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无线通信技术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现代无线通信技术 |
 |
|
 |
现代无线通信技术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42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2月
·ISBN:7040199025
·条形码:978704019902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现代无线通信技术》是一部关于无线电通信的高校教材,它全面介绍了现代军事、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各个领域中的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全书内容涉及短波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数字移动通信、数字广播电视、无线局域网、Ad Hoc网和无线激光通信等,适合高校通信专业学生学习。
编辑推荐 《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目录 绪论
第1章 无线通信基础
1.1 无线电波
1.1.1 无线电波段的划分
1.1.2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1.2 调制与解调
1.2.1 幅度调制
1.2.2 角度调制
1.3 数字通信
1.3.1 基本概念
1.3.2 语音编码(信源编码)
1.3.3 数字调制技术
1.3.4 信道编码与差错控制技术
1.3.5 扩频通信技术
1.4 数据通信与网络
1.4.1 数据通信的特殊性
1.4.2 数据通信系统的组成
1.4.3 数据通信的信息交换方式
1.4.4 数据通信的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1.4.5 帧中继与ATM
习题与思考题
第2章 现代短波通信
2.1 概述
2.2 短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特性
2.2.1 短波的传播方式
2.2.2 最高可用频率(MUF)
2.2.3 多径传播问题
2.2.4 衰落
2.2.5 多普勒频移
2.3 单边带(SSB)短波通信
2.3.1 单边带通信原理
2.3.2 单边带调制的特点及其技术问题
2.3.3 短波单边带信号的产生
2.3.4 单边带发射机和接收机
2.4 短波数据通信技术
2.4.1 传输高速数据信号的调制技术
2.4.2 时频组合调制
2.4.3 分集接收技术
2.4.4 差错控制技术
2.5 短波自适应选频技术
2.5.1 自适应选频的基本原理
2.5.2 实时信道估值(RTCE)技术
2.5.3 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
2.5.4 自适应控制技术
2.6 短波扩频与跳频通信
2.6.1 短波直接扩频通信系统
2.6.2 短波跳频扩频通信技术
2.7 短波通信网
2.7.1 短波自适应通信网
2.7.2 短波跳频通信网
2.8 短波软件无线电技术
2.8.1 短波通信技术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8.2 软件无线电的基本概念
2.8.3 短波软件无线电原理与结构
2.8.4 短波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
习题与思考题
第3章 微波通信
3.1 概述
3.2 微波通信的特点
3.3 微波的视距传播特性
3.3.1 天线高度与传播距离
3.3.2 微波的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3.3.3 地面效应和大气效应
3.4 微波中继系统的组成和工作方式
3.4.1 系统组成
3.4.2 中继方式
3.5 PDH微波中继通信系统
3.5.1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PCM/TDM复用方式
3.5.2 PDH的复接原理
3.6 SDH微波中继通信系统
3.6.1 SDH的速率等级与帧结构
3.6.2 SDH的复用原理和映射方法
3.6.3 SDH微波通信的技术特点
3.6.4 SDH微波通信的关键技术
习题与思考题
第4章 数字移动通信
4.1 概述
4.1.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
4.1.2 移动通信的特点
4.1.3 移动通信系统的电波传播
4.2 蜂窝数字移动通信网
4.2.1 蜂窝形小区制区域覆盖原理
4.2.2 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组网技术
4.3 移动通信的主要关键技术
4.3.1 多址方式
4.3.2 系统容量
4.3.3 功率控制
4.3.4 切换技术
4.4 GSM系统
4.4.1 系统结构
4.4.2 网络结构
4.4.3 信号帧结构与信道分类
4.4.4 区域定义、用户编号与识别
4.4.5 GSM网的移动通信管理与控制
4.4.6 GSM的信号处理技术
4.5 通向3G的里程碑——GPRS
4.5.1 GPRS的主要特点和应用
4.5.2 GPRS网络的实现
4.5.3 GPRS的移动性管理和会话管理
4.6 CDMA系统
4.6.1 CDMA移动通信工作原理
4.6.2 CDMA蜂窝移动通信的优点
4.6.3 N-CDMA(Is一95)系统
4.6.4 N-CDMA系统的主要特色技术
4.7 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4.7.1 全球性的3G无线传输标准
4.7.2 三种代表性3G系统制式的主要特点
4.7.3 后3G和4G移动通信的展望
习题与思考题
第5章 卫星通信
5.1 概述
5.2 卫星通信系统
5.2.1 卫星与卫星轨道
