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艺术 >

影像谎言

2011-05-11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影像谎言 去商家看看
影像谎言 去商家看看

 影像谎言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页码:18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877802363313
·条形码:987780236331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影像谎言》讲述了:当代新闻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认为摄影是唯一能够把精确的、稍纵即逝的瞬间凝固下来的媒介,但现代数码影像科技强大的影像编修能力,却让电脑操作员在电脑屏幕上,把本来已经凝固了的影像,逐点逐点地进行精密的编修,篡改成无论在外观上或品质上,都与传统照片无异的影像,印刷在刊物之上令人难以判断影像的真伪。
作者简介 伍振荣(Alex Ng),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文学硕士(视觉传播)、香港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高级讲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摄影杂志》及《D C Photo数码摄影》总编辑,香港资深摄影文化人及多产的影像作家。主要著作包括《光与曝光》、《影像谎言》、《数码摄影实用攻略》、《PhotoshopCS2专业影像处理手册》、《Snapshot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解码》、《摄影独白》、《摄影观念》、《缘来摄影》、以及其它数+种摄影及相机参考书等。
1985树仁学院新闻系毕业后投身新闻及出版工作
1987创办《摄影杂志》
1987在树仁学院担任新闻摄影助教
1988出版《Nikon相机全集》,1996年推出第七版
1988出版《Nikon镜头与配件》,1997年推出第八版
1989在树仁学院担任教新闻摄影的讲师,目前是树仁大学高级讲师
1997创办《DPI数码影像杂志》,推广数码摄影
1998出版《摄影多面睇》文集
1999“Monet's Garden”个人数码影像展览
2001创办《PC Photo数码摄影》后改称《DC Photo数码摄影》
2002《光与曝光》出版
2003《Photoshop数码摄影专业执相技术》出版
2003担任澳门数码摄影学会名誉顾问
2005“Wish You Were Here”个人影展及影集出版
2005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文学硕士学位
2005“惠安女”个人摄影展览,中国(桂林)国际摄影节
2005在中国摄影文化与教育论坛发表数码新闻摄影论文
2005担任中国高教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2005出任香港艺术发展局视觉艺术的评审员
2005闽南摄影文化论坛发表数码影像论文
2006《影像谎言》论文集出版
2006联合国“人类贡献奖”国际摄影大赛评审
2007《香港摄影20年》摄影杂志20周年纪念特刊出版
2007策展“Phtotographs& Memories我们如此生活过”摄影展览
2007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高等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合办视觉传播方向研究生学位班课程讲座教授
2007《Snapshot@ Sex City非常决定性》摄影集出版
2007《Snapshot@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解码》摄影文集出版
2007香港创意艺术中心开幕前奏艺术展览“聚集视艺”策展
2008香港普及视觉写读计划策划人
媒体推荐 伍振荣同学的硕士学位论文《数字影像年代新闻摄影所面对的冲击》,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论文论证充分,论据充实,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材料观点统一,体现出作者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水平。特别在预防数字篡改影像的措施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创新建议,具有独立见解。系统性地论述了新闻图像,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以后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具体分析了新闻真实性问题,职业操守的坚守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王泰玄教授
论文作者自上世纪80年代至1 990年前后十年间,追踪调查搜集了国内外新闻机构、报刊发生的形形色色的典型事例,在对其进行有理有据,严肃善意地报评劝导的基础上,又系统地提出了通过技术、法律、制度、道德等多层面的种种监控与防范措施,是具有相当的实践指导意义和学理性与可行性的。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王振民教授
伍振荣先生的论文《数字影像年代新闻摄影所面对的冲击》,清晰梳理了新闻摄影数字化的发展,深入分析了影像轻易被篡改的种种现状、问题、并从技术监管、职业规范、法规伦理等层面提出对这一问题的对策研究。论文选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极高的实践价值。论文多处反映出作者的独到创新见解。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赵劲副教授
……选题紧跟时代发展及学科前沿,以创新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当前数字影像和新闻摄影的冲击,从新闻学角度透彻研究了数字影像当前的状况,并预测了数字影像将来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以全新的视野重新审视了新闻摄影篡改及新闻摄影道德受到数字摄影技术的冲击,此研究成果对于当前的学术发展与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摄影出版社编审陈申先生
编辑推荐 《影像谎言》是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
数码影像年代新闻摄影所面对的冲击。
目录
影像故事真伪的一次较全面透视——代序
前言:不再眼见为凭的数码影像年代
第一章:影像轻易被篡改的数码年代
1.1 为宣传不择手段,电脑篡改照片
1.1.1 不惜一切代价篡改影像
1.1.2 新闻摄影讲师的作品也被篡改
1.2 数码影像技术冲击新闻摄影
1.2.1 由模拟年代到数码年代的篡改新闻影像
1.2.2 数码篡改照片技术初现的数码印前时代
1.2.3 在桌上篡改新闻照片的年代
1.2.4 在任何地方也可以篡改照片
1.3 摄影由有相为证到眼见也不能尽信
1.3.1 从照片看世界,影像极受信任
1.3.2 篡改影像在以往并不太容易
1.3.2 篡改新闻照片促使问题受到关注


