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概论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唯识学概论 |
 |
|
 |
唯识学概论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页码:44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807524762
·条形码:978780752476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唯识学概论》内容简介:《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次年,他奉赵朴初会长之命,又写了《藏传佛教》。两书受到学术界和佛教界的重视。
作者简介 弘学,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1938年生,1957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藏语文专业。受业于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吴泽霖教授和夫人马时芳先生。先后问学于梁在农(智慧法师)教授、阿旺洛追扎巴、密悟格西。1956年三次谒见贡噶活佛,蒙授金刚三昧耶戒,又蒙授童七灌顶、宝瓶灌顶、私密灌顶、智慧灌顶和名词灌顶,赐藏名索郎泽仁。1972年皈依正果和尚,赐名弘学,并得法尊法师之教诲。奉正果法师临终遗命,1988年依止宽霖大和尚,受瑜伽菩萨戒,专事佛学研究工作。
从上世纪50年代起精习儒学和佛学,对儒学和汉藏佛学都有很深的造诣。著作甚丰,公开出版的有《佛学概论》、《藏传佛教》、《佛教文学》、《中国佛教简史》、《净土探微》、《禅门风姿》、《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中观学概论》、《唯识学概论》、《佛教图像说》、《曼荼罗文化艺术丛书》四种,并注释佛典数十部,达千万余言。为佛学小丛书、佛典丛书、曼荼罗文化艺术丛书、佛教各宗派小丛书、唯识文库之主编、撰稿人。曾执教四川省佛学院、四川省尼众佛学院、空林佛学院、宝光佛学院。现任成都国学研究会会长、重庆佛学院研究生院(原汉藏教理院)教授,并被多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编辑推荐 《唯识学概论》是由巴蜀书社出版的。
目录 序
序二
上篇 唯识史要
第一章 唯识学的产生及其史略
第一节 唯识学在印度的产生及史略
第二节 唯识学之始祖
第三节 师子觉与陈那
第四节 十大论师
第二章 唯识学所依之经论
第一节 六经
第二节 瑜伽师地论——“一本十支”之“本”
第三节 十支论——“一本十支”之“支”
第三章 唯识思想在印度的演变
第一节 原始佛教的唯识思想
第二节 部派佛教的唯识思想
第三节 大乘佛教的唯识思想
第四节 分流时代的唯识思想
第四章 唯识学在中国的传播及演变
第一节 唯识学在中国的初传——地论宗
第二节 真谛三藏与摄论宗
第三节 盛唐之法相唯识宗
第四节 唯识学的衰落与复兴
第五章 玄奘大师和他的弟子
第一节 玄奘大师
第二节 唯识三祖
第三节 玄奘会下之精英
下篇 唯识要义
第六章 五位百法
第一节 五位法的概念
第二节 心法
第三节 心所有法
第四节 色法
第五节 心不相应行法
第六节 无为法
第七节 二无我
第七章 蕴处界三科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五蕴
第三节 十二处和十八界
第八章 唯识五法与三性之学说
第一节 五法
第二节 三自性
第九章 唯识义
第一节 能变、习气及种子义
第二节 初能变
第三节 熏习义与三量
第四节 第二能变
第五节 第三能变
第六节 唯识学的因果论
第七节 杂染流转义
第十章 唯识学的实践理论
第一节 转识成智——四智心品概述
第二节 转依义
第三节 唯识观
第四节 唯识修行之根基及次第
第五节 唯识学的终极关怀
第六节 菩提与涅架佛身与佛土
附篇 唯识三字经
一、唯识三字经
二、唯识三字经释论
三、唯识三字经讲录
后记
……
序言 《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次年,他奉赵朴初会长之命,又写了《藏传佛教》。两书受到学术界和佛教界的重视。十六年来,他先后出版了《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佛教文学》、《中国佛教简史》、《佛教图像说》、《曼荼罗文化艺术丛书》四种、《中国佛教各宗派丛书》八种、《禅门风姿》、《净土探微》等数十种佛学著述,同时注疏了数十部佛教典籍,选编了《中国历代高僧名著精选》上、中、下三册,并对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的唯识论文进行了收集,汇编成《唯识论文集》二册。弘学在弘扬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海内外学术界和佛教界有广泛的影响,受到尊崇。
文摘 世亲与无著,虽是骨肉兄弟,其性格与阅历却有很多不同。在性格上,无著菩萨是一个始终采取实行主义的人,重于精神的修养,将客观的理论运用到主观上来,使之达于主客观一致的境界;世亲菩萨是个学者性格的人,其头脑非常明晰,其著作组织严密,其所作之《俱舍论》、《唯识三十颂》一直至今日,仍然在学术界流行不已。特别是《俱舍论》在藏传佛教中更享盛誉,有“八年《俱舍》、三年唯识”之说。就阅历说,无著对于小乘佛教的造诣虽然很深,但他毕竟是具有菩萨根性之人;所以他没有怎样经过小乘佛教徒的阅历,就为唯识大乘而努力了。世亲则不然,他出家于小乘说一切有部,起初还是有部之学匠,对于大乘佛法,而立于排斥的地位。其后弃小转大,完全是无著的训示。就著述而言,无著对于赖耶八识说,站在创说者的地位。世亲虽竭力弘扬唯识大乘,但始终不脱祖述者的地位。欲与无著同席还有所不能,因为他只是传宗弘布无著思想而已。真正欲对唯识学有所认识,当仍以无著为中心。但仍要强调的是,世亲所学比无著范围广,他的思想涉及各个方面,如就纯粹继承无著的系统,并简单地把其组织起来,而在内容方面求大成来说,就是《唯识二十论》及《唯识三十颂》。更应该肯定,由于世亲菩萨弘布唯识,唯识思想的显扬,不但达于无遗憾的地步,而且更被完全整理组织起来。同时,就立自破他方面说,对于唯识思想持反对态度的学派,世亲常给予无情的反破痛击,以彰唯识的正义。并且为了使人易于理解唯识起见,世亲更创作了有关唯识思想的入门书或纲要书,如《百法明门论》及《唯识三十颂》,就是很简明地整理前期复杂思想的一种体系书。世亲菩萨运用种种方法,尽力于唯识思想的普及,所以他在唯识学史上的功绩是伟大的。
后记 《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交稿付梓了。惟贤师叔和老友百另六岁的佛智法师都为之赐序;中国佛学院院长传印法师读了《序》后,欣然命笔题写了两书的书名。面对两书稿,顿感身心俱疲。但推开书稿,看到压在书案玻板上先师正果法师一九四九年七月题写的“坚持无上菩提心,专修四弘誓愿行,弘扬佛法令久住,永作菩萨度众生”的《誓愿偈》,两眼不觉泪水直流。猛地记起,今天(七月二十四日)是先师九十六世寿,百感翩然,是喜,是悲呢……
《藏传佛教》和《佛学概论》出版时,我送给王尧教授各一本,他说:“概论性的东西不好写。很多学者不屑于写,其实是不敢写。基础性的著作,既要有学术性,又要广博性。你这两本书有代表性,希望继续写下去……”这么多年来,我编写的都是佛教基础概论性的读物。伏案于青灯黄卷之下,我没有喊过累,也没有叫过苦,就是先师的《誓愿偈》支持着我;亦是和王尧教授这些老学长们的鼓励分不开。今天的成果,正如黄心川教授评誉的“新时代的玄奘精神”所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