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农林 >

中国农业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2011-06-07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农业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去商家看看
中国农业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去商家看看

 中国农业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页码:31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87109139954
·条形码:9787109139954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这部《中国农业通史》,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结合上,系统阐述了中国农业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既突出了时代发展的演变主线,又进行了农业各部门的宏观综合分析。既关注各个历史时代的农业生产力发展,也关注历史上的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
本书为魏晋南北朝卷。
编辑推荐 《中国农业通史(魏晋南北朝卷)》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目录

绪论 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自然生态环境
二、社会环境

第一章 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方法
第一节 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一、北方旱作农具的改进和配套
二、南方水田农具初步形成体系
三、水力加工机具的突出发展
第二节 农作技术的进步
一、农作制度的多样化
二、旱地土壤耕作技术的完善
三、粮食作物栽培技术的提高
四、园艺和造林技术的发展
第三节 纤维、染料和蚕桑生产技术
一、纤维、染料作物栽培技术
二、栽桑养蚕技术
第四节 畜牧兽医技术的发展
一、畜禽牧养技术
二、兽医和相畜术
第五节 农副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
一、粮食加工与贮藏技术
二、蔬菜、果品加工与贮藏技术
三、畜产和鱼类加工贮藏技术
四、丰富多样的酿造技术

第二章 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进步
第一节 三国时期的屯田水利
一、曹魏屯田与水利建设
二、蜀汉屯田与水利建设
三、孙吴屯田与水利建设
第二节 西晋以后的北方农田水利
一、关中和西北内陆的农田水利
二、东部平原地区的农田水利
第三节 东晋南朝的农田水利
一、三吴圩田水利的发展
二、丹阳、晋陵地区的农田水利
三、淮汉地区的农田水利
第四节 农田水利的管理及运渠的开凿
一、农田水利的管理
二、运渠的开凿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章 农业生产结构与地理布局
第一节 粮食生产及其地理布局
一、粟的主粮地位及其动摇
二、麦作的进一步发展推广
三、水稻种植的显著发展
四、黍类种植的特殊性
五、豆类和其他粮食作物
第二节 蔬菜和油料作物生产概况
一、蔬菜种类的增加
二、若干主要菜种的生产情况
三、油料作物的种植
第三节 果树的构成及其地区分布
一、黄河中下游的果树和产区
二、南方主要果树及其产区
第四节 衣料生产结构及其地理布局
一、蚕桑丝织业生产
二、麻类栽培和麻布生产
三、棉花种植与棉织业生产
四、染料作物种植
第五节 畜牧养殖经济的发展变化
一、畜牧经济区域的阶段性扩展
二、国营和私营牧畜规模的扩大
三、牧养结构的变化和南北差异

第四章 土地制度和国营农牧经济
第一节 屯田制度和屯田经营
一、三国时期的屯田农业经营
二、两晋南朝的屯田生产经营
三、两晋南朝的州郡公田经营
四、十六国时期的屯田经营
五、北魏时期的屯田农业经营
六、东西魏和北齐、北周的屯田
第二节 北朝的均田制
一、北魏的计口授田制与均田制
二、东西魏和北齐、北周的均田制
第三节 国有牧场和国营畜牧生产
一、历代牧政管理机构
二、国营牧场经营简况

第五章 私有土地上的农业生产经营
第一节 国家对地主的经济政策
一、三国时期国家对地主经济的优容
二、西晋时期的“占田”、“荫客”法令
三、东晋南朝对士族地主的纵容和限制
四、北朝对地主经济利益的承认和袒护
第二节 地主庄园的农业经营
一、士族地主庄园的农业经营
二、庶族地主的农业生产经营
三、寺院地主的农业生产经营
四、依附农民与地主庄园经济
第三节 自耕农经济的起落
一、三国时期恢复自耕农经济的努力
二、西晋自耕农经济的短暂复苏
三、东晋南朝的自耕农经济状况
四、十六国北朝自耕农经济的低迷和复兴