第二章:新闻摄影数码化的发展
2.1 数码新闻摄影发展概略
2.2 由模拟到电子:影像扫描技术的发展
2.3 个人电脑:把篡改能力放在桌上
2.3.1 IBMPC及Wintel数码影像平台
2.3.2 Macintosh的数码影像平台
2.4 数码影像编修:由Scitex到Photoshop
2.4.1 1980年代的数码印前系统SCITEX
2.4.2 1990年代的影像编修软件PHTOTOSHOP
2.5 数码相机:由电子影像到数码摄影
2.5.1 数码相机的根源
2.5.2 电子影像急速发展的1970年代
2.5.3 电子静态录像相机的新闻应用
2.5.4 数码摄影取代了电子静态录像

第三章:操控新闻影像的演变
3.1 早期的影像操控及篡改
3.1 1美国内战时的操控战争照片
3.1.2 早期新闻照片难免被篡改
3.1.3 新闻照片可当新闻绘图的参考
3.1.4 网点印刷术使新闻摄影蓬勃
3.1.5 小报当道、篡改新闻影像横行
3.1.6 管理层的明目张胆操控影像
3.1.7 现代新闻摄影.摒弃操控影像的时代
3.1.8 现代新闻摄影的出现
3.2 数码年代的新闻影像操控
3.2.1 1980:令专业道德开始动摇的Scitex
3.2.2 1990:在桌面操控影像的Photoshop年代
3.2.3 2000:把篡改影像推到最前线

第四章:操控新闻影像的灰色地带
4.1 新闻摄影与摄影插图
4.1.1 经过篡改的新闻照片都只能是插图
4.1.2 操控视觉效果不能被接受
4.1.3 追求视觉效果是操控影像的原因
4.2 杂志封面照片是否新闻照片7
4.2.1 体育杂志惯常篡改封面照片
4.2.2 篡改封面照片已成惯例
4.2.3 为了增加销量,篡改封面照片难免
4.2.4 商业考虑为优先前提
4.3 影像修饰与影像篡改如何定分界?
4.3.1 改变影像原意就是篡改
4.3.2 关键在于意图,而非方法
4.4 新闻媒体内部的监察是否形同虚设?
4.4.1 道德规范要追上时代
4.4.2 新闻机构的盲目信任造成漏洞
4.4.3 编辑对篡改影像视而不见助长歪风
4.4.4 新闻媒体没有做好把关责任需承担后果
4.5 法律规管篡改照片研究

第五章:科技错或是人错?篡改影像的“黑手”在幕后
5.1 操控者的个人意愿及欲望
5.1.1 篡改新闻照片若无其事
5.1.2 原始图片永远无法提供
5.2 篡改影像的幕后黑手
5.2.1 篡改多少只是程度及能力的问题
5.2.2 消失了的栏杆无人发现
5.3 传统黑房技术也可以构成篡改
5.3.1 传统黑房加工也可以构成篡改照片
5.3.2 数码篡改更天衣无缝
5.4 真照片,假事实:部是摄影记者惹的祸
5.4.1 罗贝尔·杜瓦诺巴黎一吻的代价
5.4.2 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耐人寻味之吻
5.4.3 乔·罗森塔尔琉璜岛摆拍升旗证据确凿
5.4.4 罗伯特·卡帕谜一样的第二个中枪战士
5.4.5 记者摆拍在过去并非未受太大质疑
5.5 业界对操控影像提高警觉性
5.5.1 摄影记者涉嫌摆拍插图被过度关注
5.5.2 新闻机构受道德压力

