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山野寻趣

2011-05-12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山野寻趣 去商家看看
山野寻趣 去商家看看

 山野寻趣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31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
·ISBN:9787214050830
·条形码:978721405083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儿童
·丛书名:少儿文学系列,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

内容简介 《山野寻趣》是著名作家刘先平创作的,中国大自然探险系列(五卷本)之一。收录了作家野外探险的故事若干则,文笔如散文般优美,同时具有报告文学的真实和小说的扣人心弦。
作者简介 刘先平,我国现代意义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参加野生动物考察或独自在山野跋涉,三十多年来足迹遍及我国崇山峻岭、大漠戈壁。致力于大自然文学创作,作品丰富。长篇小说收入“传世名著”。大自然探险奇遇被收入多种选集和课本或被译成外文。多次应邀赴美国、法国等国访问、讲学。其作品获国家奖8次。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
编辑推荐 在作者从事小说创作的同时,对探险生活的见闻,作过一些散文的浓度,这就是陆续发表在《当代》、《上海文学》等报刊上的一作品。结集在《山野寻趣》中。
当你置身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时,认真地观察,你会发现它是那样地壮美,那样地富有!
你会在每条小溪中,听到它动人的歌唱。
你会在每座山峰,发现一片新的世界。
你会在每片绿叶中,看到生命的跳跃。
山间的每条小路,森林中的每条曲径,都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等待你去探索,等待你去开拓!
因而,你会倾出全部的身心去爱护它的一草一木,爱护天空飞翔的小鸟,爱护奔跑的鹿群!
在这永远有新的发现,引入思索、探求的大自然中,你的感情将被陶冶得纯洁、高尚!
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已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一千多个自然保护区,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法规,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名录,也有了新的增加。
目录

魔鹿
南海花
孤岛猿影
黄山山乐鸟
流乳的神树奇木
金丝燕,你在哪里?
燕喃空谷
高高的红楠
漂浮在零丁洋上的猴岛
鸟战风云录
黄山绿珠
为虎添翼的人
捕鸟时节
清清回水湾
咭里咕,咭里咕
赞美水和森林的节日
结在树干上的果
海雕行猎
高山营地
寻踪觅迹
杜鹃花下的爱
蓝色的蜂桶寨
初探邓池沟
塔里木河漂流记
热爱祖国的每一片绿叶(代后记)
……
序言 呈现在各位读者朋友面前的是一套荟萃了十几年来我国出版界推出的众多优秀少儿作品的精选书系,共三个系列:一是少儿文学系列,二是少儿科普系列,三是少儿图本系列。这些作品都是从历届“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的获奖作品中采撷出来的。
由中宣部组织评选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从1992年开始,已评选了10届,历时16年。每次评选中,少儿读物都是评选组织者和评委们关注的重点。入选的作品,本着让少儿读者爱看、读了受益的原则,注重思想性、艺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许多作品发行量很大,许多艺术形象为孩子们耳熟能详,有些作品虽然已经出版了许多年,今天读来,仍让人感动、让人爱不释手。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个孩子要健康成长,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栋梁,离不开阅读活动,需要从众多优秀作品中汲取智慧、汲取营养。为了给广大少年儿童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作家和出版工作者在辛勤劳动。收入这套书系的作品虽然只是他们无数成果中的一部分,但值得我们骄傲、值得我们珍惜。今天,我们征得图书作者和出版单位的同意,把这些优秀作品汇集起来,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所属的江苏人民出版社重新编辑出版,奉献给广大的读者朋友,特别是今天的少年儿童读者朋友。我们相信,优秀作品的生命力可以穿透时光的隧道,不断给人们带来快乐,带来力量,带来美的享受。
文摘 魔鹿
很难想象,魔与鹿竟然浑为一体——充满魅力的新的生命。
然而,我们确实是在寻觅,就在它生活的这片热带雨林——充满诗意和危险——中追逐。衣袋里还揣着它的照片,虽是一帖黑白的影像,但那迷人的风姿,已撩拨得我从万里之遥、冰封雪裹的北国,赶到这骄阳灿烂、绿树翠茵的海岛。
离开营地时,晨曦已漫过中天,疏星仍在天陲闪烁。一踏入森林,却如跌回梦中,宇宙陡然缩小,诡谲、变形景物编织成恐怖厚茧。
高空的树冠上,雨点般露珠抨击野蕉、野芋,砰扑中透出颤颤的呻吟。野兽嗥叫残忍,昆虫呜叫潇洒。
乳白的地气在林间飘逸,在耳边身旁缠绵。
花的幽香,叶的温馨中,又夹着刺鼻的兽尿腥臊,腐叶的霉涩。
攀登尖峰岭,唯有沿溪一条小路,灌木、野葵热情好客,藤蔓荆棘却拖衣拽腿。植物繁荣,极珍贵的花梨、母生、青梅、坡垒会挤在三四平方米内猛蹿,挺拔成参天大树。难怪植物学家说:随手可捡来一个博士生的课题,一屁股坐下能压住两三个尚未发现的新种。高空是寄生在树干上的热带兰花,地面树根也是繁花似锦。然而,繁荣中却藏着巨蟒、毒蛇、驴蜂、山蚂蟥的阴险,处处是不和谐的对立,对立的碰撞,焕发出热带雨林的光彩……
突然,呼呼声从远处高空飞来,滚过头顶转为汹涌怒涛,磅磅礴礴,枝叶狂暴地拍打,震慑得我们紧紧抱住大树。等到感觉微微凉风拂来,声浪已远去,竟是如此有惊无险!
