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事后:H埠本土文化志 |
 |
|
 |
事后:H埠本土文化志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西出版集团,江西教育出版社
·页码:19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539251840/9787539251844
·条形码:978753925184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A Chronicle of Hong Kong Culture Afterwards
内容简介 《事后:H埠本土文化志》内容简介:七十年代是香港文化脱胎换骨时期。作者所亲历的香港流行文化是个“没有偏食症”的多义词,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了门类繁杂的各种“细艺”:电影、电视、音乐、报纸、图书、美术、时装、设计等等,正是这样一个难以定位的“杂种”,当经济起飞时,社会转向繁荣稳定之时,修在了香港本土文化之果。
《事后:H埠本土文化志》为一部活生生的香港“本土文化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史。
作者简介 陈冠中,1952年在上海出生,香港长火,现屠北京。就读香港大学和波士顿大学,修社会学、政治学和传播学。著有《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太阳膏的梦》、《总统的故事》、《什么都没有发生》、《佛教的见地与修道》(合译)、《半唐番城市笔记》、《香港未完成的实验》、《波希米亚中国》(合著)、《香港三部曲》、《我这一代香港人》、《移动的边界》、《城市九章》、《事后:H埠本土文化志》。
1976年创办《号外》,被认为是香港波希米亚文化代表。监制或策划多部香港电影,包括《等待黎明》、《花街时代》、《颠佬正传》、《听不到的说话》、《不是冤家不聚头》、《杀手蝴蝶梦》等,及美国电影Eat a Bowl of Tea、Life is Cheap等。编写舞台剧本《倾城之恋》及《谪仙记》,电影剧本《等待黎明》、《花街时代》、《不是冤家不聚头》等及合编的《上海之夜》、《烈火青春》等。参与发起环保及文化团体包括绿色力量、绿田园有机农场、香港电影导演会,现为绿色和平际董事。
编辑推荐 《事后:H埠本土文化志》为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志
急进波士顿
到毕业才有头绪
新闻写作的学徒
速成记者
急功远利的好处
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启蒙小书店、吊命小书店
自己开书店
左翼青年小圈子
胡菊人与我
作为形容词的左翼
本地改良主义者
七十年代前的国语片和粤语片
波牛看电影
香港的电影文化基因
七十二家房客的三世书
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香港喜剧片:没有走下去的路
一九八一香港电影全景
那是个好年份
在“后新浪潮”时期写剧本
新浪潮电视
香港电视亢奋的五年
寻常百姓家
动漫宗师
难为了动画片
错过了激动的时机
H埠连环图教父
不再认真听音乐
英美流行文化的最后堡垒
什么是香港流行曲
夜未央,星已陨
电视带动粤语歌起飞
杂种修成正果
点止广告瞄简单
迟来的设计意识
设计的本地化
看,我也会画毛笔画
他们都聚在香港了
布莱希特之城
粉丝改编张爱玲
不想记与不想知
中国学生周报
一张小报的诞生
外星人来了
巴西咖啡与海运大厦
兰桂坊前传及其他
白开水可以,白面包不可以
时装纪元
穿衣记
舞舞舞
遗珠
……
文摘 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想当作家的年轻人——假设现在还有这样的年轻人——看到我大可松口气:如果连我也算是作家,那么任何年轻人都可以成为作家。
我年轻时候没有一样东西可以供大家学习,故此应是激励大家的好榜样,说明人生是出人意表的。
我在香港上的是英文中学,即是用英文授课的那种学校,除了——中文中史课。一位中文中史课的老师调侃我们说:你们这些学生,中文不好,就说自己上的是英文学校,英文也不好,就说自己是中国人。
我就是其中一个中文不好,英文也不好的正常学生。
可是,我还真有看课外中文书——武侠小说,以金庸为主体,旁及梁羽生和一份叫《武侠世界》的香港武侠小说月刊,并从后者延伸阅读到倪匡的现代版武侠小说如《女黑侠木兰花》。
从来,只听说有同代人因沉迷武侠小说而挨父母的骂。武侠小说在家中的地位如今天的电子游戏,年轻人想象力再好也没想到说自己看武侠小说是为了练习中文,正如今天电子青年不会说打机是为了锻炼拇指。我父母虽不曾阻拦我看“类型小说”,我却直觉的知道这玩意是属于“有罪的乐趣”,从不敢张扬,因为天地良心我可知道自己追读武侠小说不是为了学中文。
多年后,我在加拿大上中学的儿子说他看完了第一本中文小说——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我情不自禁说:感谢武侠小说,感谢金庸。时代真的变了。
话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念中学的时候,香港有数以百计的“文社”。既自称文社,社员看的大概不止是金庸倪匡,说不定还读……文学?这我可要抱怨了,文社中人今天侃侃而谈当年如何遍地开花,怎么我就没遇上过一家文社,也没有一个社员来勾引我,白让文学和我擦肩而过?害得我现在每碰到大陆作家,听他们谈起中学时期看这本那本俄罗斯小说,只能回应说我在看港台两地的武侠小说。
只有当我听到大陆知识女性说《安娜·卡列妮娜》如何害她们浪费青春为了等待伟大爱情的来临,我才想起香港同代女人真幸运,因为她们只看了亦舒。
我的使小坏报复方法,是找机会说一九七一年我就看了张爱玲主要的短篇小说,大陆朋友一算,那时他们还在“文革”呢!其实,香港台湾看张爱玲钱锺书沈从文,更不用说白先勇余光中金庸琼瑶,远比同代大陆人早。
大学一年级期间,我在文艺书屋接触到“文学”,也写了几首诗和短篇小说,发表在学生刊物上,基本上是在模仿白先勇和余光中。你以为我真想当作家?不是,是想吸引女生的目光,谁知这一招在当年崇尚英文的香港大学是不灵的。这里我又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