5.2.2 卫星通信系统的分类
5.2.3 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工作方式
5.2.4 卫星通信的特点
5.3 卫星通信链路与设备
5.3.1 评价卫星通信质量的参数和基本技术指标
5.3.2 主要星载设备和地球站设备
5.4 卫星通信体制与多址技术
5.4.1 卫星通信体制
5.4.2 多址连接技术
5.4.3 多址分配技术
5.4.4 ALOHA方式
5.5 INTELSAT及其通信技术
5.5.1 国际通信卫星系统发展概况
5.5.2 中数据速率载波系统(IDR)
5.5.3 国际卫星通信组织的商用业务(IBS)
5.5.4 TDMA(时分多址)技术
5.5.5 VISTA技术
5.6 VSAT卫星网络系统与技术
5.6.1 VSAT系统概述
5.6.2 VSAT的网络结构与组网方式
5.6.3 VSAT网络的多址技术
5.6.4 VSAT网络协议
5.7 卫星移动通信技术
5.7.1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特点和主要技术
5.7.2 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5.7.3 中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习题与思考题
第6章 数字广播电视
6.1 数字音频广播
6.1.1 数字音频广播(DAB)系统
6.1.2 DAB的传输模式和工作频段
6.1.3 DAB的数据广播业务
6.1.4 DAB的主要关键技术
6.1.5 数字AM广播
6.2 数字电视
6.2.1 世界主要数字电视标准
6.2.2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复杂性
6.2.3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干扰和失真
6.2.4 DVB传输系统与关键技术
6.2.5 DVB-T地面广播电视传输系统
6.3 卫星数字广播
6.3.1 卫星广播的发展
6.3.2 卫星广播系统。。
6.3.3 卫星数字电视广播
6.3.4 卫星数据广播
6.3.5 卫星数字声音广播
习题与思考题
第7章 无线局域网
7.1 概述
7.1.1 无线局域网的发展历史
7.1.2 无线局域网的基本特点
7.1.3 无线局域网的组成
7.2 室内电波传播模型
7.3 IEEE802.1 l标准
7.3.1 IEEE802.1 l标准概述
7.3.2 IEEE802.1 1标准的拓扑结构
7.3.3 媒体访问控制层
7.3.4 物理层
7.4 IEEE802.1 lb标准
7.4.1 概况
7.4.2 多速率支持
7.5 IEEE802.lla标准
7.5.1 概况
7.5.2 IEEE802.lla标准的PLCP子层
7.6 IEEE802.1 lg标准
7.7 IEEE802.1 1系列标准比较
7.8 无线局域网与蜂窝移动通信网的互通
7.8.1 WLAN与GPRS互通方案
7.8.2 WLAN与WCDMA互通方案
7.9 无线宽带接入的IEEE802.1 6标准
7.9.1 IEEE802.1 6标准
7.9.2 与IEEE802.1 1标准的比较
7.9.3 IEEE802.1 6标准的技术展望
习题与思考题
第8章 AdHOC网络
8.1 基本概念
8.1.1 移动AdHoc网络的产生背景与历史
8.1.2 移动AdHoc网络的定义与基本概念
8.1.3 移动AdHoc网络的特点
8.2 链路自适应技术
8.2.1 自适应编码调制
8.2.2 功率控制
8.2.3 混合ARQ(HARQ)
8.2.4 自适应资源分配
8.3 AdHoc无线网络协议
8.3.1 MAC协议
8.3.2 单播路由协议
8.3.3 组播路由协议
8.3.4 传输层协议
8.4 AdHoc网络安全
8.4.1 安全威胁
8.4.2 入侵检测(IDS)
8.5 蓝牙AdHoc网络
8.5.1 蓝牙概述
8.5.2 蓝牙协议
8.5.3 蓝牙AdHoc网络
8.6 AdHoc:网络应用的发展前景
8.6.1 移动办公
8.6.2 家庭区域网络
8.6.3 无线传感器网络
8.6.4 紧急和灾难场合
8.6.5 无线个人网
8.6.6 军事应用
8.6.7 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第9章 无线激光通信
9.1 概述
9.1.1 光通信的历史
9.1.2 激光
9.1.3 激光通信
9.1.4 微波与无线激光通信的比较
9.1.5 无线激光通信的优势
9.1.6 无线激光通信的应用
9.1.7 无线激光通信进展
9.2 无线激光通信的基本原理
9.2.1 从贝尔的光电话看无线激光通信的基本构件
9.2.2 无线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的主要构件原理
9.2.3 无线空间激光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架
9.2.4 无线激光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9.3 无线大气激光通信光信道的损耗特性
9.3.1 无线大气激光通信信道的衰减
9.3.2 光发射、接收端机的效率
9.3.3 几何损耗
9.3.4 大气信道衰减
9.4 瞄准、捕获和跟踪(ATP)
9.4.1 ATP子系统结构组成
9.4.2 ATP子系统控制流程
9.4.3 ATP子系统相关技术
9.5 无线激光通信系统设计实例
9.5.1 总体功能和结构
9.5.2 参数确定
9.5.3 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考虑
9.6 室内无线激光通信
9.6.1 红外光的特点
9.6.2 红外链路的设计
9.6.3 影响红外无线通信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
9.6.4 红外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
9.6.5 红外线数据协会(IrDA)
习题与思考题
第10章 无线通信新技术
