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农林 >

作物育种原理

2011-05-12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作物育种原理 去商家看看
作物育种原理 去商家看看

 作物育种原理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32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030250699/9787030250698
·条形码:978703025069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作物育种原理》共20章,包括育种目标、种质资源、作物繁殖方式及其育种特点、传统作物育种理论与方法、生物技术育种理论与方法、抗逆性和品质等性状育种方法、区域试验与良种繁育、作物育种田间试验技术等。
《作物育种原理》是农业学科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教材,可供植物生产类专业(包括农学、植物科学技术、植物保护、生物技术等专业)学生使用,同时也可供研究生、教师、科研院所及其他相关学科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编辑推荐 《作物育种原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作物育种学的概念与内容
一、作物育种学的概念
二、作物育种学的任务与内容
三、作物品种的概念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第二节 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一、作物的进化
二、作物遗传改良
第三节 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第四节 我国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一、我国作物育种的主要成就
二、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
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育种目标
第一节 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一、高产
二、优质
三、稳产
四、生育期适宜
五、适合于机械化操作
第二节 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
一、适应国民经济和生产发展的要求
二、针对作物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依赖现有的种质资源
三、与特定的生态环境及种植制度相适应
四、落实到具体性状和指标
五、用前瞻性和发展的眼光审视育种目标
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种质资源
第一节 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
一、种质资源是作物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
二、作物育种工作的突破性进展取决于关键性种质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三、种质资源是不断发展新作物的主要来源,是实现新育种目标的前提
四、种质资源是生物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材料
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一、瓦维洛夫的起源中心学说
二、瓦维洛夫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在作物育种上的意义
三、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与补充
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
一、根据亲缘关系进行分类
二、按照来源分类
第四节 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研究与利用
一、种质资源收集的范围及原则
二、种质资源的收集
三、种质资源的整理
四、种质资源的保存
五、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第五节 我国种质资源保存对策
一、强化种质资源保存工作,稳定种质保存队伍
二、有计划地建立起我国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体系
三、加强种质资源立法和政策研究
四、种质安全保存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五、种质资源信息网的合理利用
六、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
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作物繁殖方式及其育种特点
第一节 作物的繁殖方式
一、有性繁殖
二、无性繁殖
第二节 不同繁殖方式作物的遗传特点
一、自花授粉作物的遗传特点
二、异花授粉作物的遗传特点
三、常异花授粉作物的遗传特点
四、无性繁殖作物的遗传特点
第三节 作物品种类型及育种特点
一、作物品种类型
二、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
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引种
第一节 引种的意义
一、引种的概念
二、引种的作用
第二节 引种的基本原理
一、引种的遗传学原理
二、引种的气候相似论原理
三、引种的生态学原理
四、引种的生物安全性
第三节 引种的规律
一、不同温光反应特性作物的引种规律
二、影响引种效果的因素
第四节 引种的方法
一、引种的原则
二、简单引种的方法
三、驯化引种的方法
四、农业技术在引种中的作用
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选择与选择育种
第一节 选择育种简史及其成就
一、中国早期的选择育种
二、西方早期的选择育种
三、选择育种的成就及育种特点
第二节 选择育种原理
一、选择的意义
二、纯系学说
三、作物品种自然变异现象和产生原因
第三节 选择的基本方法和选择育种工作程序
一、单株选择与系统育种程序
二、混合选择与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杂交育种
第一节 杂交育种的意义
第二节 杂交亲本的选配
第三节 杂交方式
一、单交(成对杂交)
二、复交(复合杂交)
三、多父本混合授粉
四、回交
第四节 杂交技术
一、杂交前的准备工作
二、杂交的操作程序和方法
第五节 杂种后代的选择
一、杂种后代的选择方法
二、杂交育种程序
三、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回交育种
第一节 回交育种的意义及回交的遗传效应
一、回交育种的概念与意义
二、回交的遗传效应
第二节 回交育种的技术要点
一、亲本的选择
二、回交后代的选择
三、回交的次数
四、回交所需的植株数
五、轮回亲本异质性的保持
六、修饰回交育种法
第三节 回交育种的应用
一、回交育种的特点
二、回交育种的其他用途
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远缘杂交育种
