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季羡林传

2011-05-24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季羡林传 去商家看看
季羡林传 去商家看看

 季羡林传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68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61346700/9787561346709
·条形码:978756134670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思考者

内容简介 《季羡林传》主要内容包括:作者蔡德贵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2008年经季羡林先生选定作为季羡林先生的学术助手,并一直从事季羡林先生口述历史的记录和整理工作。书中他以一名季门弟子的独特视角和纪实的手法,详细地讲述了季羡林先生曲折的求学生涯、学术研究、业余生活等。传记再现了季老近百年来漫长的坎坷人生、广博弘大的学术造诣以及浪漫多彩的生活情趣,也突出反映了一位世纪老人、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正如作者所说:“对于任何人来说,季羡林总是读不完的。读不完的季羡林,会给人很多。”更为可贵的是,在原版的基础上,作者作了适当的修改和重要的补充,使作品更加完美。
作者简介 蔡德贵,1945年7月生,山东招远人。1970生3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1982年研究生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巴哈伊研究所所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主编,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主要著作有《十大思想家》(与刘宗贤合著)、《阿拉伯哲学史》、《秦汉齐学》(与丁冠之合著)、《沙漠里的沉思-阿拉伯人的宗教和哲学》、《修身之道》、《中国哲学流行曲》、《道统文化新编》(合著)、《当代伊新兰阿拉伯哲学研究》(主编和主要作者)、《当代新兴巴哈伊教研究》、《季羡林传》、《季羡林师友录》等,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主编有《东方著名哲学家评传》五卷、《阿拉伯近现代哲学》、《世界哲学家词典》、《东方思想宝库》、《中国儒学年鉴》等。
媒体推荐 这两年,季羡林先生因病住在三○一医院,我每年都去看他。他非常博学,每次谈起来,对我都有很大的教益。中国像他这样的大师,可谓人中麟凤,所以我非常尊重他。在今年的谈话中,他对我说,和谐社会除了讲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应该讲人的自我和谐。我说,先生,您讲得对。人能够做到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荣誉、挫折和困难,这就是自我和谐。后来,我们俩谈话的大意,写进了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
  ——温家宝(2006年11月13日,在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同文学艺术家谈心)
编辑推荐 《季羡林传》:国内唯一一本得到季羡林先生首肯的个人传记,季羡林生前最后一位学术助手蔡德贵,倾十数年之力写就《季羡林传》 国内唯一授权,著名诗天臧克家生前亲笔题写书名,国学大师颐倾情作序
目录
第一章 齐鲁厚土
一、抹不掉的母爱
1.是传记,不是故事
2.命运
3.降生
4.季家的第一个“偶然”
5.好景不长
6.多想吃顿“白的”
7.第一个老师和小伙伴们
8.母亲的面影
9.难忘母爱
二、故乡童趣
1.运河文化的产儿——临清
2.五样松的骄傲
3.临清的历史文化名人和风土人情
4.这里的黄昏真像一首诗
5.听老牛喘气,看洞里的兔子
6.母亲养的一条狗
三、济南多出一个会玩耍的乡下孩子
1.骑着毛驴进济南
2.神怪老人
3.到老庙去玩
4.终于有了三只兔子
5.叔父和婶母
6.童蒙难启
7.想当绿林好汉
8.开始对英语感兴趣
四、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的“四连冠”
1.初中只能考正谊
2.鞠思敏老师
3.王妈
4.海棠花和夹竹桃
5.送礼的小插曲
6.山东大学附属中学
7.一年的临时亡国奴
8.再上高中
9.业师胡也频、董秋芳
10.课外爱好
11.娶了个贤妻

