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不动心 |
 |
|
 |
不动心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页码:301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08055350
·条形码:978750805535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不动心》作者试图从哲学、伦理学、宗教学、心理学等角度,深刻体会当代人的生存焦虑,洞察人性的困境,以贴近人心的倾诉,探索人生的方向,从而构建当代人坚韧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做到万物面前心定如磐石,“不动心”!
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人们的生活模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迅速而深刻的变化。万物在牵引我心,让我们应接不暇。物欲横流,灵魂无处安放,产生许许多多的心理问题,如何才能达到“肉体无痛苦,心灵无纷扰”的幸福境界呢?
作者简介 韩望喜,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候任外交官。1990年师从中国伦理学会会长罗国杰教授,主攻德性伦理学,长期致力于人性与人生问题的研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两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专著《善与美的人性》,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重印。中央电视台理论专题片《道德的力量》的主要撰稿人之一,《深圳市民行为道德规范》的主要执笔人之一,兼任深圳电台《理论与实践》栏目的嘉宾主持,讲述“社会和谐”主题超过120讲,获得广东省理论宣传电台节目一等奖。作为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节目的主讲嘉宾,于2007年讲授了“心灵的和谐”系列节目。2009年,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讲授“设计城市——深圳城市文化战略思考”。
编辑推荐 《不动心》:世界在动,我如何能不动。万物牵引找心,我如何能屹立?立在大道 之上,才有不动之心。
世界名著《薄伽梵歌》说,人心像风一样狂野。我们内心的变化,何止恒河沙数!
中国社会经历着激烈的变迁,我们的生活模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迅速而急剧的变化。万物在牵引我心,让我们应接不暇。人际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变得复杂,抑郁、恐慌、焦躁、妒忌、自私、退缩、悲观等,有如毒蛇纠缠我们的内心。那么面对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们的灵魂无处安放,产生许许多多的心理问题的困境,怎么才能做到“肉体无痛苦,心灵无纷扰”呢?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不动心
《薄伽梵歌》说,人的心像风一样的狂野。在滚滚红尘之中,面对生命的疑惑,人,真有可能不动心吗?万物面前,是何种定力在心中,使我不为所动呢?
第二章 心灵的倾听
我们的生命不是一直都在流逝吗?我们想抓住一些什么东西,祈求在一刹那抓住永恒。抓住什么,才能证明我曾经存在过?才能证明我的生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呢?
第三章 心灵的力量
人作为一个肉身,如何像庄子说的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我如何能够成为这样一个神人或者智人呢?
第四章 知我者谓我心忧
幸福的人是无忧的。保持一个平常心,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能够平静地面对事物,不忧、不惧。孔夫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第五章 谁安我心
流逝啊,流逝啊,世界万物都在生生灭灭,有枯有荣,成住坏空。人的生命也都有顺境有逆境,有坎坷有幸福,有富足也有贫困。我们的身体可以安顿,可是我们的灵魂,在什么地方安顿呢?
第六章 生命的喜悦
斯宾诺莎说过,“爱是一种喜悦。”因为心里有爱,所以你才能够喜悦。爱是在快乐之上的喜悦,是生命的光辉。喜悦是一无所求,是一种赞美,一种存在,一种收获,一种恩惠,一种生命的恩赐。
第七章 祈愿平安
陶瓷看起来很容易折断,但是在一个特定温度下,它可能变得比钢铁还要坚韧。人心也是如此。我们不仅有一颗很脆弱、很敏感的心,来感谢上苍赐予我们美好的生命,我们也有一颗自省的心,能够时时观照自己内敛的生命,能够修身,能够敬天畏命。
第八章 无忧的心
我念《论语》的三点感想:不怨天、不尤人、内省不疚。心无所累,安然行之,就不会有所忧,有所惧。
第九章 觉悟的心
有谁能告诉我们,怎么样数算自己的人生,得着些人生的智慧?人都愿自己的生命树上结满果实,谁愿像一朵没有雨滴的云彩,在天空中游荡?人生有那么多的疑惑,人生百态,五味杂陈,当我们的心灵与外物接触的时候,一时呈现多少现象!哪些是我们要把持的,哪些是要辨别的,哪些是要舍弃的呢?
第十章 智慧的心
佛教说,任何的事物都有一个因果在。在这有情世间,人和人之间慈悲的心,应该是一个最大的因。从物质欲望中超脱而达到一种高远的境界,正是人类的理性愿望。追寻至善、寻求智慧,是一条漫长的旅程。
第十一章 感恩的心
我们感谢在人生路上给自己奉献一箪食、一瓢饮的人,但常常忘记感谢给予我们生命的人。我们生下来三年,才离开父母的怀抱,我们对父母的爱又有几年呢?我们把父母的爱视之当然,不断索取,但心中却不思报恩。
第十二章 仁者之心
正因为有爱,我们才能够被人接纳;正因为有爱,我们才会接纳别人;正因为有爱,我们才不会感到孤独,不会感到飘零,不会感到没有依靠。家的感觉一定是依附在仁人、仁心上面的,依附在爱上面的。
第十三章 宽则得众
人的发展,是和我们的包容之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对待每个人的前途和未来,要像对待篮子里的鸡蛋一样,现在看来是一个小小的鸡蛋,实际上它是一个潜在的生命,它会孵化出无畏的生命来。
第十四章 无邪之思
爱就在含泪的眼里,在关切的手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个多么漫长的、纠结着痛与快乐的磨合啊!而人生是多么无常,谁能预测未来?正因为如此,婚姻需要真爱,找到真心所在,需要灵魂之爱,需要无畏的责任,需要爱人的扶持。
第十五章 四海皆兄弟
《诗经·小雅》说:“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子日:“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社会的交往,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和挚爱。
第十六章 立身之道
人要把心灵表达出来,这是人掌握世界的一个方式。从幼儿的摇篮到都市的大厦,无一不是在显示人的创造才能。人生活着,就在创造,就在设计,按着对未来的想象来生存,这是人的尊严和幸福之路。
第十七章 立己立人
仁是对他人的关切和责任。孟子曰:仁者无不爱也。人立于天地之间,一颗心如明月悬在天地之间,千江之水千江月,人心与宇宙相互映照,人心与万物相对共鸣。成己成物,有一份责任。立己立人,既爱惜自身,也关爱他人;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既拓展自身。也通达他人。
第十八章 心性无染
人真是苦啊!圣洁的莲花出于淤泥,这是生命给予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夹在身体和精神之间,夹在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压力之下。人真的是有很多的困惑。无论是谁,都被抛掷到无尽的烦恼之中。我们该怎么办?
