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地理 >

游客管理: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案例分析

2011-06-08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游客管理: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案例分析 去商家看看
游客管理: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案例分析 去商家看看

 游客管理: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案例分析


基本信息·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225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2月
·ISBN:7810685228
·条形码:978781068522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新视野旅游译丛

内容简介 《游客管理》是对世界文化遗产富有新意的个案研究。所选个案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考古和建筑遗址,并论析了其游客管理的各种问题。
世界文化遗产地对当代游客极具吸引力。这就对其管理带来诸多问题,特别需要在遗产地的解读、保护和旅游设施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
《游客管理》个案选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世界遗产地。通过探讨各有关部门的功用,《游客管理》展示了优秀的管理典范和讨论了各遗产地的差异。《游客管理》作者皆为本领域世界知名、知识渊博的专家,考试依据的都是第一手田野调查研究资料。
《游客管理》对从事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各类人员极具参考价值,也是旅游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必读之物。
主编迈拉·沙克利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文化资源管理专业教授,旅游和旅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同时也是旅客管理和咨询专家。沙克利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和野生生物旅游管理,特别是保护区和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管理。沙克利教授已出版11部专著,前一部书名为《野生生物旅游业》。
目录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世界文化遗产简介
世界遗产公约
世界遗产名单
如何管理世界遗产地
旅客管理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乌滋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绿洲城市
引言
乌兹别克斯坦的旅游业——独立以来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需求的模式
布哈拉的旅游业
组织、交通和住宿
布哈拉的游客
游客管理
导游、翻译和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别尔坦的要塞教堂(特兰西瓦尼亚)
引言
罗马尼亚的旅游业
罗马尼亚的旅客和访问者
特兰西瓦尼亚的旅游
来别尔坦的游客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波兰的克拉科夫——昔日首都和“民族圣地”
引言
需求的发展和模式
供给的发展和模式
影响和事件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拉帕·努伊的文化景观——智利的复活节岛
引言
智利的旅游业
拉帕·努伊的旅游业
从业人员的培训及信息的提供
交通
游客管理
世界遗产称号
复活节岛的未来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埃及的吉萨——GIS在世界遗产管理中的应用
引言
吉萨高地的文化价值
吉萨高地所受到的影响
吉萨高地管理的总体规划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波兰的克拉科夫——昔日首都和“民族圣地”
引言
需求的发展和模式
供给的发展和模式
影响和事件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拉帕努伊的文化景观——智利的复活节岛
引言
智利的旅游业
拉帕努伊的旅游业
从业人员的培训及信息的提供
交通
游客管理
世界遗产称号
复活节岛的未来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埃及的吉萨——GIS在世界遗产管理中的应用
引言
吉萨高地的文化价值
吉萨高地所受到的影响
吉萨高地管理的总体规划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英国的哈德良城墙——古罗马帝国边境景区的游客管理
引言
哈德良城墙
管理和规划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澳大利亚的卡卡杜国家公园——极具自然和文化价值的遗产
引言
自然环境
土著定居点
采矿
旅游业
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埃塞俄比亚的拉利贝拉
一座耸立在岩石上的宗教城镇
引言
游客管理
教堂区的保护和修复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埃及卢克索的底比斯城——大墓地西岸的交通和客流量管理
引言
底比斯的世界遗产景观
底比斯景点
卢克索的旅游业
交通管理
游览底比斯
西岸古迹之旅
游客潮
游客造成的危害
处理问题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加拿大的努斯汀茨村——位于夏洛特女王群岛的瓦依哈那斯国家公园
保护区内的海达人村落遗址
引言
夏洛特女王群岛上的旅游业
安东尼岛
努斯汀茨村
游客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结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游客管理
一种地方精神
导游和解释
经济的冲击
艺术及工艺品
交通问题
世界遗产称号所导致的结果
游客管理
游客带来的影响
遗产地的未来
附录:世界遗产名录
译后记
……
序言 自从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公布以来,20年即将过去了。在这批被认为是全人类文化遗产的名单中,有380处为文化遗址,107处为自然遗址,19处为综合遗址,其中包括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这批世界文化遗产相当于现代的、著名的世界七大奇观;这些遗址、碑碣、风景和建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为人类历史做出了某种独特的贡献。尽管许多游客不了解这些遗产入选的复杂过程(这些工作都是由总部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来做的),但是,“世界文化遗产”这几个字就清晰地表明了这个地方代表了某种特殊的东西。在旅游业中,这几个字就意味着这个地方“应当去看”,因为这份世界遗产名单包括了全世界被公认的著名遗址,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但也包含一些小的、不太为人们所知的遗产和碑碣,但其文化价值也是非常具有世界性的。不用说,这些文化遗产对游客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新一批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也将伴随着宣传,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公布的初衷,主要是为了提供一个机构,通过这个机构,具有全球性价值的遗产可以在管理中得到保护,同时还可争取得到保护资金。另外,这些文化遗产大多都是很脆弱的,它们不仅受到了自然的威胁,而且还受到了由于不断增多的游客的到来而引起的破坏。因此,对游客的管理,就会使脆弱的遗产得到保护并免遭破坏。实际上,每一处世界遗产保护地,都面临着如何解决游客管理而带来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有些国家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文摘 插图:


后记 1996年,我第一次到美国柏克利大学做访问学者,首次接触了“旅游人类学”这一学科,并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因为这门学科从人类学的角度,全面探讨了旅游业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对地方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如在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地方文化是否会遭到破坏?这就涉及到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因为文化遗产按旅游操作者的观点来看也属于旅游资源的一部分。但文化遗产究竟能否被当作旅游资源来开发历来是旅游人类学家激烈争论的问题之一。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遗产,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是前人留下来的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这些遗产既脆弱又不能再生。所以对文化遗产,特别是有形的文化遗产,只能进行全面的保护,绝对不能把它们当作旅游资源来开发。而有的学者却认为,文化遗产是可以当作旅游资源来开发的。因为开发得当,不但可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唤起本地民族的自信心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更加珍惜和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对于这些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对这些问题的争论,的确重要而又有现实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对许多问题有了更多新的理解和思考。如对文化资源的开发,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发,不能简单地用可以或不可以两个字来回答。例如,对到达遗产地来旅游的游客如何进行管理?如何保护好文化资源?通过本书中提供的许多案例,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另一个让我对这本书感兴趣的原因,是2001年10月我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参加了在中国云南省丽江地区举行的第五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管理大会。这次会议有来自世界各地及中国约400名专家、学者。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