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的制度与组织建设
一、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民主自治体制建设的主体与制度结构分析
二、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结构与关系分析
三、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互动模式与组织发展
讨论和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一、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20世纪后20年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关注中国的时代序曲;也是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从救亡图存走向强国富民,从强国梦想到富民实践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学术界通常称之为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时期。
理论始于现实的变迁,学术是对现实的观照和反映。本文的选题是笔者在我国城市社会急剧变迁的背景下,观察城市社区建设在我国的现实展开过程和学者的学术响应过程,产生诸多个体困惑,试着寻求解答的结果。
1.选题的现实与理论背景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精华所聚。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是一个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标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社会持续的现代化进程的火车头。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家庭承包制取得初步成功之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迅速推广到城市。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出现和企业自主权的获得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引发了城市社会深刻的结构性转型。
后记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体制模式和发展路径是什么的问题,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后,仍然鲜有共识。问题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城市社区包含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众多的面相,而且在于承载着政府、社会和居民诸多的期望,连接着转型过程中城市社会的历史和未来。对于如此复杂的问题,要通过一本小书加以彻底的解决,既为文章的篇幅所不容,也为我的能力所不及。“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当我画上最后的句号的时候,我同时也就意识到我为未来的研究留下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空间。唯一聊以自慰的是,我以一种认真严肃的态度去探求问题的真相,获得了一星半点“自以为是”的见解。这些见解正确与否固然需要师友评判,同时我也期望能带给学界同仁以某种正面或反面的启迪。
本书是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略作删节而成。拙作得以完成,要感谢我的导师王惠岩教授。先生循循善诱的教导把我领入政治学学术之门,严格扎实的专业训练为我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对方法论的重视则培植了我们学术发展的潜力。博士学习和论文写作期间,老师、师母为我付出的一切不仅使我终身受益,而且使我满怀感激之情。在先生辞世将届两周年之际,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