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以山川为盟:黔中文化接触中的地景传闻与历史感

2011-06-07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以山川为盟:黔中文化接触中的地景传闻与历史感 去商家看看
以山川为盟:黔中文化接触中的地景传闻与历史感 去商家看看

 以山川为盟:黔中文化接触中的地景传闻与历史感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31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9787105097319
·条形码:978710509731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人文田野丛书

内容简介 《以山川为盟(黔中文化接触中的地景传闻与历史感)》是一个围绕着文化接触、地景与传闻而展开的历史民族志报告,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本研究的田野点在贵州省中部的一个历史上曾被称为“半边山”的地区。这是一个位于滇黔通道旁的多民族杂居的区域,历史上不同的人群以不同的方式移民迁居至此,形成了“苗族住山头,仲家(布依族)住水头,客家(汉族)住街头”的居住格局。在长期的共处共存中,居住于“半边山”区域内的各类人群形成了一种“融而未合、分而未裂”之情状。经过多次田野调查与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本研究尽量呈现了自明朝中期以来这一区域的文化接触与区域整合机制的变化,以及当地居民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感,并指出,居住于当地的不同人群在其社会生活的互动交往中所缔结的是一种等级性的“社会盟约”的关系。
作者简介 汤芸,湖南益阳人,200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获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讲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特聘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象征人类学、社会记忆与景观研究、西南民族地区的文化接触与空间观念等。已发表:《从他者看“夷汉杂处”》、《“大传统”和它的影子:“正统”观念与一个仙姑的“灵力”》、《社会记忆·景观·叙事》等论文。
编辑推荐 《以山川为盟(黔中文化接触中的地景传闻与历史感)》为人文田野丛书之一。
目录
前言1
导论1
一、课题界定:关于黔中文化接触的个案4
二、研究背景:西南图景·文化接触7
三、方法路径:地景·社会记忆·传闻26
四、论证框架38
第一部分半边山的历史与神话
第一章 镇山印象44
一、今日镇山44
二、空间语境中的地方史55

第二章 半边山:“形”“象”的空间73
一、天人互不相胜:半边山起源神话73
二、混沌初开:以草为界90
三、经纬区宇:以坟管山102
四、“形”“象”空间中的“半”118
第二部分“半”的自觉:花场与镇山寺

第三章 花场:社会生活的例证128
一、花场·仪式符号·社会盟约128
二、花场秩序:不可转让的“灵力”157
三、“风调雨顺”与移民序列166
四、“以山川为盟”176

第四章 镇山寺:寺的命运·“半”的自觉182
一、镇山寺?武庙?——地景命名的困境182
二、应“运”而生的镇山寺189
三、“半参儒礼半参禅”203
四、镇山寺的“重生”211
五、镇山寺与“半”的自觉216
第三部分重组半边山:水库与去“地”化

第五章 水库:半边山的新格局220
一、从半边山之“半汉半夷”到镇山之布依族222
二、水库形成:从“伴水”到“临水”229
三、半边山与水库的“生态”美学236
四、半边山的“乱”与“静”248

第六章 地景的去“地”化253
一、镇山寺的新命运253
二、花场上的新盟约271
三、新地景:生态博物馆279
四、去“地”化:从地景到景观287
结论290
一、山川之“盟”291
二、“半”的启示298
参考文献303
……
序言 本书是一个围绕着文化接触、地景与传闻而展开的历史民族志报告,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本研究的田野点在贵州省中部的一个历史上曾被称为“半边山”的地区。这是一个位于滇黔通道旁的多民族杂居的区域,历史上不同的人群以不同的方式移民迁居至此,形成了“苗族住山头,仲家(布依族)住水头,客家(汉族)住街头”的居住格局。在长期的共处共存中,居住于“半边山”区域内的各类人群形成了一种“融而未合、分而未裂”之情状。经过多次田野调查与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本研究尽量呈现了自明朝中期以来这一区域的文化接触与区域整合机制的变化,以及当地居民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感,并指出,居住于当地的不同人群在其社会生活的互动交往中所缔结的是一种等级性的“社会盟约”的关系。
作为一个探讨文化接触的民族志个案,本研究关注的是不同人群间的关系结构,但采用的却是从物看人的方法,即从地景来研究社会关系。与当代人类学界普遍沾染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些不同,这种研究视角不再局限于从“人事”出发来看世界,而将目光投向了山川与村落中的地景,并试图从地景自身的命运与意义中,来透视当地社会与文化的关系之结构。
文摘 插图:


由此,立体的民族交流便简化为地理边界的穿越式的平面互动,抹杀了族群互动的多层次性与文化交流的丰富生动性,而这也正是费孝通先生在《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与思考》一文中所反思的问题(费孝通,2004:152—166)。尽管与费先生有着同样看法的学者有很多,近些年来有不少研究将考察点集中于人群间复杂的社会互动及其文化接触的意义上,并且在民族史的研究中也有不少学者向来注重人群间的交流与互动,强调西南的链接、融合、团结的特征(如尤中,1984;方国瑜,1994),但是,当我们梳理学术史中的西南观念时,却发现。西南中国的人类学研究或民族研究的认识论中的“民族马赛克式的西南观”恰是在对空间的分类与人群的区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且在今天,这样的知识框架又有了新的特点,从而影响着,甚至可以说是束缚着学者们对文化接触的探讨。
从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开始,“西南”这一地域概念开始出现于“中原”的知识体系,并成为“中原”的一个他者。对于这个他者的认识,司马迁是从分类学开始的,他依照有无“耕田”,有无“君长”之标准,将西南人群分为等级不一的多种类型。①这是一种基于“华夷之辨、夷夏之别”,而从“华夏”之世界观出发的具有明确等级区分的“西南分类学”。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