后记 热爱祖国的每一片绿叶
(代后记)
1982年5月,在北京参加优秀少儿读物授奖大会。北京儿童图书馆的陈俊惠同志捧来了纪念册,要我给读者写点希望。我一向不愿做这类的事,而那纪念册的厚实、精美更使我畏惧。
但她满头的银发,热切期望的目光,使我无法推辞。于是,写下了:
热爱祖国的每一片绿叶,
每一座山峰,
每一条小溪。
这是我对少年读者的希望。
也是我写作《云海探奇》、《呦呦鹿鸣》、《千鸟谷追踪》……那些作品时的初衷。更是自勉!
一位研究哲学的同志,在和我讨论如何培养青少年美好情操时,说:
对大自然无动于衷的人,他不会热爱生活,更不会热爱生命!
谁的心中没有故乡的山川,就不会热爱自己的故乡,更不会热爱祖国!
在一座偏僻的、盛产柑桔的川北山城,我曾和一群年轻的大学生们讨论。他们都是未来的教师,发言的热烈,情绪的激昂,使我浑身热血沸腾。他们说:
森林是大自然的容颜。
山峰是大自然的筋骨。
江河湖海是大自然的血液!
森林、山川、江河塑造了故乡的形象,塑造了祖国的尊严!
他们都曾列举了众多的事例: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著名《离骚》中,描写故乡那么多的山川景物,以抒发对祖国的眷恋,对黑暗的反抗,就是最好的证明。其实,这类的事例,多得不胜枚举,在历史的长河中俯拾皆是。譬如,写过《猎人笔记》、《贵族之家》的屠格涅夫,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家,晚年移居国外,曾写过很多回忆故乡山川风貌的散文诗,以寄托对祖国的思念。
由此,他们说到文学和大自然的关系;
有人统计,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巨著《诗经》,竟写了三四百种动、植物。古人说过:读《诗经》可以得到很多乌兽虫鱼的知识。当然,诗中的鸟兽虫鱼是诗人用来作为比兴,以表达爱憎的。在文学史中,甚至有人专写鸟兽虫鱼。宋朝有诗人谢逸,写了三百首歌咏蝴蝶的诗,竟有“谢蝴蝶”之称。
描写祖国壮丽秀美山河的诗歌更多,我们熟知的王维、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苏轼都有无数脍炙人口的诗句。王维还以其隽秀的山水诗,被人誉为田园诗人。
是祖国秀丽的山河哺育了作者,使诗人产生了无比的爱国之情,因而才能泉涌般地挥洒出光辉的诗篇。
他们热爱大自然,大自然才赋予了他们灵感。
他们还谈到一些著名的科学家,都因在少年时期热爱大自然,后来走上了研究大自然,献身于科学的道路。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终生在山水间奔波,写出了不朽的《徐霞客游记》——它既是科学著作,又是文学作品。现代的李四光、竺可桢、蔡希陶,研究大熊猫的专家胡锦矗……都是这样一批优秀代表。
那群年轻的未来的老师,他们是那样说的,也是那样做的。有两位同学用了两年的时间,采集了故乡所有的植物标本,进行分类,写出了植物志,设计了绿化方案。
我们在一起相处时,正值他们教育实习。他们——为了使孩子们认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领着学生在野外采集化石。为了使孩子们认识大自然的富有,领着学生在野外普查矿物。为了使孩子们认识大自然的面貌,激发他们建设美好未来的热情,带领着学生在山川中采集动植物标本。他们和孩子们在风雨中远足,在阳光下沐浴,在山野中跋涉……承受大自然的洗礼,和孩子们一同成长!马克思有句名言: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为什么人们喜爱用登山来比喻在事业上的勇敢开拓、顽强不息、艰苦奋斗呢?我想说说登山的故事:黄山和泰山的陡峭、险峻,使很多人望而生畏,那行程也确实是艰难的。然而,当你历尽艰辛,爬上山巅,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那胸怀该是如何的开阔坦荡!我曾和很多同志一道登黄山,有老人,也有孩子。我的孩子小早在十岁时,第一次来到黄山。他一看高耸在云中的山峰,立即有些胆怯。但他被清清的流水,飞悬的瀑布,苍翠的森林吸引,还是一步步地登上了山峰。第二年,我陪着客人又一次来到了黄山,客人多是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还有六十出头的老太太。小早听到了他们一边赞美黄山的壮美,一边忧虑登山的艰难时,竟然作起了鼓动:“别怕,我去年来时,头天就把我累得腿都不像长在身上。