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六祖坛经名句品读101 |
 |
|
 |
六祖坛经名句品读101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页码:22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204098544/9787204098545
·条形码:978720409854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悦读经典:品读古典名句
内容简介 《六祖坛经名句品读101》内容为:记述慧能的生平事迹和语录的《六祖坛经》,是中国人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奉为“经”的文献,是禅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而且被国学大师钱穆推为研究中华文化的必读之书。慧能(638~713),唐代僧。又作惠能。我国禅宗第六祖。号六祖大师。家贫,常采薪汲水以奉寡母。一日负薪至市,闻客读诵金刚经,心即开悟,乃前往拜谒五祖弘忍。五祖惊异其禀性非凡,遂使入碓房舂米,历八月。一日,五祖令众人各述一偈以传衣授法,上座神秀遂于壁廊书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师闻之,谓此偈未见本性,遂请一童子代于壁间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闻之,识其为真能传大法者,乃夜召师入室,潜授衣法,并遣其连夜南归。
仪风元年(676年)至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遂依之出家,受具足戒。翌年,移住于韶阳曹溪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其弟子法海将其教说汇编成书,盛行于世,为后来禅宗之宗经。
《六祖坛经》全文皆以禅学为主。正如星云大师所讲,禅的思想,为东西方文化共同接受,因为禅不是什么神奇玄妙之理,禅只是一种生活,是大、是尊、是真善美的境界,是常乐我净的领域。禅主张人人生来具有与佛一样的本性,只要能够自我体认自性就能达到解脱,所谓“识心见性,自成佛道”。
编辑推荐 《六祖坛经名句品读10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的思想,为东西方文化共同接受,因为禅不是什么神奇玄妙之理禅只是一种生活,是大、是尊、是真善美的境界,是常乐我净的领域。
目录 1.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佛性无南北
3.如如之心
4.下下人有上上智
5.本来无一物
6.人生的筛子
7.无所住
8.万法不离自性
9.无性亦无生
10.以心传心
11.师度与自度
12.不思善不思恶
13.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14.但吃肉边菜
15.仁者心动
16.不二法门
17.佛性无差,迷悟不同
18.口念心行
19.妙性本空
20.自性能含万法
21.般若的自由
22.烦恼即菩提
23.五蕴皆空
24.小根与大智
25.众生是佛
26.无念而念
27.法缚与边见
28.真功德
29.福德与功德
30.莫向身外求
31.迷与觉
32.禅行与生活
33.定慧一体
34.一行三昧
35.禅非坐卧,佛无定相
36.随所住处恒安乐
37.迷人渐修悟人顿契
38.三无法门
39.无念
40.念与真如
41.坐禅
42.动中取静
43.行亦禅,坐亦禅
44.禅定的境界
45.求人不如求己
46.自净其心
47.戒、定、慧
48.四解脱香
49.无相忏悔
50.忏其前愆,悔其后罪
51.四弘誓愿
52.普度众生
53.自性自度
54.自性三宝
55.自皈依佛
56.内调心性外敬他人
57.清净法身佛
58.自皈依
59.圆满报身佛
60.千百亿化身佛
61.修福与修道
62.“听”与“闻”
63.即心即佛
64.恭敬的心
65.佛无言
66.开佛知见
67.莫向外求与佛无二
68.众生知见与佛之知见
69.心悟转法华
70.去假归实
71.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72.自性具三身
73.转识成智
74.自己灵光常显现
75.法无四乘
76.涅檗真乐
77.通达无取舍
78.凡圣一如
79.一尘不染
80.无生
81.心如虚空,不著空见
82.如如不动
83.方辩塑像
84.惠能没伎俩
85.顿与渐
86.住心观静,是病非禅
87.真戒定慧法
88.无一法方能立万法
89.常与无常
90.亦见亦不见
91.无名可名
92.道由心悟
93.烦恼即菩提
94.一切法莫离自性
95.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
96.哀乐不生
97.真假动静偈
98.二三昧
99.自佛是真佛
100.自性真佛偈
101.最后的叮咛
……