10.1 正交频分多路调制(OFDM)技术
10.1.1 简介
10.1.2 正交频分复用原理
10.1.3 OFDM的同步、调制与解调
10.2 多天线与空时处理技术
lO.2.1 简介
10.2.2 MIMO信道模型
lO.2.3 MIM0系统容量
lO.2.4 MIM0系统中的空时编码
10.3 超宽带(UWB)技术
10.3.1 简介
lO.3.2 UWB无线物理层协议
10.3.3 UWB应用前景
10.3.4 WLAN/WPAN标准
习题与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
序言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需要,满足我国高校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移阶段中社会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类要求,探索和建立我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教研中心”)在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全国100余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进行其子项目课题——“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的研究与探索,在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标志性成果,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和配合下,推出了一批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立体化教材,冠以“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2002年11月,教研中心在南京工程学院组织召开了“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立项研讨会。会议确定由教研中心组织国家级课题立项,为参加立项研究的高等院校搭建高起点的研究平台,整体设计立项研究计划,明确目标。课题立项采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立项的方式,分期分批启动立项研究计划。为了确保课题立项目标的实现,组建了“2l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课题领导小组(亦为高校应用型人才立体化教材建设领导小组)。会后,教研中心组织了首批课题立项申报,有63所高校申报了近450项课题。2003年1月,在黑龙江工程学院进行了项目评审,经过课题领导小组严格的把关,确定了首批9项子课题的牵头学校、主持学校和参加学校。2003年3月至4月,各子课题相继召开了工作会议,交流了各校教学改革的情况和面临的具体问题,确定了项目分工,并全面开始研究工作。计划先集中力量,用两年时间形成一批有关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理论研究成果报告和在研究报告基础上同步组织建设的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立体化系列教材。
与过去立项研究不同的是,“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研究在审视、选择、消化与吸收多年来已有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成果基础上,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时代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需要,努力实践,大胆创新,采取边研究、边探索、边实践的方式,推进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突出重点目标,并不断取得标志性的阶段成果。
文摘 插图:

第三代短波通信网络是一种全自动短波数据通信网,和第二代短波网络兼容,在调制解调技术、链路建立、网络管理和数据通过量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网络的核心设备是高频网络控制器(HFNC)。网内所有设备都接受网络管理设备(嵌入式计算机)的管理和控制,这些设备包括电台、ALE控制器与ALE调制解调器、数据控制器与数据Modcm、HFNC等。它可实现快速链路建立,能有效地支持上百个台站构成的对等式网络中的突发数据信息,支持IP及其应用等。
1.短波通信网的特点
在短波频段中,无线电波有不同的传播形式,有类似中长波的地波传播,也有靠电离层反射的天波传播等。对于地波传播,不可避免地会引入较大的地表衰减和较强的本地干扰,通常只能用于几十千米以内的通信。天波传播距离较远,但受电离层的影响较大,电离层的变化、多径、干扰、传播损失、噪声、频偏等许多因素都会引起短波信道的变化。因此,短波组网必须考虑短波信道的特点,不能简单地将其他频段上的网络结构及技术直接用于短波频段。
短波网络中有大量可移动站点,造成网络情况不停地变化。结点的移动甚至丢失再加上信道因素,使短波网络呈现出一些和其他网络不同的特点,比如:网络拓扑图样变化迅速;网络结点间链路有不确定性;与有线网络相比,短波网络的带宽较窄,可利用资源有限等。因此,在短波网络的组网设计中必须考虑这些特征。另外,由于短波网络的主要应用是应急,所以还必须注意网络的可靠性和抗毁性,在较强的干扰和攻击的条件下必须保证网络的可用性。
2.短波网络拓扑结构
短波网络的拓扑结构有五种形式,如图2-7-1所示,其中,图(a)为星形,图(b)为环形,图(c)为树形,图(d)为网形,图(e)为总线型。
星形结构平均传送延时小,结构简单,建网容易,但占用通信线较多,适用于需要集中控制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