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军事 >

高等院校军事理论概论

2011-05-26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高等院校军事理论概论 去商家看看
高等院校军事理论概论 去商家看看

 高等院校军事理论概论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318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300058485
·条形码:978730005848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高等院校军事理论概论》系统地论述世界军事、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军事高技术和高技术战争五大领域的前沿问题,并探讨如何增强学生参与国防建设的意识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国际战略形势 
 第一节 和平与发展的问题尚未解决 
  一、和平问题面临威胁 
  二、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
 第二节 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 
  一、它们有新发展的成因 
  二、它们有新发展的特点 
第二章 美国的新军事战略 
 第一节 美国军事战略由欧向亚调整 
  一、冷战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 
  二、冷战后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阻击 
  三、重心东移的经济政治原因 
 第二节 美国新军事战略的特点 
  一、打击弱小与麻痹强大并重 
  二、从威慑为主转变为实战为主 
  三、由遮掩战略目标转向明目张胆 
 第三节 新军事战略对中国的围困 
  一、把日本变为亚洲的英国 
  二、组建四国磋商机制 
  三、扩大西太平洋前沿存在 
  四、威胁中国西部大开发 
第三章 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 
 第一节 台湾的战略地位 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
  二、台湾的地理与历史 
  三、台湾的军事 
  四、台湾海峡的战略地位 
 第二节 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
  一、中美建交与台湾问题 
  二、冷战后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
  三、新世纪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对台方针的发展 
  一、解放台湾的方针 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
  三、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
 第四节 遏制“台独”势力,推进祖国统一 
  一、两岸关系的回顾 
  二、对台工作的现状 
  三、促进祖国统一进程 
第四章 新中国的国防 
 第一节 中国的国防体制 
  一、中国国防领导体制的形成 
  二、中国国防领导体制 
  三、中国国防动员体制 
  四、中国国防科研生产体制 
 第二节 中国的武装力量 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 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 
  三、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
  四、中国民兵 
 第三节 主要的国防法规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 
  四、公民、组织的国防义务和权利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思想 
 第一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 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 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二节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 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江泽民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 
  一、江泽民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 
  二、江泽民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三、江泽民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导地位 
第六章 世界新军事革命与军事高技术 
 第一节 世界新军事革命 
  一、新军事技术革命 
  二、新军事组织革命 
  三、新军事指挥系统革命 
  四、新军事理论革命 
 第二节 军事高技术的特点 
  一、军事高技术的分类 
  二、军事高技术的主要特征 
 第三节 侦察与监视技术 
  一、无线电地面侦察技术 
  二、航空侦察技术 
  三、太空侦察技术 
 第四节 伪装与隐形技术 
  一、 伪装的概念及措施 
  二、 隐形技术和武器 
  三、 反隐形技术和武器 
 第五节 电子对抗技术 
  一、 电子对抗的主要内容 
  二、 电子战的新领域 
 第六节 军事航天技术 
  一、 航天武器装备的类型 
  二、 航天武器的发展趋势 
  三、 天军与天战 
 第七节 核生化武器技术 
  一、 核武器技术及其发展 
  二、 化学武器技术及其发展 
  三、 生物武器技术及其发展 
  四、 核生化武器的发展趋势 
  五、 防核生化武器技术 
第七章 冷战后高技术战争的特点 
 第一节 信息战的决胜作用越来越大 
  一、确保制敌信息权 
  二、剥夺敌方的信息权 
 第二节 导弹和飞机成为决胜的主要手段 
  一、中远程和防区外精确打击 
  二、隐形轰炸和无人机作战 
 第三节 地面战斗仍然是决胜的重要方式 
  一、“沙漠军刀”战役短而激烈 
  二、陆、空军在战争中的作用比较 
 第四节 高技术战争无法战胜游击战 
  一、美军难以清剿伊、阿游击队 
  二、美军消灭不了城市游击战 
 第五节 高技术战争仍是政治的继续 
  一、它们不是正义的战争 
  二、它们不是人道主义的战争 
  三、它们不是为了安全的战争 
 第六节 冷战后高技术战争的启示 
  一、做好争夺制信息权的准备 
  二、要把争夺制空权与制天权、制信息权相结合 
  三、高技术武器是可以战胜的 
  四、要敢于同战争讹诈做斗争 
第八章 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新机制 
 第一节 新机制的主要形式 
  一、军转民的形式 
  二、民转军的形式 
  三、开发军民两用技术的形式 
  四、军转民与民转军和军民两用的联系与区别 
 第二节 建立新机制的重要意义 
  一、在可承受的限度内尽快缩小差距 
  二、补充国防高技术人力的不足 
 第三节 新机制要有新眼光 
  一、大国防科技工业的眼光 
  二、寓军于民的三大“瓶颈” 
 第四节 实现新机制的主要途径 
  一、机构改革和规划先行 
  二、改革现行军品采办制度 
  三、设立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区 
  四、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
  五、促进军工集团的体制创新 
第九章 抓好国民经济动员工作 
 第一节 国民经济动员的主要内容 
  一、国民经济动员类型 
  二、国民经济动员领域 
  三、国民经济动员体制 
  四、国民经济动员准备和实施 
  五、制约动员的主要因素 
 第二节 高技术战争与中国国民经济动员 
  一、高技术战争下的动员特点 
  二、我国国民经济动员体制 
  三、高技术战争的动员对策 
第十章 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实力 
 第一节 增强经济实力 
  一、我国的差距与对策 
  二、确保战略产业的安全 
 第二节 增强国防实力 
  一、增加国防费和优化结构 
  二、推动国防理念创新和体制创新 
 第三节 增强内外凝聚力 
  一、提高国内民族凝聚力 
  二、加强国际统一战线凝聚力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