上天都峰,在石壁上爬,小腿肚子直发抖。不吹牛,我确实上去过了。是一步步登上去的。只要一步步走,就一定能上得去!”说得大家哈哈大笑。年龄最大的凌芝阿姨禁不住抚摸起他的头:“有意思,只要一步步走,就一定能上得去!黄山教你聪明了!” “只要一步步走,就一定能上得去!”看来似乎简单,但却是对意志的锻炼。登过山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常常是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连一步也不想走了,甚至感到怎样也无力再迈开那一步。是退却还是前进?下定了决心,就能迈开那一步、两步……无数的一步,铺就了登上顶峰的道路!若是退却,则前功尽弃,败兴而归。所以,黄山有:“不到文殊院(玉屏楼,在天都、莲花峰下),不识黄山面。”“不上天都峰(黄山最为险绝之处,也是风景最为壮美的顶峰),等于一场空。”九华山有:“不上天台(顶峰),等于没来。”这些激励登山者奋勇向前的鞭策,也是充满生活哲理的警句。我和北京大学的潘文石教授有着友谊。那是在一次代表众多的会议上,是他对我叙说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故事。 1958年,在北大学生中有人发起组织登山协会,准备跟随国家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进行科学考察。登山队从一百多报名者中挑选了九人,潘文石是其中之一,当时年仅二十岁。冬天,队伍到达海拔六千多米的念青唐古拉山进行训练。强烈的高山反应,使他不能吃,不能睡,体质急骤下降。幸而他平时喜爱野外活动、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好,更重要的是有献身于高山科学考察的决心。他顶住了,胜利地完成了冬训。我也尝过高山反应的滋味。在川西参加对大熊猫的野外考察中,才登上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山,我已感到呼吸困难,走几步就要站下来急促地喘气,头发胀,脑袋像是在不断地膨大。汗水一个劲地往外淌,全身都像要被榨干,恶心、干呕。但道路漫漫,仍须要爬山——其实,也别无其他的办法,只有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夜晚睡在帐篷里,虽然累得全身像散了架,但无法入睡;好不容易刚刚睡去,不一会儿又醒了…… 更何况在海拔六七千公尺的雪山?潘文石需要付出怎样的毅力,才能抗住高山反应的折磨!第二年平叛斗争胜利结束后,登山季节也过去了。根据队员们体质下降的情况,登山队决定大多数队员先返回兰州、北京。这时,潘文石急了,冲进了登山队队部。不知是太激动,还是思绪太纷杂,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来,就是为了把一切献给科学考察;现在珠穆朗玛峰都未见到,我,怎能回去?”他感动了大家,成了十九人科学考察队中的一员。正是这种献身科学的精神、坚强的意志,鼓舞着他在珠峰地区的龙布、达卡、卡玛跋涉,忍受着跳蚤(多得可以成把抓)、旱蚂蟥、严寒的侵袭,和同志们一同完成了对那个地区的多学科科学考察,为新中国写下了珠峰科学考察的第一页!另外,他以生物学工作者的敏感,有意识搜集、积累了很多关于“谜猜”——即“雪人”的资料。甚至还曾经和“谜猜”失之交臂:有一个黑夜,“谜猜”来到了帐篷外,吓得向导缩在睡袋里大气也不敢出,当然更不敢喊他。第二天早上他听说后,提枪就去追踪……我听他说“谜猜”的故事,听得入迷。以至于当想起喝茶时,才发现灯已灭了。时间是凌晨二时。不知不觉中,我们已谈了七八个小时。这些珍贵的资料,他都无私地献给了有关单位。潘文石同志在科学研究上,取得过很多成就;在野外对大熊猫研究中,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精神,赢得了同志们对他的尊敬。有一次在野外考察时,他从山上摔下,臀部被竹茬戳个洞,每天大便时疼痛难忍,但工作一时又离不开,他只好坚持工作……我们谈到此事时,他只是笑笑:“感谢珠穆朗玛峰对我的锻炼。” 珠穆朗玛峰号称第三极地。事实上,登上南、北极土地的人数,却远远超过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登攀者。可见通向第三极地道路的艰难、危险!他说过:要想登上珠峰,光有勇敢、顽强不够,还需要集体主义精神和铁的纪律!