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企管 >

蒙牛十年不完美的奇迹

2011-05-10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蒙牛十年不完美的奇迹 去商家看看
蒙牛十年不完美的奇迹 去商家看看

 蒙牛十年不完美的奇迹


基本信息·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页码:219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802553385
·条形码:978780255338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蒙牛十年不完美的奇迹》内容简介:2009年,国企中粮集团入主蒙牛乳业。这是一个如此有况味的收购案,当三鹿公司的田文华被处重刑,深陷牢狱之灾的时候,同样在这场灾难和混乱中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牛根生,却有了如此不同,并且是一个看似并不悲情的结局——渡了自己一手创建的企业控制权,借资本的推手去营造一个新的资本故事。中国的民营企业再次以依附于庞大的国有力量来保存自己的生存空间。
作者简介 刘冬,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资深媒体人士,前《财经时报》副总编辑。长期从事宏观经济。金融,产业报道及公司研究。
编辑推荐 《蒙牛十年不完美的奇迹》:李嘉诚说:“在中国做企业成功以后应该怎么办?这是一个价值观问题。怎样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任何一个组织都应该提高效率,但当效率提高之后,社会发展之后,基本的价值观问题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脑海中。
个体企业和整个中国经济在经过高速发展后,又回到了对最基本的价值观和终极问题的追问:究竟有没有一种普世的企业价值观——是股东价值?是资产增长?是现代企业治理制度?是满足客户需求?是品牌与产品的创新?是,又都不全是。
以追求效率为终极目标的路径是否可以持续?在经历了全球化的挫折后,以牺牲环境、劳动者社会福利、价值链关系以及其他企业伦理关系,来为社会提高效率的人,到最后却成为大众的敌人——所有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也会被身边的人埋葬掉。这成为现实的悖论。
“商业在一头,社会在另一头。”商业跟社会发生冲突,最后一定是社会颠覆商业,就如同历史上发生过的一样。
希望是个好东西,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电影《肖申史的救赎》
目录
一.新国企运动
十年轮回
牛根生的眼泪
最大收购案的框架与细节
宁高宁为什么?
中国式摩根之路的现实试验
3P游戏的另一个主角

