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营销 >

百年工农产品比价与农村经济

2011-05-15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百年工农产品比价与农村经济 去商家看看
百年工农产品比价与农村经济 去商家看看

 百年工农产品比价与农村经济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269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
·ISBN:780149976X
·条形码:978780149976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经济研究文库
·外文书名:Terms of Trade Between Industrial & Agricultural Products During a Hundred Years in China, Its Impact on Rural Economy

内容简介 此专著从占有百年翔实的资料出发,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探索了中国农村持续稳定发展的道路问题,既具有学术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作者陈其广博士早年致力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他的博士论文即以探讨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及其理论为题;1990年以后他专业于现实经济的研究,并以市场问题为主。在本书中,他对1860~1949年近百年的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做了全面的、系统的逐年的考察,深究这种比价形成的原因,这无疑是对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一项重要贡献。同时,他根据历史经验和当前经济条件,对如何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在历地方的、专业的、专项的物价或物价指数记载,据称有5年以上序列的不下千种。为弥补早期资料之不足,作者还从1914年以前几个地方海关关册中选定几种工业品和农产品,逐年编纂其比价。经过筛选和综合,他在考察各时期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共有基础资料图表50余件,是我所见同类研究中基础资料最多者。

作者简介 陈其广,1949年生,学博士。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同时在北京大学选课进修。1989年初受K.C.WANG基金资助以博士后身份赴英国剑桥大学应用经济系做研究,此后曾获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秒琼·罗宾逊荣誉讲师资格并在东方学系担任督学员,还曾担任留英经济学会剑桥地区代表并和其他学者共同发起中国经济问题定期研讨会。1993年末回国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在城乡经济关系、科技进步与成果转化、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等方向进行了较长时期的研究。主张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关注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媒体推荐 序 吴承明
大约自有机器工业以来,在工农业产品的国内和国际交换中,就常有不利于农产品的价格偏向出现。尽管其偏向程度不同,并有相反运动,但无论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它都是长
期困扰着政府和经济学家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乃至在经过多次绿色革命的今天,许多国家仍然需要对农产品贸易给以不同形式的支持,直至价格补贴或出口补贴。在近代中国,这种不利于农产品的价格偏向甚为频繁,偏差幅度也较大,而在解放后实行计划经济的时期更加严重;以致在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如何治理这种不利于农产品的价格结构以利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成为一项重大课题。这个问题迄今尚未妥善解决,而在面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际,更觉迫切。
本书作者陈其广博士早年致力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他的博士论文即以探讨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及其理论为题;1990年以后他专业于现实经济的研究,并以市场问题为主。在本书中,他对1860~1949年近百年的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做了全面的、系统的逐年的考察,深究这种比价形成的原因,这无疑是对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一项重要贡献。同时,他根据历史经验和当前经济条件,对如何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在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的结合方面,又是一项创新之作。
披阅本书,首先给我以深刻印象的是它运用资料的广泛和深入。除同类研究者常用的几种全国性物价指数,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物价指数以及农民购买和销售物价指数外,作者还广泛检阅了地方的、专业的、专项的物价或物价指数记载,据称有5年以上序列的不下千种。为弥补早期资料之不足,作者还从1914年以前几个地方海关关册中选定几种工业品和农产品,逐年编纂其比价。经过筛选和综合,他在考察各时期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共有基础资料图表50余件,是我所见同类研究中基础资料最多者。
在考察中,作者采取相对水平分析和变动趋势分析两种方法评估其有利或不利于农产品的频率(年份)和有利或不利的程度(各分5级)。相对水平分析是逐年工业品价格指数除以农产品价格指数,其值小于1者为有利于农产品,大于1者为不利。变动趋势分析是考察两个相邻年份两类商品价格水平或其比价的变动趋势。不同基础资料会得出不同评估数值,则就其可比性予以加权平均,再逐级汇总。这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不尽一致。据作者直观综合,大体在1860~1937年间,只有1890~1892、1920~1929、1934~1937年这3个小阶段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是有利于农产品的,其余时间段均属不利。至于不利程度,有时减轻,有时稳定,有时加重,隐约似有周期性。
目前已有几种对近代中国工农业产品比价或价格剪刀差的研究,所用资料和评估方法不同,结论不尽一致。我无意对这些结论置评,而想借本书出版机会,就经济史方面对价格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略述拙见。
价格运动,被看成是市场机制的功能信号,它对资源配置和消费结构起调节作用。而实际上,在整个经济运行中,价格乃是个因变量,价格水平和它的相对变动都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结果。当代经济学家,在研究现实经济政策或理论构架中,常把价格结构(相对价格)作为已有的存在,甚至把它作为经济运行模型中的一个自变量。这在研究短期或瞬间经济行为中是可行的,而在经济史研究中则不是这样。经济史研究是以过去的经济实践为根据,应该更加注意形成这种价格结构的过程和原因,尤其是社会内部的长期起作用的条件和因素。
……
目录
序 吴承明
第一章 研究工农产品交换比价问题的重要性
第二章 研究工农产品交换比价的一些方法问题
第一节 商品的价格变动与价值变化问题
第二节 物价变动的几种趋势
第三节 中国近代货币状况与物价计价币种问题
……
文摘 书摘
工农产品交换比价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和历史性的问题。无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或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期工业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还是西方经济学为了研究资本原始积累和产业部门之间的资源流动等等问题,有关研究者都已认识到:历史上工业产品与农业产品的交换比价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偏向性,农产品较多地处于不利的地位。在中国是这样,在外国也是这样;在东方是这样,在西方也是这样。那么,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情况是否得到了改变呢?在中国,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导致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但资料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即便是实行单一的计划价格体制时期,中国的工农产品交换关系仍然是不等价的交换关系。这里有几种用不同方法计算所得的资料:陈开国同志计算的国国工业品价格高于其价值的幅度1952年为230%,1957年为348%,1978年为184%;农产品价格低于其价值的幅度1952年为33%,1957年为50%,1978年为63%。(u李炳坤同志的计算结果是: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的幅度1952年为42%(如按一个工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等于3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来计算则为27.3%),1957年为53.9%(或38.8%),1977年为28.5%(或19.6%);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的幅度1952年为22.6%(或17.4%),1957年为38.8%(或33.6%),1977年为41.1%(或34%)。具体数字虽不同,但通常所说的剪刀差情况都是存在的,而且在扩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了要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对工农业产品价格变动趋势和幅度做出了某些具体政策规定。中国由单一的计划价格体制过渡到多种价格(包括纯粹由市场调节的价格在内)并行的价格体制。在此情况下,工农业产品价格背离价值的现象是否依然存在呢?据雷锡禄、冶瑞祥同志的计算,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的幅度1981—1985年分别为12.7%、11.6%、10.2%、9%、7%;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的幅度在相应年份则分别为26.3%、24%、22%、20.3%、18.7%。甚至经过10多年的改革、进入90年代后,依然存在着不利于农副产品的价格变动趋势。“1990—1993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了18.0%,而农副产品价格指数仅上涨了9.8%,其中1990、1991两年还出现负增长。……1994—1996年农产品价格暴涨,上涨幅度达74.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猛涨,上涨幅度超过42.7%。……而实际涨幅比统计数字要高得多”。再看“剪刀差”概念的发源地苏联,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的幅度在1958年为10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