第二章 京华岁月
一、面临选择:上北大,还是上清华?
1.告别高中
2.到北平考大学
3.高考照样潇洒
4.鱼与熊掌,何去何从?
二、水木清华
1.充满诗意的清华园
2.“拖尸”
3.学业
4.获益于选修课
5.广泛的兴趣
6.政治活动
三、师与生
1.师生之间
2.和老师的交往
3.“四剑客”的学友情
4.孤独的宿舍生活
5.为未来忧愁
6.永远感谢清华

第三章 初尝人生
一、择业
1.毕业即失业的现实
2.谁是幸运儿?
3.终于拿到了饭碗
二、济南高中
1.初为人师
2.如履薄冰
3.提心吊胆
4.为“拿到了没有”焦虑
5.离别济南高中

第四章 德邦十年(一)
一、初离故土
1.离愁袭心头
2.离家赴京
3.别故国
4.异域之旅
5.红都停泊
6.波兰女孩
二、从柏林到小城哥廷根
1.柏林小住
2.趣话和洋相
3.强化口语训练
4.小城哥廷根
5.房东欧朴尔夫妇
6.初识章用
三、主修梵文、巴利文
1.又一次选择
2.哥廷根大学的梵文研究室
3.主课梵文和副课
4.去听诗
5.林中撷趣
四、哲学博士
1.紧张的学习生活
2.瓦尔德施米特教授
3.交换期满,有国难回
4.在汉学研究所当讲师
5.确定博士论文题目
6.获哲学博士学位

第五章 德邦十年(二)
一、战争地狱
1.法西斯点燃的战火
2.饥肠辘辘
3.尝试回国
4.成为无国籍者
5.盟军轰炸
6.世外桃源
7.羡煞人的牛肉罐头林
二、吐火罗语
1.又一次偶然
2.山林中的学术沙龙
3.博士后的学习生活
4.学问三境界的逐一超越
三、德国恩师们
1.博士父亲恩重如山
2.西克教授
3.西克灵教授
4.布劳恩教授
5.冯·格林和其他教授
6.程门立雪的好弟子
四、德国普通人
1.难忘欧朴尔太太
2.伊姆加德和她的家
3.反战者伯恩克一家
4.蘑菇山洞与转折中的众生相

第六章 重归故土
一、尝试回国
1.邂逅中国青田商人
2.去汉诺威办签证失败
3.依依惜别情
二、滞留欧洲
1.揖别哥廷根和德国
2.瑞士弗里堡暂住
3.弗里堡的外国新朋友
4.与使馆的一场经济斗争
5.转赴法国马赛
三、漫长的船旅漂流
1.尝到了被骗的滋味
2.看到红海之“红”
3.排除了险情
4.在西贡闻到了家乡味
5.香港印象
四、回归祖国
1.船到上海
2.转赴南京
3.结识臧克家
4.到达北京

第七章 沙滩足迹
一、创办东语系
1.北大红楼
2.东语系系主任和教授
3.创业者的同伴——马坚和金克木
二、翠花胡同
1.这里是东厂遗址
2.马缨花做伴
3.回济南省亲
4.清苦与快乐
5.迎接解放
6.东语系得到扩大
7.第一次出访
8.院系调整
9.背上沉重的“原罪”十字架
三、与师友和北大同事的交往
1.为陈师寅恪送栅栏红葡萄酒
2.抬杠会长郑振铎和大胡子冯友兰
3.矛盾人物胡适
4.老舍的白煮肉和沈从文的汽锅鸡
5.忠厚长者曹靖华和抒情诗人冯至
6.画家吴作人和佛学家汤用彤

第八章 燕园春秋(一)
一、院系调整迁到西郊的北大
1.这里曾是“万园之园”的一部分
2.蓝旗营公寓
3.东语系正常平稳发展
二、经历运动
1.从艺术界开始的运动
2.不是阴谋,而是阳谋
3.运动中的东语系和季羡林
4.入党
5.反右。反右
6.劳动的乐趣
7.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8.报春的燕子——雷锋
9.社教中的心路历程
三、春满燕园
1.人生百味
2.朗润园13号公寓
3.团聚的一家人
4.在家中上早班
5.到外文楼去上上午班
6。午后的学术和其他活动
7.从南国吹来的春风
8.琅琅书声