登上主峰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要从事支援的工作——运送物资,开辟道路……有的人,为了让战友能冲上主峰,甚至心甘情愿地献出生命!更应该歌颂的,还是这些无名英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甘愿“做人梯中的一级”的精神!也是彭加木同志说的:做铺路石子的精神!还是他说的:在流石坡上,有时前进一步,则要滑下两步。怎么办?只有再跨三步!在悬崖绝壁的地方,常常要双手紧抓石棱,肚皮贴紧岩石,脚在寻找支撑……这时,往往可能是脚踏滑了,或抓住的石棱松动了,眼看就要掉到万丈深渊。怎么办?只有咬紧牙关,沉着冷静地坚持。必要的话,用嘴也要咬住石棱,你才能上到高山!热爱大自然吧!大自然哺育了人类。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必须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生活、工作的优美、良好的环境;否则,人类将无法生存,无法发展!当然,同学们都有繁重而紧张的学习任务,又还受着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像那些科学家们成年累月地在野外考察,研究大自然的各种信息。但是,却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安排。在动乱的年代,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学校里停开了地理、生物课。这些都已在拨乱反正中得到了纠正。我们首要的任务,应该是学好这些课程,得到一些基础知识。它是认识大自然的钥匙。在这方面,很多同学有不正确的看法,以为那是副课,自己的志愿也不是在将来要去研究地理学、生物学……因而平时马马虎虎,只是临时抱佛脚,强记硬背应付考试。科学的发展,已使人们认识到生物学和数学、物理、化学的关系。科学家们把当今科学攻关的内容归纳为三大基础理论:物质结构、生命起源、天体演变。一旦攻克这些堡垒,甚至弄清其中一项,都将引起科学和生产的巨大革命。但是,要研究清楚物质结构、天体演变,就要涉及到甚至是依赖于生物学、地学的研究,更别说有关生命起源的研究了。科学发展到今天,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各个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生物学家们已建议:除了专攻生物学专业者之外,所有的大学生,不管他学习的是哪一种专业,都要选修生物课。这个建议将逐步在全国推广。寒暑假的时间较长,同学们可以参加、组织一些大的活动。近几年,各个学术机构和各组织,已经组织了地学、生物、航海、航模……夏令营。这些富有特色的夏令营,已在培养少年朋友美好的情操、增长科学知识、锻炼体魄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些夏令营,还远远满足不了广大青少年朋友的要求。因而,学校、街道也可以根据条件,举办一些力所能及的短期的野外活动。同学们也可以邀请二三好友,组织去野外进行专项考察或观察活动,有的同学还可以去居住在森林、海边、农村的亲戚家,那同样也是可以得到丰富的知识,开阔生活视野。平时,则可以利用节假日,作一天的野外活动。在这方面,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习惯。北京的学校每年春、秋二季都组织大家去野外游览。即使是紧张的学校生活,每天清晨,在森林里跑步、读书,新鲜的空气,顶在草尖上的露珠,怒放的花朵,也会使你满目清新,心情畅快地开始一天的学习。在美丽的晚霞中漫步,沐浴着落日余辉,会洗尽白天的疲劳,使你精力充沛地投入晚自习。当然,在组织这些活动时,都应该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带足干粮、饮水,制定纪律。有些青少年朋友很喜欢冒险活动,而且又总是秘密地进行,结果家长焦急,又很容易发生意外。希望同学们在组织这些活动时,一定要取得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大自然是一部宏伟浩繁的大百科全书。读这部五光十色的史诗,重要的是观察和思索。伟大的科学家巴甫洛夫说:科学研究是从观察开始的。我们认识大自然,首先也应是从观察开始。当你来到野外时,只要注意观察,你会发现每一棵小草,每一朵小花都有各自的特点。同是一棵野蔷薇上的白色花朵,它们也有色调深浅、大小、姿态的不同。