第十九章 以心传心
生命所达到的境界,只有自己能够体会,难与人言。对于修炼心灵的人来说,克已,是莫大的幸福与满足。一个有修养的人,并不太在意世界的回应,而专注自己的内心,哪怕身体遭到一些羁绊,物质享受受到一些限制,但是心灵的那种平安,如饮甘醇。
后记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
序言 奥古斯丁曾经说过:“人生岂不是一个考验!”在灵魂与肉体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一时有多少挣扎!
什么是真正的生命?人的生命到底是以什么立其本位?是肉体的生命、物质的生命,还是精神的生命、心灵的生命?
古希腊的哲人赫拉克利特告诉我们,人不能两次踏人同一条河流,任何事物都是转瞬即逝的,这正是“万物皆流”的含义。东方的圣贤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火在燃烧,水在流逝,鸟在高飞。无物可以常驻,我的心将如何?在乱云飞渡之处,如何看待我的存在,静观世事的流变?
我何以做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我何以能够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在这世间从容淡定,唯一的依靠,是这颗无畏的心。
中外的哲学、宗教都在开示我们不动心,不知我们是否静心谛听?
古罗马的哲学家说:生活是意见,宇宙是流变。教人审察人生。
孟子说:吾四十而不动心。教人养浩然之气。
庄子说:圣人之心静乎!教人静观万物。
惠能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教人如如不动。
文摘 在经历了心灵的风雨之后,请让我为你讲“不动心”。
可能你会有些奇怪,《薄伽梵歌》说,人的心像风一样的狂野。在滚滚红尘之中,面对生命的疑惑,人,真有可能不动心吗?万物面前,是何种定力在心中,使我不为所动呢?
让我们寻求人生哲学上的意义吧。
西方人讲的不动心是怎样的呢?
斯多亚派的哲学家、古罗马的皇帝奥勒留向世人呼吁要“不动心”。他的名言是: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
他告诫我们要把他的话牢记在心,他在《沉思录》中说:“记住退入你自身的小小疆域,尤其不要使你分心或紧张,而是保持自由,像一个人,一个人的存在,一个公民,一个有死者一样地去看待事物。在你手边你容易碰到并注意的事物,让他们存在吧,那无非是这两种事物:一种是不接触心灵的事物,它们是外在的,不可改变的,但我们的烦恼仅来自内心的意见;另一种是所有这些事物,你看到它们是很快改变和消失的;始终牢记你已经目击过多少这样的变化。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
不动心说的是什么?它要你把眼光转回你的内心,而且只关注内心。一切都是意见,但是意见是在你的控制范围之内的。忘掉这些,驱除这些意见,知道世界是流变的,你的心就会发现一个平静、稳定、没有风浪的海湾。不管什么样的命运,不管外界发生了什么,有智慧的人都能以心灵的不变对待外界的万变,从而保持平稳柔和的心情。即使面对死亡,也要不动心。好像“峙立于不断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它巍然不动,驯服着它周围海浪的狂暴”。
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是因为理性要求我们学会自制,做一个正直、高尚、节制、明智的人,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在任何环境里欢愉如常。 东方人讲的不动心是怎样的呢? 中国文化中的佛道儒三家,都要我们不动心,以此为我们安身立命。佛家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要有如如不动之心。道家讲道法自然,要我们凡人有一颗天心。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任其自然。儒家试图以君子之不二之心、不动之心来构建人们坚韧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宇宙在流变,日月交替,红尘滚滚,人事纷纭,人要有怎样的智慧,才能开启心灵、寻求道路?人怎样才能有一颗不惑之心、不动之心?
庄子说:“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这就是不动心的一个表征。
人,怎么样才能成为像庄子所称颂的这种神人或者是至人呢?大火焚烧蔓延,我不惧怕它
……
后记 王阳明写过一首诗《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
完完全全不动心的境界。郭沫若先生称他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
不动心的境界,中西印哲学皆有论述,虽然归宿不同,但情怀相似。
让一个凡人有一颗天心,让速朽的身体向往不朽的生命,在滚滚红尘中面对万物牵引对自己的内心说不动如磐石,这原是一件痛彻肺腑的事啊。
但是,人若有不动之心,惯看春风秋月,于万物流转之中见到世界的本性,漂流之舟顿见平静境界,伤痛之心会得到安慰。
人活在这世间,人也活在精神里。精神的甘甜,大约只有亲历过的人才知道,愿你我共享这精神的空间。
感谢华夏出版社出版这本小书,使我在夜深时一遍遍对自己说的话变成了对读者的倾诉;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她为这本书倾注了无数心血;衷心感谢我的朋友侯军、刘丽萍、陈园园、潘常欢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对这本书的厚爱。他们真挚的友情让我备感温暖。这本是一个演讲集,若有个别引用资料未能注明出处和作者,在此致歉并表示深深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