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的结构:形成机理和演变逻辑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资产证券化的结构:形成机理和演变逻辑 |
 |
|
 |
资产证券化的结构:形成机理和演变逻辑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25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50178759X/9787501787593
·条形码:978750178759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金融实践前沿问题系列
内容简介 《资产证券化的结构:形成机理和演变逻辑》从资产证券化的结构切题,从1970年以来行行色色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中梳理出绝大多数资产证券化产品均具有的一般性要素,进而从这些要素中再提取出区别于传统债权或股权融资的要素,由此形成关于资产证券化的五大结构要素即真实出售、SPY、风险隔离、信用增级和偿付安排。接下来,运用结构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方法对上述五大要素的形成机理和演变逻辑逐一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在结构设计上的利弊得失做了诊断,并就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改进建议。
很遗憾,《资产证券化的结构:形成机理和演变逻辑》尚未付梓出版,与证券化瓜葛颇深的美国次贷危机给了尚在步履蹒跚中的中国资产证券化当头一棒,有中国金融业高层官员甚至放言,中国不会把一个贷款细分再包装,搞成债券卖出去。事实似乎正应验着前述那位经济学家的预言。
《资产证券化的结构:形成机理和演变逻辑》不打算针对次贷危机再添新的内容,一是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已经太多;二是本人相信,次贷危机不会对已经成型的资产证券化的结构形成冲击,形成冲击的是对资产证券化结构技术的滥用,而不是资产证券化结构技术本身。本人确信,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欧洲大陆诸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已经走上证券化之途的国家和地区会继续将贷款细分再包装,搞成债券卖出去。
作者简介 高广春,经济学博士,现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兼任((银行家》杂志社副社长,城市商业银行独立董事。
在《银行家》、 《经济学家茶座》、《东岳论丛》、《学术界》及《山东社会科学》等学术杂志及报刊发表论文40余篇;合作译著2部,合作著述4部,参与省部级课题、政府委托课题、金融机构委托课题14项。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理论和现实背景
第二节 思路和结构
第三节 本书的主要创新之点
第二章 资产证券化概述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之内涵和特征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及其演变概述
第三章 真实出售的形成机理和演变逻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真实出售的形成机理
第三节 真实出售的认定标准及其演变
第四节 真实出售资产的形成机理和演变逻辑
第四章 SPV的形成机理和演变逻辑
第一节 SPV之风险隔离的形成机理
第二节 SPV的免税机理
第三节 SPV的演变逻辑:以美国为例
第五章 信用增级结构的形成机理及其演变逻辑
第一节 信用增级的机理和方法
第二节 信用增级结构的逻辑演变
第六章 偿付结构的设计机理和演变逻辑
第一节 固定分期偿讨结构
第二节 从固定分期偿付到分期但不固定偿讨结构
第三节 基础资产池的戏剧性演变和循环偿付
第四节 顺序偿付结构
第七章 中国大祟银行业资产证券化的结构分析
第一节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动力因素分析
第二节 中国银行业资产证券化结构问题分析
第三节 完善中国银行业资产证券化结构设计的对策性建议
参考文献
附1 金融机构信货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
附2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关于资产证券化风险防控框架
……
序言 在20世纪的100年时间里,人类社会财富的迅猛增加总是同自然科学家对技术进步的贡献相联系的,在自然科学家的努力下形成的各类技术革命已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命运产生了难以想象的影响,今后这种影响还会更大,这是毫无疑义的。自然科学家的贡献不仅巨大而且也容易测度,例如,人们发明了“技术进步对经挤增长的贡献率”这一统计分析指标,就可以对各个国家或经济体中与自然科学家贡献度有关的问题说得明明白白。但谁能说出经济学家的贡献率在一国的GDP增长率中到底占多少百分点呢?恐怕没有一个人说得清楚!
2001年10月,我到长沙参加一个理论讨论会,开会期间与湖南的朋友打交道时,我发现湖南人对当代湖南出了个大科学家袁隆平特别自豪。据说,袁隆平花费几十年心血研究杂交水稻,他的新产品“杂交二号”如果在可种植面积上推广率为100%,其增产的粮食产量就足以养活6000万人。这的确是个惊人的贡献。在湖南开会的现场,由于6000万人口这个数字的刺激,我突然想到了经济学家的贡献能否度量这个冥思苦想而不得其解的问题。我想起了马寅初先生。亦据测算,如果在马寅初1957年提出“新人口论”之始我们就采取像今天推行的计划生育措施,中国目前的人口总量就不是13亿,而只能是八九亿之间。
文摘 第三章 真实出售的形成机理和演变逻辑
第四节 真实出售资产的形成机理和演变逻辑
关于资产证券化结构中真实出售的对象,虽然今天我们可以套用华尔街的一句名言:只要是能产生现金流的资产,就可以将其资产证券化。但资产证券化在面世后的l0多年的时间里,真实出售资产却只有一种即住房抵押贷款。第一单资产证券化对真实出售资产的要求尤其严格,只有经政府机构担保的住房抵押贷款才可成为真实出售资产。第二单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虽未经政府机构保证或保险,但其发起人却是政府机构,作为政府叽构的发起人不但通过严格的贷款承做协议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基础资产的违约风险,而且直接自我担保基础资产池之现金流的及时偿付风险。此种由住房抵押贷款作为真实出售对象的状况一直延续了近20年,直到l980年代中后期,真实出售资产的类型才有所变化,特别是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成功使得第一单资产证券化即住房抵押贷款转付证券的技术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诸种不同形式的资产被陆续纳入资产证券化的架构和真实出售的况野中。资产证券化之真实出售资产的范围之所以经历了如此戏剧性的变化,其中的奥妙可以依据两个线索去挖掘,其一是首单资产证券化对真实出售资产的要求何以是经政府机构担保的住房抵押贷款?其二是,资产证券化之真实出售资产的类型何以在信用卡资产证券化后迅速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