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药药理学 |
 |
|
 |
中药药理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页码:18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117114061/9787117114066
·条形码:978711711406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中药药理学》是高职高专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之一,是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满足岗位需要和社会需要;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用性,体现先进性,使学生具备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及相应的运用能力而编写的。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结合目前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制及其物质基础。它是中药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也是中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教材内容分为总论及各论。总论重点讲述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等基本理论和知识,介绍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中药复方药理、中药药理研究思路。各论按中药学传统分类法分类,包括概述、常用单味中药和常用复方三部分,重点介绍与各类中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常用单味中药和常用复方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等。通过课堂讲授和自学,学生能够熟悉中药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现代科学内涵;掌握与常用中药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熟悉中药药理作用的机制和物质基础;了解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成果和现状。
编辑推荐 《中药药理学》是宋光熠编写的,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概述
一、中药药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任务
二、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一、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二、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三、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现代研究
四、中药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
五、对中药有毒和无毒的现代认识
第三节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一、药物因素
二、机体因素
三、环境因素
第四节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一、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二、中药复方药理
三、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路
第二章 解表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药物
第三节 常用复方
第三章 清热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药物
第三节 常用复方
第四章 泻下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药物
第三节 常用复方
第五章 祛风湿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药物
第三节 常用复方
第六章 芳香化湿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药物
第三节 常用复方
第七章 利水渗湿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药物
第三节 常用复方
第八章 温里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药物
第三节 常用复方
第九章 理气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药物
第三节 常用复方
第十章 消食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药物
第三节 常用复方
第十一章 止血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药物
第三节 常用复方
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药物
第三节 常用复方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药物
第三节 常用复方
第十四章 安神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药物
第三节 常用复方
第十五章 平肝息风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药物
第三节 常用复方
第十六章 开窍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药物
第三节 常用复方
第十七章 补虚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药物
第三节 常用复方
第十八章 收涩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药物
第三节 常用复方川
第十九章 驱虫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药物
第二十章 外用篇
参考文献
目标检测参考答案
常用中药及复方索引
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供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用)
……
序言 本教材是高职高专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之一,是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满足岗位需要和社会需要;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用性,体现先进性,使学生具备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及相应的运用能力而编写的。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结合目前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制及其物质基础。它是中药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也是中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教材内容分为总论及各论。总论重点讲述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等基本理论和知识,介绍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中药复方药理、中药药理研究思路。各论按中药学传统分类法分类,包括概述、常用单味中药和常用复方三部分,重点介绍与各类中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常用单味中药和常用复方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等。通过课堂讲授和自学,学生能够熟悉中药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现代科学内涵;掌握与常用中药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熟悉中药药理作用的机制和物质基础;了解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成果和现状。
全书共20章,收集70种常用单味中药,22个常用复方。第一章总论由宋光熠编写,第二章解表药、第四章泻下药、第五章祛风湿药、第十章消食药由袁先雄编写,第三章清热药、第六章芳香化湿药由田铁辉编写,第七章利水渗湿药、第八章温里药、第九章理气药、第十一章止血药、第十六章开窍药由脱梅娟编写,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第十八章收涩药由石青编写,第十四章安神药、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第二十章外用药由张庆编写,第十七章补虚药、第十九章驱虫药由田杰编写。
本教材是新版《中药药理学》,希望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因编者经验不足,同时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十分迅速,文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敬请广大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给予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改进。
文摘 一、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中药的四性(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是说明中药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是古代医药学家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和获得的疗效概括出来的。四性实质上可看作寒凉、温热两个方面。热为大温,凉为微寒,为程度上的差异。四性以外,还有一些平药,此类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以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现代研究发现,病症的寒热和中药的四性均涉及机体活动的许多方面,相应的研究应着重于中药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调节和代谢功能等的影响。
(一)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中枢兴奋症状,而寒证患者则相反,临床表现为中枢抑制状态。由寒凉药或温热药引起的寒证或热证模型动物,可见到与寒证或热证患者类似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变化。大量的实验证实表明:寒证模型动物脑内兴奋性神经活性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含量降低,而5-羟色胺(5-TH)含量升高,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热证模型动物模型则与之相反。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寒凉药具有抗惊厥作用(如钩藤、羚羊角等)、镇静作用(如黄芪、栀子等)、解热作用(如知母、葛根等),而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如五味子、麻黄等)。
(二)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寒证或热证患者常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应用反映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度的六个定量指标——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唾液分泌量、收缩压和舒张压制定自主神经平衡指数,可见热证患者平衡指数偏高,而寒证患者则偏低。用寒凉药或温热药给动物长期服用后,可观察到类似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寒证、阳虚证患者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的功能亢进。热证、阴虚证患者的交感神经一p受体-cAMP系统的功能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