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地理 >

江苏名镇(彩色图文版)

2011-06-02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江苏名镇(彩色图文版) 去商家看看
江苏名镇(彩色图文版) 去商家看看

 江苏名镇(彩色图文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18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214049988/9787214049988
·条形码:978721404998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风物系列/江苏文化丛书

内容简介 《江苏名镇(彩色图文版)》是系列一本。《江苏文化丛书·风物系列》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实施文化传承展示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该系列计有《江苏名镇》、《江苏名园》、《江苏名宅》、《江苏名刹》、《江苏名街》、《江苏名店》、《南京云锦》、《南京金箔》、《苏州刺绣》、《苏州桃花坞年画》、《扬州漆器》、《宜兴紫砂》十二种,基本囊括了江苏物质和精神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各个方面。
编辑推荐 《江苏名镇(彩色图文版)》:古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粉墙黛瓦,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令人沉醉!行走于古镇之中,修竹倚屋,藤蔓缠绕,青苔斑斑。炊烟袅袅。抬眼望去,青山层叠,幽径曲折,路树婆娑,浮云悠悠。更有那烟水芳草,木排竹筏,船舫渔火,恰似一副绝妙的山水画屏。
目录
第一章梦里水乡

第二章能不忆江南
一、远古寻踪
二、春水碧于天
三、二十四桥明月夜
四、画船听雨眠
五、粉墙黛瓦人家
六、吴娃双舞醉芙蓉
七、醉里吴音相媚好

第三章名镇风采
一、江南第一水乡——周庄镇
二、碧波上的睡莲——同里镇
三、古桥之乡——用直镇
四、园林之镇——木渎镇
五、花果之乡——东山镇
六、东南第一镇——沙溪镇
七、香雪海的故乡——光福镇
八、文化之乡——千灯镇
九、睡梦中的少女——锦溪镇
十、吴头越尾——震泽镇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序言 《江苏文化丛书·风物系列》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实施文化传承展示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该系列计有《江苏名镇》、《江苏名园》、《江苏名宅》、《江苏名刹》、《江苏名街》、《江苏名店》、《南京云锦》、《南京金箔》、《苏州刺绣》、《苏州桃花坞年画》、《扬州漆器》、《宜兴紫砂》十二种,基本囊括了江苏物质和精神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各个方面。
何谓风物,六朝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在《游斜川》诗序中说:“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以致现在的不少辞书仍然在将“风物”作“风光”与“景物”解,这当然是不够全面的。唐宋以降,风物又加入了风俗与物产的内涵,如《通典》、《太平御览》等大型类书无不将风俗物产列入到“风物”的类别中。明清以后,“风物”的概念愈加宽泛,举凡风光、民俗、方言、物产、古迹、轶闻等,无不纳入到“风物”的范畴中。至如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诗中有“牢骚太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句,则泛指社会上各类事物以及诸色人等的心态,这当然是更加自由而近乎浪漫的表述了。作为自然景观与文化积淀的风物,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对风物的研究,离不开对特定地域、特定群体的生存环境、生活形态与生产方式的考察,此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江苏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自古风物清嘉,秀丽宜人。境内傍江临海,平原辽阔,江河湖泊密布,东海、长江、太湖、洪泽湖在此汇集,苏北沿海海景壮观,苏南水乡风景婉约。江苏风景兼江湖河海之美,长江横穿东西,江面辽阔,一泻千里。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连云港海阔天空,太湖烟波浩瀚,洪泽湖碧波万顷。以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为代表的历代诗人,在江苏留下了许多讴歌山川秀美的不朽诗篇。
江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我国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厚的省份之一。千百年来,江苏人民依靠智慧和力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我们留下了像徐州楚王墓群、南朝陵墓石刻、苏州古典园林、明孝陵与明城墙这样闻名遐迩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州刺绣和桃花坞年画、南京的云锦和金箔、无锡惠山泥人、扬州的漆器和雕版印刷、南通风筝和蓝印花布、宜兴紫砂、常州梳篦、苏州和扬州的盆景,以及素有“百戏之本”美誉的昆曲等,都是江苏风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国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文化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局面,江苏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2006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目标,努力实现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和文化人才队伍强,使江苏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文化战线辛勤耕耘、奋力拼搏,取得了丰硕成果。全省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人才不断涌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龙头文化企业迅速崛起,全省文化实力明显增长。《江苏文化丛书·风物系列》的出版,是我省文化建设的又一个喜人收获,期望它会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增进我们热爱家乡的自觉意识,为江苏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摘 “吃”阿婆茶