第六章 边疆地区农牧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东北地区的农牧业发展
一、松、嫩流域及其以西地区
二、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东部地区
三、东北地区外迁民族的经济状况
第二节 北方与西北少数民族的经济
一、北方及西北边地鲜卑族的农牧业
二、柔然与敕勒的农牧业发展
三、西域各族的农牧业经济
第三节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农牧业经济
一、西南诸族分布的变迁与农牧业发展
二、汉人统治与西南农业的新发展
第四节 中南、东南少数民族的经济
一、东南山夷、山越的农业发展
二、南方诸蛮的农业发展
三、岭南等地俚、僚、侯的农业生产

第七章 赋役制度与农民经济负担
第一节 赋税制度的调整变革
一、三国时期的赋税制度
二、西晋的赋税制度
三、东晋南朝的赋税制度
四、十六国至北魏初的赋税制度
五、北朝的赋税制度
第二节 徭役制度的变化
一、三国时期
二、西晋时期
三、东晋南朝时期
四、十六国时期
五、北朝时期
第三节 赋役负担与农民生活
一、三国时期农民生活状况
二、两晋时期农民生活状况
三、南北朝时期农民生活状况

第八章 农产品的交换与流通
第一节 农产品的地区差异与交换流通条件
一、农业物产的地区差异
二、南北水陆交通状况
三、都市和城镇的面貌
第二节 各类农产品交换贸易
一、粮食贸易
二、蔬菜买卖
三、果品贸易
四、木材贸易
五、禽畜贸易
六、水产贸易
第三节 农产品市场、交易方式和商税
一、市场类型和管理制度
二、农产品贸易方式
三、南北互市与农产贸易
四、农产品贸易税
第四节 农产品交换对农家经济的影响
一、对大土地所有者的影响
二、对小农生活的影响


第九章 农业思想和农学著作
第一节 农业思想的发展
一、统治者对重农思想的继承和肯定
二、代表性的农业思想和主张
第二节 《齐民要术》的农学成就
一、《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二、《齐民要术》的农学思想特色
三、《齐民要术》的农业历史地位
第三节 农业物产志书的大批涌现
一、农业知识视野的扩展
二、《异物志》和地记(志)的农学价值
三、几部具有特殊农学价值的著作