第九章 燕园春秋(二)
一、“庙小神灵大,池浅王八多”
1.风暴前奏
2.老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大灾难
3.情形不妙
4.自投罗网
二、“牛棚”岁月
1.在完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
2.“牛棚”里的八个月
3.失掉笑的人
4.劫后余生
三、灾难并没有结束
1.生活上的煎熬
2.武斗不断升级
3.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
4.成为“资产阶级权威”的典型
5.西府海棠含冤、古藤萝遭殃
四、《罗摩衍那》的诞生
1.高等学府即将变成文化沙漠
2.“文化沙漠”在扩大
3.二月兰笑对春风的启示
4.恢复“闲不住”的习惯
5.找回失去的笑

第十章 燕园春秋(三)
一、北京大学副校长的宝座
1.灾难终于结束
2.春归燕园
3.出任副校长
4.忙里偷闲著华章
5.仍是普通人
6.原则面前人人平等
二、笔耕的快乐
1.不凡的动机——要使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
2.续译《罗摩衍那》
3.科研的最佳时段
4.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5.资料的搜集
三、像老农而非老农
1.朴厚的“土包子”
2.“朴素衣裳常在眼”
3.“微有颠意”寄木石
4.守时的“老农”性格
5.一把红枣勾起的乡情
6.高山仰止
四、永无退休之日
1.桃李满天下
2.博士、硕士研究生
3.进修生和外国博士
4.退职而不退休

第十一章 学界泰斗
一、大杂家
1.杂家成因
2.语言学家
3.翻译家
4.教育家
5.宗教学家
6.民族学家
二、中外文化交流
1.印度佛与中国佛
2.西域研究和玄奘情结
3.吐火罗文A《弥勒会见记剧本》
4.比较文学
5.中外《糖史》
6.“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三、新的追求和开拓
1.模糊学与浑沌学
2.对中国文化特点重新认识
3.入学
4.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工作
5.投身于中国文化书院建设
6.出任《传世藏书》总编
7.出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总编撰
四、道德文章
1.光风霁月
2.学者散文的风格
3.直面对“我”

第十二章 业余生活
一、交友之道
1.与老友臧克家的交情
2.同学加朋友胡乔木
3.同在燕园的昔日清华“三剑客”
4.旧雨新知
5.助手李铮和其他人
二、生活情趣
1.“养生无术是有术”
2.不断修身养性
3.坐拥书城的快乐
4.猫趣
5.怀旧之情
6.也得念念消费经
7.人生座右铭
8、“老表走新时”
三、三大洲游踪
1.列国之游
2.印度、缅甸之行
3.苏联塔什干之行
4.西亚、非洲的访问
5.日本的三次出访
6.泰国的皇宫和韩国的汉城(今首尔)
四、华夏足迹
1.祖国各地
2.还乡时的快乐
3.燕园之爱
不是尾声的尾声”
附录季羡林先生著译作目录
后记
修订版后记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后记
……
序言 山东大学蔡德贵先生撰《季羡林传》,来书要我写一篇序文,我是万不敢当。亦万不敢辞;在踌躇和耽延的交织心态之下,几个月不敢下笔。首先让我表示一点歉意。
从我肤浅的考虑,常见的学问家,可能有下面几种类型:一是才士型,一是辩士型,还有探险家型,或者是会计师型。才士型胜处在紧抓问题,入情入理,但易流于感情用事,接近文学家。辩士型长于辨析,鞭辟入里,每每播弄词说,有如哲学家。其他一是比较大胆,有究元决疑的缒幽疏证精神,另一则谨慎、扎实,喜欢校勘、统计,好像核数师。这几种类型有单纯的,亦有复杂的,有的一人只能属于某一类型,有时一个人亦可同时兼有其中一二者。我不欲举出何人属于哪一类型,让读者自己去思考或遴选代表人物。
我所认识的季先生,很难说是上面的哪一类型。他是一位笃实敦厚,人们乐于亲近的博大长者,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他具有褒衣博带从容不迫的齐鲁风格和涵盖气象,从来不矜奇、不炫博,脚踏实地,做起学问来。一定要“竭泽而渔”,这四个字正是表现他上下求索的精神,如果用来作为度人的金针,亦是再好没有的。
要能够“竭泽而渔”,必须具备许多条件:第一要有超越的语文条件,第二是多彩多姿的丰富生活经验,第三是能拥有或有机会使用的实物和图籍、各种参考资料。这样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随便做到的,而季老皆具备之;故能无一物不知,复一丝不苟,为一般人所望尘莫及。
“竭泽而渔”的方针,借《易经.坤卦》的文句来取譬:真是“括囊、无咎、无誉”,又是“厚德栽物”的充分表征。多年以来,季老领导下的多种重要学术工作,既博综,又缜密,放出异彩,完全是“海涵地负”的具体表现,为中华学术的奠基工程做出人人称赏的不可磨灭的劳绩。有目共睹,不待我来多所置喙。这本传记的刊行,对于从学者的鼓舞,从而带起严正、向上的学风,一定会“不胫而走”,是可以断言的。
文摘 插图:


一、抹不掉的母爱
1.是传记。不是故事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有不同。
有的故事富有传奇色彩,高潮迭起,引人入胜;有的故事平淡,无波无澜,枯燥乏味;有的故事幽默,诙谐有趣,叫人发笑,读后却不能给人留下什么;有的故事严肃,寓意深刻,隽永深沉,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这里要叙述的,是季羡林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季羡林一生的足迹,没有任何虚构,完全出自于真实,因此,与其说是故事,还不如把它叫做传记。
怎么来看季羡林的故事呢?
季羡林自己说,自己的一生“没有大激荡,没有大震动,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的经历”。他自己认为,自己的生活,包括治学经验,都是卑之无甚高论的,比较有点价值的,也许是一些近乎怪话的意见。
但是,我们看季羡林的故事,视点截然不同。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是平淡中有传奇,严肃中有幽默,是一个“非凡人”的“非凡经历”。他的一生,历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正好是20世纪的一个缩影。它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本来命中注定要当农民的,然而靠社会的造就,靠自己始终如一的艰苦奋斗,最后成长为一个国内外著名的学术大师的艰难历程。成才后的季羡林,不谋名利,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报效人民。他一生重精神轻物质,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丰富的内涵。
季羡林的故事给人们一个启示:一个普通工人或农民的儿子,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季羡林把自己最重要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就是“勤奋”。他经常给自己的学生讲鲁迅讲过的一个笑话:一个江湖郎中在市集上大声吆喝,叫卖治臭虫的妙方。有人出钱买了这个郎中的一个纸卷,它是层层用纸严密裹住的,打开一看,里面写着的妙方只有两个字:勤捉。你说它不对吗?不是,它是完全对的,但是说了等于不说。治学靠勤奋,也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人们都知道,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季羡林的故事,无一不在证明着这样一个真理。
季羡林的故事还给人们另一个启示:一个成了名的人,只有不图私利,勤勤恳恳为民族、为社会、为国家尽职尽责,不图回报,才能名垂青史;否则,两眼只盯着钱,争名于朝,逐利于市,即使最终腰缠万贯,也只能是一只空躯壳。所以一个人要把精神世界的超升作为一生永不松懈的奋斗目标。
读季羡林的故事,你会发现,它浓缩的是百
……
后记 《季羡林传》和人民出版社的出版合同到2005年就到期了,而市场上现在已经很难买到此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愿意出版,我非常感谢。因为时间的关系,只更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也作了一点重要的补充。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