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祈望和谐:周秦两汉王朝祭礼的演进及其规律

2011-04-28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祈望和谐:周秦两汉王朝祭礼的演进及其规律 去商家看看
祈望和谐:周秦两汉王朝祭礼的演进及其规律 去商家看看

 祈望和谐:周秦两汉王朝祭礼的演进及其规律


基本信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页码:70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100061008/9787100061001
·条形码:978710006100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祈望和谐:周秦两汉王朝祭礼的演进及其规律》内容简介:滥觞:周礼对中国古代王朝祭礼的定位及其深远影响、礼的渊源——从《易》的象数思维到“礼”的数度思想、“礼”义之源——《易》的象数思维和数度思想、数度思想下的礼“义”、“仪”、“容”及物化礼乐、“礼”对乡俗的改造简述、“礼”对中国古代早期宗教的改造考述、激变:战国、秦吏政时代的祭祀与礼仪、渐进和“复古”:西汉——从国家祭祀到系统化王朝祭礼的演变、定型:东汉“治出于二”的新格局下王朝祭礼的定型等。
编辑推荐 《祈望和谐:周秦两汉王朝祭礼的演进及其规律》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滥觞:周礼对中国古代王朝祭礼的定位及其深远影响
第一节 礼的渊源——从《易》的象数思维到“礼”的数度思想
一、“礼”义之源——《易》的象数思维和数度思想
二、数度思想下的礼“义”、“仪”、“容”及物化礼乐
三、“礼”对乡俗的改造简述
第二节 “礼”对中国古代早期宗教的改造考述
一、礼“义”对早期宗教观念的改造
二、礼“仪”对早期宗教行为的改造
三、礼“容”对早期宗教体验的改造
第三节 周代金石雅乐对上古乐舞的改造
一、周代雅乐以前的音乐情况
二、周代的乐律学成就——五音十二律、“三分损益法”及“和”的思想
三、周代金石雅乐的体系及其与礼典的配伍情况蠡测
四、从上古乐舞到庙堂之舞
第四节 周代郊天和祭祖礼考
一、郊天礼
二、祭祖礼
第五节 “神道设教”与“治出于一”——周代王朝祭礼的格局与性质
一、“神道设教”的渊源和真实含义
二、“神道设教”在王朝祭礼领域的体现——祈望和谐的礼仪
三、“神道设教”与“治出于一”——周代王朝祭礼的功能、性质

第二章 激变:战国、秦吏政时代的祭祀与礼仪
第一节 “治出于二”——吏政与礼仪分离的开始
一、法、律、令的出现与“治出于二”格局的形成
二、“明堂月令”的理想对“治出于二”模式的设计
第二节 战国数术的发展对神灵格局的影响
一、战国数术中的“象”、“数”发展对“神明”内涵的影响
二、战国数术影响下的神灵格局
第三节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祭祀
一、齐地“八神”
二、楚地诸神
三、秦国祀典中的诸神与当时的民间信仰
第四节 法家吏政影响下的秦朝国家祭祀
一、秦的“治出于二”对礼仪、祭祀事务的影响
二、秦朝的礼仪事务和国家祭祀
三、秦始皇的封禅和求仙
第五节 神仙家的产生
一、对万物构成的认识——“神明”和“精”、“气”
二、从“道”的概念到“真人”思想、最早的内丹术
三、宇宙地理、博物知识和“药”的构想
四、数术、方技知识
五、巫术和杂祀

第三章 渐进和“复古”:西汉——从国家祭祀到系统化王朝祭礼的演变
第一节 继承故秦——西汉初年的国家祭祀
一、汉初的雍五帝畴和陈宝祠
二、汉初长安祀官领有之祀
三、汉初的社祠
四、《汉书·地理志》所见汉初各地立祠
第二节 儒家对古典礼乐的传承、汉初律历、正朔的改作与汉文帝的郊祀
一、战国至汉初儒家对古典古典礼乐的传承
二、汉初的正朔说和汉文帝的效祀
第三节 武帝时的礼仪和国家祭祀
一、兴礼、改正朔
二、山川河海之祀及雍五畴的衰微
三、太一、后土之祠的建立
四、其他杂祀与国家祀典的扩大
五、封禅
六、明堂
第四节 汉代经学、纬书中的象数之学对礼仪、祭祀事务的影响
一、董仲舒《春秋》学中的礼仪和祭祀
二、五经、纬书中的象数之学
三、五经灾异说及纬书数术中的神灵和祭祀
第五节 元、成、哀、平之际祭祖礼的改革
一、汉初至元帝时祭祖礼简况
二、韦玄成等改革祭祖礼
三、成、哀、平之际庙、寝、园的罢复和诸家之争
第六节 改革天地之祀及王朝祭礼体系的出现
一、王朝祭礼体系的出现
二、宣、元时期的祥瑞、杂祀和神仙方术
第七节 西汉的“治出于二”与礼乐制作
一、西汉“治出于二”的变化
二、“治出于二”与西汉的礼典之兴
三、西汉“乐”的制作
第八节 元始、新莽时期的礼仪和郊祀
一、元始年间的礼仪和郊祀
二、新莽代汉后的礼仪
三、新莽年间的祷祠