俗话说:“未吃阿婆茶,不算到周庄。”在周庄,吃过“阿婆茶”的人才能品出水乡古镇的韵味来。在周庄,无论是市镇或乡村,经常可以看见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吃茶。杯杯清茶,边吃边谈,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这就是阿婆茶。
请注意,周庄人的阿婆茶,称之为“吃”而不是“喝”。这是因为在吃阿婆茶时必须佐以腌菜苋、黄瓜、兰花豆和糖果等茶点,这是本地与别处截然不同的喝茶习俗,也是古镇妇女联络感情、消闲遣兴的传统社交形式。
周庄人爱吃茶,而且吃茶的方式很讲究,最讲究的就是水。以前周庄大家小户都备有大水缸,区别仅在于富豪之宅多备几口,放置在后花园里,寻常百姓的缸多搁置在户外。大水缸是用来接落水的。到雨天,周庄人第一件事就是解开缸盖,让哗啦哗啦的雨水落到缸里去,储满了一大缸吃茶就有保障了。待到想要吃茶时,从缸里舀些到陶瓦罐里,将罐子搁在风炉上,用枯树枝炖煮。罐里水沸了,便在青瓷盖碗或紫砂茶壶里放进茶叶,先用少量沸水点好茶酿,捂上盖子,让茶酿在里面充分发酵。茶叶也是有讲究的,要用徽帮原产的毛茶,筛选、复焙、窨花、拼色,经过这么一系列工艺后的茶叶,色香味俱全。这样的茶叶,加上那样的茶酿,再把水冲兑进去,阿婆茶还能不分外清香浓郁吗?
周庄人吃阿婆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如今深宅大院里珍藏着的青花瓷盖茶碗、玲珑精巧的茶盅、古朴典雅的茶壶以及釉色光亮的茶盘,都足以证明“阿婆茶”的悠久历史。“阿婆茶”虽是民间习俗,但吃茶方式颇为讲究。东道主定于某日请吃“阿婆茶”,数天前就四处邀请,筹备茶点。是日,洗涤茶具,摆设桌椅。宾客从四面八方而来,宾主相互招呼,依次就座。吃茶时,主人先在桌上放上几碟腌菜、酱瓜、酥豆之类的小吃,作为茶点。
冲茶时必先点茶酿,后冲满杯子,表示真诚待客。客人吃“阿婆茶”至少要喝“三开”(即冲三次开水)方可离席,以示礼貌。一席阿婆茶散后,大家拱手告别,随即约定下一次吃阿婆茶的东家和时间、地点。
周庄人吃阿婆茶,用以说邻居、道街坊、聊行情、通市面、促进睦邻关系。同时,也是一种社交公关、文化娱乐的良好方式。喝阿婆茶的人,并不限于上了年纪的妇女,年轻人,甚至男人们也常常聚在一起喝茶。因此派生出吃“喜茶”、“春茶”、“满月茶”、“吃讲茶”等习俗。
喜茶一般在男女双方正式举行婚礼的第二天早上进行。吃茶时,左邻右舍的客人们,先要进入新房欣赏一番陈设,向新婚夫妇说几句祝福的话,然后由新娘招
……
后记 江南古镇的魅力是巨大的,当你越走近它们,就越能清楚地感受到这一点。
书中只写了十座江苏古镇,事实上,江苏的古镇远不只这些。例如西山镇、黎里镇、芦墟镇、盛泽镇、梅村镇、丁蜀镇、窑湾镇、皂河镇、黄桥镇等等,都是古老而极具魅力的城镇。我之所以选择这十个古镇,一是限于篇幅的原因,其次主要是由于这些古镇相对来说开发得比较好,具有一定的承载力,能够让游客近距离地去感受他们心目中的江南水乡。当然,我没有写到的古镇,并不代表这些古镇就没有魅力,不值得游览。事实上,我一直认为,走进那些未经雕琢的古镇,才是真正走近了江南。
说到古镇的开发,我不得不说一句,现在有些古镇的开发,不仅是盲目的,而且是愚昧的。很多人的思想中,还认为只要复原几组古建筑,增加一些基础设施,就达到了振兴古镇的效果,就能吸引更多游客。我不是一个规划学者,更不是决策者,我无意于批判谁。但当我走进古镇,看见那一条条曾经清澈的河流如今都已变成臭水沟、臭水塘时,我的心就在颤抖。如果我们连江南古镇最精华的组成部分——水都不能爱护好、管理好,我们还谈什么复原江南、走近江南?
当然,纵观江苏古镇近几十年的发展史,成绩还是喜人的。越来越多的水乡古镇开始呈现在世人面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近古镇、触摸古镇:从几十年前的周庄,已经逐渐演变成江南六镇,乃至书中提到的十个,或者更多古镇。江南古镇的园林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江南古镇也在为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努力。这一切的一切,得益于政府的支持,更得力于一批批学者们前仆后继的努力。在此,谨向为保护江南古镇,发展江南古镇而殚精竭虑的学者前辈们致敬!
写作的过程是痛苦的,苦于学识有限,平时读书太少,写起来总觉得不能得心应手。我总是想把自己体会的江南意境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但有时却如骨鲠在喉,内心深处的那种颤动始终无法完满表达。如今,书已完稿,这种遗憾和内疚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没有他们,我恐怕是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的。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恩师贺云翱教授。先生德艺双馨,学术上给我以指点帮助的同时,为人处事卓然不群的君子风范更是让我钦佩不已。如果我有寸进,则完全是得益于先生的点拨。
我感谢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的水涛教授、吴桂兵副教授,是他们多年来亦师亦友的帮助,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我要感谢考古教研室的其他所有老师,是他们的谆谆教诲,使我获益良多。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好友和同学:胡正清、杜禹、陈磊、杨宁波、白国柱、申伊欣、曹琼、李洁等,感谢他们在我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言有尽而情不可终,书中不妥之处,恳请读者多多指正!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