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基督教简史 |
 |
|
 |
基督教简史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492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010040834
·条形码:978701004083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Christianity
内容简介 《基督教简史》全书分10章,分别叙述了基督教的产生、原始基督教;早期基督教与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会;基督教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基督教与资产阶级革命;东正教会;当代基督教新教;当代天主教与罗马教廷;基督教在中国。在书中,作者以翔实的资料,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基督教的主要派系组织、历史事件、《圣经》及其人物故事、哲学、神学、教义、礼仪、文化等等诸多基督教的基本知识,使本书既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又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媒体推荐 序
基督教从创立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它早在公元1世纪发源于巴勒斯坦地区,脱胎于犹太教的一个小宗派,今天已传遍世界各大洲,信徒达20亿人,在我国亦有上千万人,成为世界3大宗教中信徒最多、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惟其如此,基督教历来成为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神学家、宗教学家等等频繁研究的对象。
在西方,有关研究基督教的著作真是成千上万。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对宗教的研究,尤其是对基督教史的研究,长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之后,才迎来了学术自由的春天,一些学者终于开启了宗教研究的大门。先有杨真先生所著的《基督教史纲》于1979年出版,成为此项研究的先行者之一,而后又陆续有一些论著问世。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陈钦庄同志所著《基督教简史》,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又一新著,是他多年教学与研究成果的结晶。我由衷地祝贺这一著作的出版。
对基督教史,我没有研究,而且知之不多。但是我认为,研究基督教及其历史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因为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它还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文明,也是一种精神,有着十分丰富的科学内容。
马克思曾经说过:“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包罗万象的纲领”。显然,只有抓住纲领,才能了解包罗万象的社会奥秘。事实上,宗教与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互相渗透,无论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伦理道德、传统习俗,以至于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等等,无不与宗教交融。毫无疑问,要理解世界,理解社会,理解人类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历史、文化,就必须研究宗教、理解宗教。正因为如此,西方诸多学者总是把基督教与西方文明等同起来,称西方文明为基督教文明、西方文化为基督教文化。时至今日,基督教的这种影响力仍然可以从西方主流文化中十分明显地反映出来。有的西方学者甚至说:“如果基督教不存在了,我们的整个文化也将消失。”此话虽然言过其实,但说明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相互依存的渊源关系。不过,西方著名文化哲学家克里斯托弗·道森(Christopher Dawson)的说法倒是比较确切的。他认为,宗教是理解文化的关键,“甚至一种很明显地属于彼岸世界的、似乎是否定人类社会所有价值和标准的宗教,也仍然会对文化产生刺激作用,并在社会变革运动中提供推动力。”西方文化确实与基督教结下不解之缘。这就更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基督教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更深层次上去理解西方文明、文化、历史和社会,从而更好地去认识世界、预测未来世界的走向。
陈钦庄同志原本并不研究基督教史。早在“文化大革命”前,他就读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后曾在南京一家化工厂任工程师。但是,他一直对世界历史,尤其对基督教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到1979年,他毅然“弃工投文”,考入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历史系,师从我国著名世界中世纪史、基督教史专家胡玉堂教授,攻读硕士学位,潜心研究世界中世纪史,并主攻基督教史。钦庄同志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担任世界中世纪史和基督教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还一度去德国访学、去意大利考察,积累了一批基督教史的资料,为日后撰写基督教史奠定了基础。钦庄同志为人本分,刻苦朴实,治学缜密,敢于创新。本书是他近20年来勤奋研究的一个总结。
……
目录 序
绪论
第一章 基督教的产生、原始基督教
第二章 早期基督教与罗马帝国
第三章 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会(5—15世纪)
第四章 基督教与文艺复兴
……
文摘 书摘
西方“宗教”(Relig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Religio。这个词在拉丁文中有不同的含义与词源。其一来自Relegere(西塞罗在《论神之本性》一书中使用),意为:“演习、痛苦地执行”(指集中地、注意地履行宗教礼仪);而其动词形式是Religere,原意为:“重复读、反复读”(指重视、小心翼翼地崇拜神灵)。有的认为来自Religare,意为:“结合、合并”(罗马修辞学家拉克汤提乌斯在《神圣制度》中和奥古斯丁在《论灵魂的数量》中使用),指神、人的结合。有人则认为来自Relegendo,意为:“勤奋、整顿和执行”。
古希腊人对宗教概念有不同的表述。对神的敬畏、虔诚称为“奥赛贝亚”(Eusebeia),戒律、禁令和礼仪称为“特热斯凯亚”(Threskeia),人在神前羞怯、畏惧称为“塞巴斯”(Sebas)。此外,希腊文“拉特热亚”(Latreia)由最初的“为报酬的服务”,转意为专指对神的敬仰。为此,古犹太哲学家斐洛把“拉特热亚”视为“敬仰”[“特拉裴亚”(Therapeia)]的同义词。在古希腊文中,没有与拉丁文“宗教”(Religio)一词完全相同的专门术语。
希伯来文以Dat来表示宗教,它源于阿拉米文Dat,是“命令”、“律法”的派生词。
阿拉伯文Din,在穆罕默德时期同于“宗教”,意为“礼仪”、“习惯”、“权力”和“法庭”;Islam意为“皈依”、“服从”;Muslim意为“皈服者”,指皈依、服从安拉的人。
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以Daena一词表示“宗教”,意为“最内在的本质”、“精神之我”和“个性”等。
印度人则以Dhanlm(梵文)一词表示“宗教”,音译为“达摩”,意指“法”。
中国的“宗教”一词源自佛教,佛陀(意为“觉悟”)所说的为“教”,佛弟子所说的为“宗”,宗为教的分派,合称宗教。
中国古代,“教”为教化、教育、学说之意,“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宗”有祖先、宗族、本源、派别之意。
但词源学并不能给“宗教”的定义提供一个最终的解答。当代宗教社会学家英杰尔(Yinger)说:“许多对于宗教的研究在跨越第一个跨栏时,就绊着了;这就是定义问题。”他还说:“给宗教下任何定义,都只能使定义者本人感到满意。”英国宗教心理学家勒巴
(leuba)在1912年曾收集到48种定义,后来另一位宗教学家迪卡塞于1953年又收集了另一些定义。被称为“宗教学之父”的麦克斯·缪勒(Max Muller)说:“世界上有多少宗教,就有多少宗教定义。”现在看来,随着宗教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