第一节 远缘杂交的概念和作用
一、远缘杂交的概念
二、远缘杂交在育种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远缘杂交不亲和及克服方法
一、远缘杂交不亲和及其原因
二、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
第三节 远缘杂种夭亡、不育及其克服方法
一、远缘杂种的夭亡与不育性
二、克服远缘杂种夭亡和不育的方法
第四节 远缘杂种后代的剧烈分离及克服方法
一、远缘杂种后代性状的分离特点
二、远缘杂种后代分离的克服方法
第五节 远缘杂种后代的选择及外源染色体导入的其他策略
一、远缘杂种后代的选择特点
二、外源物种染色体(片段)导入的其他策略
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章 杂种优势利用
第一节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述
一、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简史
二、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现状
三、杂种优势的概念与表现
四、杂种优势的度量
第二节 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基础
……
第十章 诱变育种
第十一章 倍性育种
第十二章 群体改良
第十三章 细胞工程育种
第十四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第十五章 转基因育种
第十六章 品质育种
第十七章 生物逆境抗性育种
第十八章 非生物逆境抗性育种
第十九章 品种审定与良种繁育
第二十章 作物育种田间试验技术
主要参考文献
……
序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汉代就有了作物育种与作物栽培相关的文献记载。近年来,随着作物育种理论和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水稻、油菜、玉米等农作物的育种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集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等优良性状于一体的各种作物优良品种相继育成并大规模推广种植,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十一五”以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生产日益重视,对农业科技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理论有机结合,古老的作物育种学科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本书试图在全面系统介绍传统作物育种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探索传统作物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契合点,理清作物育种学科整体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发展方向。
全书共20章,包括育种目标、种质资源、传统作物育种方法、生物技术育种方法、作物育种田间试验技术及良种繁育等。雄性不育作为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一个有效途径,并人本书第九章并单独为一节。同时,鉴于抗逆性(含生物逆境和非生物逆境抗性)育种和品质育种目前在作物育种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本书特将这两类性状的选育分3章进行了介绍。其他各章节在以往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作物育种学的发展,酌情调整、充实了部分内容。
本书自2007年10月开始筹备各章节任务分配与编写工作,华中农业大学负责编写绪论、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八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负责编写第三章、第七章、第十二章和第二十章;西南大学负责编写第四章、第十六章和第十九章;湖南农业大学负责编写第十一章和第十三章;东北农业大学负责编写第六章、第十章和第十八章;河北农业大学负责编写第十七章;甘肃农业大学负责编写第五章;江西农业大学负责编写第九章;武汉大学负责编写第十四章;扬州大学负责编写第十五章。2008年7月完成大部分初稿,期间编写组成员就各章节内容进行多次讨论交流。初稿完成后分别交由各主编、副主编审阅。2008年9月中旬初稿返回各章节作者修改,随后全书由两位主编审阅,再由两位审稿人审阅并于2009年4月最终定稿,前后历时近一年半的时间。编写过程中,内容几经调整、扩充,然而作物育种学本身发展迅速,其理论基础学科(遗传学)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内容,其他新兴学科如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迅猛发展,作物育种学存在与这些学科结合的广泛空间,许多概念与内容不断更新,编者深感自己知识水平与能力有限,本书在很多方面尚有不足与欠缺之处。
文摘 第一章 育种目标
第一节 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育种目标(breedingobjective)是指在一定的生态环境、耕作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下,对计划选育的新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育种目标是待选育新品种的设计蓝图,也是育种工作的指南,它直接影响亲本的选配及育种方法的选择,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育种实践的成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口数量的膨胀,农业从业人数锐减和可耕土地面积的持续萎缩,人们必须依赖更少的人和更少的土地生产出更多更优的农作物产品。当前形势下,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单位面积产出和农业生产的效率是应对挑战的唯一途径。这就要求作物育种者为农业生产提供高产、优质、稳产且适合于机械化操作的农作物品种。
一、高产
高产是优良品种最基本的条件,现代农业对品种的产量潜力(yieldpotential)提出了新的要求。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很多,但通常归为三种,即品种本身的产量潜力、栽培条件(包括生态环境和栽培管理水平)及二者之间的互作。因此,育种者在制订产量育种目标时不仅要考虑产量潜力,还必须考察品种待推广区域的栽培条件。
在作物的高产育种和栽培中,部分研究者提出了“源、流、库”的概念。“源”指的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库”则是指贮存光合产物可供收获的器官,而“流”则是将光合产物从“源”转运到“库”的器官。只有三者协调一致,育出的品种才能高产。实践中,高产育种主要涉及株型、产量构成因素和光合效能三类性状。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