序言 熊十力先生有句座右铭:“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寻玩义理,须向多方考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
“大著”者,我理解就是像《四书》、《老子》、《庄子》、《史记》那样经过岁月的淘洗留存下来的文化经典。树有根,水有源,知识的长进必须经过这样一个寻根究源的过程。否则,乱读一通,我们就容易把枝节当根本,我们的思想就会像一团乱麻纠缠不清,我们的头脑就很容易成为别人的跑马场。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个世界看上去纷繁复杂,茫无头绪,但最根本的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就蕴涵在先哲的“大著”之中。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气,读什么样的书,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精神气质。潜心读“大著”,思接千里,气贯长虹,自然有益于养我浩然正气。
“大著”之所以博大精深,乃是来自著者的人生彻悟。厚积薄发,悟是不容易的,只有在痛苦的殚精竭虑之后,才能享受到茅塞顿开的“悟”之乐。所以,熊先生才说:“寻玩义理,须向多方考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
我们今天的读书常常是浅尝辄止,缺乏那种“寻玩”的从容和耐心。读书只有上升到“寻玩”的境界,才算是最高的境界。“寻”,享受的是探险的惊奇,“玩”,享受的是对知识的审美。寻而玩之,其乐无穷。
进入经典古籍的世界也是提升中文语文能力必经的下一步。在浩瀚如烟的古籍宝藏中,如何敲开大门,撷取必备知识,转换为现代生活实用数据库,是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
经典当然是文化的精华,从经典中把其中的名句提炼出来,细细玩味,不是既节约时间,又便于记忆吗?再加上用现代的眼光品味经典的轻松活泼的赏析短文,难道不是“不亦乐乎”的美妙的享受?
于是我萌生了编辑《悦读经典》书系的想法。
本书系的读者对象是所有想用较少时间补上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课的朋友。
书系的宗旨是:在经典古籍的内容介绍上,藉由形式上的突破,唤醒读者接近经典的兴趣,轻松阅读,有效学习,达到自我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中文能力、语文涵养以及灵活“再创造”的可能性。
每本书精选101个名句,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意思。同时也比较适合书的篇幅。
文摘 8.万法不离自性
【经典名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名句由来】出自《行由品》。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读懂名句】六祖大师此时豁然大悟,故知心生万法,万法唯心,一切万法原是自性所现。于是惠能就禀告五祖说:“我真没想到,自性本是不垢不净,本来就是清净。我真想不到,自己的本性原是不生不灭的。我真想不到,自性原是无欠无余的,也不多一点,也不少一点。一切的众生颠颠倒倒,没有定力,可是所有众生自性,都是不动不摇,平等无分。我真想不到,万法原是从自性生出来的。以前我都想不到,可是现在竟然证得这种妙理,这真妙不可言!”
【闲坐说名句】
“我真没想到,自性本是不垢不净,本来就是清净。”这“清净”是对“不清净”而言的。此清净是本体的样子,因它没有其他名称可代表,故用“清净”来代表。这个“清净”和先从染污而后清净不同;这个清净是本来就清净。惠能又说:“我真想不到,自己的本性原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众生有所执著才有生有灭,若无所执著,生灭就没有了。惠能又说:“我真想不到,自性原是无欠无余的,也不多一点,也不少一点。”在佛的份儿上没有添多一点点,在众生份儿上也没有减少一点点,但因众生自己不认识,背觉合尘,所以本有的家珍不认识,乃舍本逐末,追求一切物质的享受,追求一切虚妄的快乐,追求一切假名假利。真是太笨太愚痴了,我现在才知道本性具足一切。
【故事链接】
释尊在舍卫国弘法时,有一天,四位修行者坐在一棵树下,讨论世上什么事最苦恼?
一位修行者说:“天下的苦恼,莫过于于淫欲。”另一位说:“世间哪有像愤怒那样苦恼得事呢?”又有一位说:“我以为饥渴才是苦不堪言。”最后一位说:“不论如何,世上以恐怖最苦恼。”四个人各有主张,莫衷一是。
释尊知悉他们的争论,就静静地来到他们身边:“诸位,你们到底在讨论什么呀?”
他们觉得应该请佛陀来裁决,所以各人纷纷表示自己的意见。佛听完他们争论的焦点,就开口说话:
“诸位,你们所说的,其实都没有弄清楚苦恼的真正意义。你们所说的,全都不是世上最大的苦恼。世间最大的苦恼,就是我们自身。因为有了身体,才会发生饥渴、寒热、愤怒、淫欲和怨恨等苦恼。由此看来。此身岂不是许多苦痛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