带有淡锬的象牙黄的花,总是躲在枝叶中,像个害羞怕臊的小姑娘,悄悄地掩口而笑。那凌踞绿叶、随风起舞的花朵却自豪地炫耀起耀眼的雪白。有位大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这是为什么?今年6月,我参加了对古牛降自然保护区的考察。有一天,在一条溪水边休息时,风从山谷中带来了股幽香。抬头寻觅,见到悬崖上三朵野百合花。它们银色的号角对着蓝天,似是正在吹奏一支嘹亮的歌。那黄灿灿、红艳艳的花蕊就是美妙的音符……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怒放的野百合花。测量的结果,花的直径有三十二厘米,长三十五厘米。据说这棵百合的鳞茎有两斤多重,煨出的美味羹汤足足可供七八个人分享。真是无巧不成书,当天下午,在被考察队命名为“三潭”的地方,又发现了一棵野百合;花也大,但只两朵。我不解,为何它们有的开三朵,有的只开两朵?最多可开几朵呢?它引起我的思索、疑问。那回答当然是多样的。到后来还是一位植物学家解开了谜:那开三朵花的,是三年生的;那开两朵的,是两年生的。每长一岁,增花一朵……多有意思!原来它们用花的朵数来纪年!用花来表现彩色的青春!我想起在川西大山中的箭竹,它们是用竹节处的变化纪年的。只要你懂得其中的奥妙,那每根竹在见面时,都会告诉你它已经几岁了!它们为何一个用花朵,一个用竹节来表示青春?那么,栎树、松树、银杏、珙桐、水杉呢?它们用什么纪年?这些都引人思索、教人聪明。这也使我想起十七八年前的一件事。那时我正在一所中学教书,还兼了班主任。有次,我们组织春游:星期天去近郊的一座海拔只一百多米,方圆不过六七里的小山。但它也是这个城市郊外唯一的山峰。也正因为如此,它格外受到人们的重视,经过多年的绿化,山上林木葱郁。事前,我请大家观察山势和树木的生长情况,并以此写篇作文。同学们的作文,一扫过去那种空洞无物的状况,都写得有血有肉、生动活泼。其中有篇作文的内容,我至今还记得,它详略有当地记叙了作者上山沿途的见闻:他发现山的东南部,在一条山沟的两旁,长了很多的长春藤、紫藤、青藤,它们茂密得纠葛在一起,如蛇如龙地盘旋;而山的其他地方,却很少有藤,或者长得很小。他又发现在林木稀疏的北坡,比较起来,树木生得精壮,但主干不高,且弯曲、多枝杈。而树木茂密的南坡、东坡,树干高拔、挺直。他还发现马尾松、雪松的树冠下面,基本上没有草本植物生长,地面上光秃秃的,纵然有几棵小草,也长得面黄肌瘦。而栎树、榆树……阔叶树下,却被草本植物、小灌木、幼树挤得严严密密。作文的最后,说到他带着这些问题和同学们的争论,又去找老师评判,终于搞清楚了其中的原因:东南坡的方面,阳光充足,小山沟又提供了充沛的水分和湿度……这些自然因子,刚好组成了一个小小的适宜于藤类植物生长的环境!树木为了争夺和充分利用阳光以及有限的空间,因而树木稀疏处,它们主干不高,但权枝多,长得粗壮;林木茂密处的树木,只有拼命地向高空发展,才能获得最多的阳光。针叶枯落后,难以腐烂转化为有机质,因而林下土地贫瘠;而阔叶树林下,由于落叶容易转化为有机质,土壤肥力提高。这虽然不是全部的原因,但它却是林下植物丰盛与否的主要原因。这说明,只要我们认真地在大自然中观察,你就会有收获;而思索和询问,以至于追根求源,就能使我们得到更多的知识,使我们的头脑聪明起来!这位同学以前的作文水平并不高,此篇作文成了他的佳作;而且由此他懂得了作文的道理,竟成了转折点,作文水平逐渐有所提高。顺便说说,我所认识的一些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也愈来愈趋于一致的认识:作文教学,也须先指导同学们从观察入手,写观察大自然、人和事。这样,才能改变同学们怕写作文——觉得无话可说或内容空洞的状况。当你置身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时,认真地观察,你会发现它是那样地壮美,那样地富有!你会在每条小溪中,听到它动人的歌唱。你会在每座山峰,发现一片新的世界。你会在每片绿叶中,看到生命的跳跃。山间的每条小路,森林中的每条曲径,都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等待你去探索,等待你去开拓!因而,你会倾出全部的身心去爱护它的一草一木,爱护天空飞翔的小鸟,爱护奔跑的鹿群!在这永远有新的发现,引人思索、探求的大自然中,你的感情将被陶冶得纯洁、高尚!
1983年盛夏于舟山
996年春修订于合肥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