结语 魏晋南北朝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北方农业的严重挫折与南方农业的崛起
二、农业生产结构经历了显著的调整和改变
三、自耕农生产的委顿与大地主经济的兴盛
四、国家直接参与农牧经营的程度明显加强
五、国家与地主对劳动力和山林川泽资源的争夺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序言 中国是世界农业主要发祥地之一。在绵绵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成了土地上精耕细作、生产上勤俭节约、经济上富国足民、文化上天地人和的优良传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掘、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在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学院(所)设有专门研究农业历史的学术机构,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建立了专门研究队伍,整理校刊了一批珍贵的古农书,出版了《中国农学史稿》、《中国农业科技史稿》、《中国农业经济史》、《中国农业思想史》等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研究专著。这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为编写一部系统、综合的《中国农业通史》提供了厚实的学术基础。
《中国农业通史》(以下简称《通史》)课题,是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和中国农业博物馆共同主持的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全国农史学界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部大型学术著作的研究和编写工作。
在上万年的农业实践中,中国农业经历了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农业增长方式和极其丰富的内涵,由此形成了我国农业史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通史》的编写,以时代为经,以史事为纬,经直纬平,源通流畅,突出了每个阶段农业发展的重点、特征和演变规律,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农业发展历史的本来面貌。
文摘 尽管如此,当时北方地区的森林植被破坏,尚未达到后世那样的恶劣程度。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在各地山区,首先遭到大量砍伐的主要是成材的大树巨木,小树和灌木林则仍能存留;二是在人口减少和农耕衰退时期,蒿莱草地和次生树林仍有可能有较大恢复。草地和树林的大片存在,给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觅食的场所。历史文献反映:当时这个地区仍栖息有大量的野生动物。
首先,当时人们还经常可见虎、狼等大型食肉猛兽活动出没。特别是在历次战争动乱后,许多地区人烟稀少,土地废为草莽,动物得到扩展其生活领地的机会,猛兽出现的记载更加多见。例如,前秦苻生统治时期,“潼关以西,至于长安,虎狼大暴,昼则断道,夜则发屋,不食六畜,专以害人,自其元年秋,至于二年夏,虎杀七百余人……”由于虎狼食人,造成当地“行路断绝”③;北魏时期,要捕捉几只老虎,在离京城洛阳不远的郡县即可以办到。例如后魏庄帝时,为试验老虎是否在狮子面前伏首低头,“诏近山郡县捕虎以送”,距离洛阳以东和东北不远的“巩县、山阳并送二虎一豹”④;《齐民要术》反映:在北魏后期,虎、狼常对羊群造成威胁。该书卷六《养羊》第五十七说:不能让急性子的人和小孩牧羊,因为他们“或劳戏不看,则有狼犬之害”;又说:做羊圈“必须与人居相连,开窗向圈。(其自注云:所以然者,羊性怯弱,不能御物,狼一人圈,或能绝群。)”又说:做圈要竖柴栅,并且栅头要高于墙,这样“虎狼不敢逾也。”
根据生态学理论:食肉动物的大量存在,必须以更庞大数量的食草动物存在为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已然经验地感觉到这种数量关系。曹魏时期高柔的上疏言论证明了这一点。当时国家在荥阳一带设置了大规模的禁苑,由于禁止百姓捕猎,其中动物滋繁,尤以鹿类为盛,群鹿为暴,致使附近无法从事农业生产,严重影响人民生计,高柔上疏请允许百姓捕鹿。他说:当时“群鹿犯暴,残食生苗,处处为害,所伤不赀。民虽障防,力不能御。至如荥阳左右,周数百里,岁略不收,元元之命,实可矜伤。方今天下生财者甚少,而麋鹿之损者甚多。”所以他主张放宽捕禁,听民间得捕鹿。根据他的上疏,禁苑中各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均相当庞大,其称:“今禁地广轮且千余里,臣下计无虑其中有虎大小六百头,狼有五百头,狐万头。使大虎一头三日食一鹿,一虎一岁百二十鹿,是为六百头虎一岁食七万二干头鹿也。
后记 本卷的写作,从立项至今已经十几个年头过去了,其间的种种曲折和甘苦,非寥寥数语能够尽道。刚接受本卷编纂任务时,我还在南京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工作。当时由尊敬的老主任叶依能研究员担任主编,我做副手,负责编制提纲并承担多章编写任务。然而世事多变,始料难及:若干年后,原来的编写组成员或赴异地深造,或调往其他单位高就,散居多处并且各操异业,叶依能先生也光荣退休;本人于1999年调到南开大学之后,一切重起炉灶,琐事繁杂,甚多纷扰,这项工作也就一直被搁置了下来。直到去年,在中国农业历史学会领导多次催促和鼓励之下,出于对学会的责任和道义,我壮了个大胆儿,重新担当起这项任务。
目前的这部书稿,有一小半我在多年前就已经完成了,其余部分则由我与同事和学生们在最近一年时间里黑白颠倒地拼抢编就。其中第一、二、四、十章和结语由我本人撰写,第四章由赵仁龙撰写,夏炎撰写了第五、第六章,曹牧撰写了第七章,第八、九两章则由连雯撰写,最后由我统一补充和修改定稿。赵九洲对大部分文稿进行了校对,纠正了一些史料和文字上的错误。其中若有不妥之处,主要应由我本人负责。
在我撰写这篇《后记》时,窗外除夕夜的爆竹声震耳欲聋。按理说,有一本书在如此喜庆之日定稿了,心中应当充满成功的喜悦,但我实在找不到那种大功告成的轻松感觉。最近几年,本人曾几次被迫在仓皇之际提交论文或书稿,这些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反复锤炼的作品,后来时常被发现有错漏,却已无法弥补,致使每次文稿出手我都不很自信,甚至是战战兢兢,当下我的感觉又是如此。无论在结构、内容或者其他方面,本卷肯定都存在不少缺点和疏漏,诚恳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