第六章:面对数码影像时代的挑战
6.1 明确制定数码摄影实务指引及道德规范
6.1.1 数码新闻摄影的观念争议
6.1.2 道德规范条款要因应时代作修订
6.1.3 记者应保留“电子底片”:Raw原始档
6.1.4 数码摄影道德规范的具体原则
6.2 强化内部监察新闻照片的制度
6.2.1 编辑要对滥用数码技术提高警觉
6.2 2摄影记者为个人理由篡改新闻影像
6.2 3新闻机构普遍对摄影记者相当信任
6.2.4 建议新闻机构应该考虑的措施
6.2.5 防止篡改新闻影像措施可行性的讨论
6.3 全民影像教育提高真实影像意识
6.3.1 篡改影像文化充斥
6.3.2 教育界抗衡篡改照片的文化
结束语:篡改新闻影像就是篡改历史
后记:我的摄影心路历程及鸣谢
后记再后记:最后,还是要说感谢的话!!
附录:真实影像没有绿洲7摄影记者难免被Photoshop引诱?
注释
引用文献
关于作者
……
序言 数码摄影是摄影术自1 839年面世以来,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影像科技革命。它利用相机内的感光组件,把影像的光束纪录为电荷并贮存在电脑硬盘或记忆体中,代替了以菲林记录影像的模拟式传统摄影。由于数码影像由大量独立的像素所组成,可以随意在电脑中利用影像软件编修,为照片的后期制作带来了无比的方便,但其代价却是把摄影影像一直拥有的特质——文字和图画均无可比拟的可信性彻底破坏了。当代新闻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认为摄影是唯一能够把精确的、稍纵即逝的瞬间凝固下来的媒介,但现代数码影像科技强大的影像编修能力,却让电脑操作员在电脑屏幕上,把本来已经凝固了的影像,逐点逐点地进行精密的编修,篡改成无论在外观上或品质上,都与传统照片无异的影像,印刷在刊物之上令人难以判断影像的真伪。
文摘 插图:


虽然摄影的可信性存在如此多的漏洞,但照片始终拥有绘画及文字从来没有过的可信性,令照片在某程度上仍然能够充当真实写照的角色。特别是摄影术自1839年面世到1990年中期的大约150年间,摄影影像主要都是要靠胶片及相纸等感光物质显像,过程需要繁复的暗房技术,篡改照片绝不容易。特别是要把照片篡改得天衣无缝.往往需要极长的时间和极专门的技术,绝非分秒必争、每天要赶出版截稿“死线”时间的报纸所能轻易应付的事。就算报纸要操控影像,也多是在拍摄时的摆拍,拍摄后的篡改行为在新闻照片中并不普遍,致使公众一直没有对新闻摄影的篡改作较大的关注。
到了1980年代,由于发生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利用Scjtex系统天衣无缝地篡改封面照片的事件,遂引起业界开始对数码篡改影像的注意。但毕竟1980年代的Scitex技术十分昂贵,而且数码相机仍未出现,不单一般读者仍然没有想到数码篡改影像的问题,就算是美国的全国摄影记者协会(NPPA)在1987年的年报内发表一篇关于新闻摄影电子革命的文章,亦没有关注到利用电子技术篡改影像的问题。美国摄影记者协会当时对摄影电子化对新闻摄影造成的影响所关注的,仅是拍摄时间多了、记者与编辑有更多接触、拍摄工作更容易、延长截稿时间、摄影记者可能失去选择影像的控制权及被排斥。
后记 我记得第一次拿起相机拍照片的时候,大概是我小学六年级的那一年。那个时候,我喜欢拿我妈妈的Kodak127胶片玩具相机拍摄校园生活的点滴。几年之后,大约是高中的时候,有一天我被一位上摄影学会的同学所放晒的一幅大照片所吸引,首次体会到真实影像的魔力,于是我开始认真地学习摄影,我当时确信影像能反映真实。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亲身试用了全世界第一台Kodak数码单镜头反光相机,然后又看到Photoshop的面世,但我当时没想到这两项产品日后对新闻摄影的影响是如此大的。我在1990年代中期迷上了数码影像,于是在1997年创办了另一份摄影刊物,相信是全世界第一份中文数码摄影刊物——《DPI数码影像》。翌年,我又出版了自己的摄影文集一一《摄影多面睇》,内里刊载了一篇我写于1982年有关图像传播的文字,记述了我当时对摄影的观点:“……由于照片在理论上能把真实的画面记录下来,把时空的一刻截取,这已使人迷恋上它,……照片的时代,每一个人均有一双千里眼,足不出户也能见天下事……看了照片等同看见事实……传统的照片来自感光的化学过程,把实际存在事物所反射的光线记录下来,没有这真实的存在,也就没有照片上的影像……由于人类对它的信任,使它成为一种具体而可靠的媒介……可靠性更凌驾于文字及语言上,成为极易使人相信的媒介……”。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