二.历史的线头
身份之谜
创业与梦想
大鳄登场
国际买家和本土白武士
离岸的天堂
资本迷宫
牛尾上的鞭炮
神秘富豪谢秋旭
设计机巧
资本市场上的《星战》奇迹

三.大鳄的觊觎
蒙牛、光明与达能的三角恋
军火商利乐
一个男人和女人的战争

四.乳业营销一场行业迷醉的狂欢
营销的力量
行业不能承受之轻
被误读的麦肯锡
告别穷人经济

五.三聚氰胺下的沉沦
牛奶为什么变成了蓝色
脆弱的蒙牛帝国
中国制造危情——假如没有恒天然
当特仑苏遭遇堂吉诃德
牛奶的谎言——一种非主流的声音

六.偶像回到人间
学习牛根生好榜样
共产试验的真相

七.200亿战团的新生
站在牛根生背后的那个人
潘刚上位
好赌学者郭本恒

八.刚刚开始没有尾声
蒙牛大事记
……
序言 题记:“希望是个好东西,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2008年的9月18日下午。我坐在电脑前,编辑一篇题为《雷曼不死,华尔街之难不消》的文章。三天前,这家有着158年历史,诞生于电气和机车时代的公司终于在金融海啸中倒掉了。更早前几天,我还在跟这家投资银行的一位朋友聊天,她说,大家都在水中,水现在还在我们这里。她指了指自己的下巴。但雷曼大船在瞬间沉没了。
当我在为这家隔山跨海,千里万里之外的投资银行写挽词的时候,其实我所在的媒体也正面临没顶之灾。当晚,雷曼兄弟的文章没有最后签发,报纸被宣布停刊。
这次猝死与雷曼一样,发生在一周之内。这张中国最早的财经媒体在沉默中销声匿迹了。
这张市场化媒体的消亡,并不像外界所想象的简单的因言获罪,真正令这张报纸戛然而止的,亦是来自华尔街的金融风暴。投资人的再融资受阻和国内广告市场的严峻形势,令到它的运营捉襟见肘。早在2008年初,当人们对这场“次贷危机”还茫然不知其厉害的时候,我们的投资人已经预言,“全球经济要进入严冬了。”虽然这个组织体是如此的纤细,但亚马逊蝴蝶的翅膀,还是煽动了中国的一张小众报纸。
一年的时间,白驹过隙。到了2009年的9月18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翻出了一个老故事:因为伟大的,无所不能的巴菲特不会使用手机的某项功能,从而错过了拯救雷曼兄弟的最佳时机。
故事说,一年之前的那个周末,金融世界陷入崩溃,巴菲特接到大量求助电话。周六傍晚6点左右,巴菲特准备出门参加加拿大埃德蒙顿的一个社交活动时,接到了巴克莱资本公司主管鲍勃·戴蒙德的电话。巴克莱银行正打算收购雷曼兄弟,但他们在英国政府那里遇到了困难,戴蒙德希望巴菲特能提供担保,以便推动交易顺利进行。巴菲特认为,这个交易计划听起来过于复杂,他很难通过一个简短电话搞清楚,于是让戴蒙德把具体交易计划通过传真发给他。但当巴菲特午夜时分回到酒店房间的时候,他惊讶地发现什么也没收到。接下来,全世界都知道雷曼兄弟崩溃了,全球金融体系数天之内也陷入了一场全面的危机。
时间过去了10个月。有一天,巴菲特问女儿苏珊,自己手机屏幕上的一个小图标代表了什么?结果,可想而知,那正是巴菲特一直等待的来自戴蒙德的语音邮件。
《华尔街日报》评论说,你永远不想发现自己身处这样的境地——一项事关存亡的交易完全取决于一位老人会不会使用手机。另一方面,抛开所有技术问题,你可能也会说,巴菲特在金融危机期间这么使用手机真是“绝顶高明”。
每次读到这样的故事,都会陡增人们对于世界不确定性的感慨和唏嘘。我们试图判定历史的规律或者逻辑时,却发现,历史往往就是偶然的事件所演化而来的。但是关于企业命运,真的是不确定因素造成的,还是冥冥之中注定要发生的?一个企业的组织机构何以在灾难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庞然大物如雷曼兄弟,小到我就职的那个媒体?
职业习惯让我在不断追问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企业发生了如此众多的标志性的事件。汶川大地震后,企业界成为惟一遭到轰击的群体,尽管他们的捐赠额占到了全部捐赠的一半以上。企业家在占有最多的社会资源,在社会中越来越多地拥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时候,这个群体本身在受到社会的艳羡的同时,却没有受到社会的尊重。
文摘 一 新国企运动
十年轮回
北京东二环,新耸立的高楼鳞次栉比。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中石油就在这里,与它为邻的都是声名显赫的超大型国有企业:中石化、中海油、保利集团、中粮集团……这个方阵仍在不断扩大,与北京西二环的金融街遥相呼应。这是中国经济至关重要的两个群体。
牛根生迅速钻进了早已等候在福临门大厦楼下的奥迪车中。临上车前,他撂下一句话:“这几天实在有点累了。”说完,他的座驾绝尘而去,从公众眼中消失。
牛根生仍然扎着那条价值18块钱,带有蒙牛LOG0的领带。在公共场合,特别是重要的场合,牛根生喜欢系这种领带。那张被形容为“大气磅礴”、“突破边界”的“扩张型脸”清瘦了许多。一个小时前,他还谈笑风生地和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在向上百家媒体介绍中粮集团和厚朴基金人股蒙牛乳业的细节。
还在2004年三月的一天,北京春天的沙尘肆虐。这天,牛根生也在北京,他站在一座立交桥下,满身尘土,已经被风擎得站立不稳。那时候,蒙牛正遭遇一场始料不及的“投毒门”事件,有敲诈者扬言要对蒙牛在超市中的产品投下剧毒。每天都是坏消息,每天都有产品下架,每天要面对不可知恐吓和威胁。但那时候的牛根生,内心充满了愤懑与绝不妥协的豪情。
而今,刚刚完成了中国食品行业最大的收购案的牛根生,却有种怅然若失的感慨。
刚刚启用就经历的中国食品行业最大并购案的中粮福临门大厦,楼顶的“福”字在北京夏日刺眼的光照下熠熠闪光。掌管这个大楼里庞大机构的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和走出大楼的牛根生,用奇特的方式走过一个轮回。
1999年,从美国匹兹堡大学MBA毕业的宁高宁已经在华润工作了12个年头,这年宁高宁出任华润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
同一年,牛根生从一问租来的不到53平方米的小屋子起步,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
1999年,两个人都是41岁。
宁高宁上任伊始,华润集团的一位名叫郑文斌的员工给宁高宁写了一封信,题为“'新国企'改造能获成功”。这位对宁高宁怀有崇敬之心的员工称,对宁高宁的欣赏来源于“真正是企业管理的负责任的深刻的举措”,“你的一系列举措正在力图把我华润公司引向一个真正的适应现代化要求动作的可以持续有所作为的公司。”
这位进入华润六年,却对公司战略目标茫然无知,深感困惑的员工建议,应将公司的战略市场转移到广袤的内地,他急切地说,“这趟东方高速火车将会使我们获益良多,目前的情况是我们搭在它上面的货物还不够。”
在信中,这位员工还提了一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