第四章 定型:东汉“治出于二”的新格局下王朝祭礼的定型
第一节 东汉的礼乐制作与“治出于二”的关系
一、曹褒、张奋的制礼和失败——对“治出于二”原则的偏离
二、东汉物化礼乐制度的齐备
第二节 三雍的起建和《王制》中的礼仪人政
一、明堂及宗祀先帝之礼
二、辟雍及养老、大射之礼
三、灵台及观云物、候气之法
四、封禅和巡守
第三节 东汉《月令》礼典中的礼仪、乡俗和巫术
一、《月令》中跟岁“气”运行有关的礼仪
二、东汉《月令》中的生产礼仪
三、《月令》礼典中的乡俗
四、东汉《月令》施行中的巫术
第四节 东汉国家祀典及郊天、祭祖礼
一、东汉国家祀典和郊天礼
二、祭祖礼
第五节 东汉王朝祭礼与民阂宗教的正式分流
一、体系的分流——象数之学和“元气”思想的不同运用
二、理念的分流——立祀原则和神性的差异
三、实践的分流——礼典与方术之别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文摘 插图:


本书认为,考察中国古代的王朝祭礼首先要涉及“象数思维”。因为“礼”本身即是将象数思维应用在人伦领域而形成的——在古代,举凡观察宇宙、发明各种技艺的领域无不有着它广泛韵影响,“礼”作为上古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的集大成者,正是将“象数思维”应用于人伦领域而来(具体见本书第一章第一节)。王朝祭礼作为“礼”中的一部分,比起“礼”中的其他部分(大多纯粹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服丧守孝的凶礼,列阵观兵的军礼,更多地体现着天与人.的关系。可以说,王朝祭礼本身就是基于“象数思维”的宇宙观下古代中国人心目中天人关系的践履形式——这一宇宙观奠定了郊坛的格局和天地大神的方位、性质;而由象数思维衍生的“数度”思想和相关技术则决定了各种礼仪中牺牲玉帛、干戚乐舞的等级。因此,假如不去对古人的这一思维方式作些了解,一味地用近代流行的西方社会学、人类学术语来解读中国古代祭礼,恐怕貌似让古典祭礼得到了现代化诠释,实际上有可能遗漏了古代中国人思维中最本质的灵魂,这恰恰是笔者希望避免的。那么,首先让我们对孕育“礼”的父母——象数思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象数思维是古代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它和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先进科技席卷全球之势进入人们头脑的、并因教育的普及,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习惯的逻辑思维是根本不同的,它渊源古老,其代表为《易》。其基本内容是相信宇宙万物由精微之“气”构成,它们及包容它们的时间、空间等都可以被解析为“象”(形象、表象、物象等)和“数”(数是宇宙万物处于平衡时所具有的一定数量和轨迹,是一种特殊的象)两种要素,通过推测这两种要素在某一精致的时空体系中的位置,就可以推知未来,甚至使物体发生变化等等。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从选题写作修改至今,转眼已过去十年还多。跟当初答辩时的博士论文比,它增加了将近一倍的篇幅,跟原来面貌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当时未及深入思考或尚未找到答案的问题在这数年的修改中得以深入,周秦两汉王朝祭礼发展的基本来龙去脉也总算有了交代,但它离我心目中最终廓清的境界仍然是有相当差距的,我知道这种差距将永远存在于自己落于文字的作品中,也是推进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
当初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直至目前,研究“礼”者虽然日渐增多,但王朝祭礼者却一直少有人问津。当初导师祝总斌先生听到我想选这个题目时,曾拿着《通志》问我想选择五礼中哪一部分,这暗示了这一领域的复杂繁难。我当然知道自己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年龄、学养、心境离古“礼”都很遥远,但这并不影响我的兴趣,而且,这种既有形而上内涵,又有具体细节的典制的研究对象恰合我之所好,于是便没有多虑地投入了对它的研究。
当我深入之后,才切实地感觉到了它的难度之大,我原先知识储备的欠缺、学养的匮乏在这过程中一次次暴露无遗。不过,本着“求知就是不断填补未知的那些漏洞”的认识,我开始了涉猎经学、哲学、社会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乃至天文学和自然科学的过程,这一跋涉对个人而言无疑不可能是轻松的,但凭着还算过得去的英语基础,凭着年少时期因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所打下的那么一点底子,我终于一点点地理清西方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各种理论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礼”时所具有意义的程度,并尽量努力消弭自己在思维方式和知识水准方面跟古人的深刻隔膜(这是一个或许毕生难以穷尽的过程)。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