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交通 >

清代漕运(修订版)

2011-04-15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清代漕运(修订版) 去商家看看
清代漕运(修订版) 去商家看看

 清代漕运(修订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40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802306973/9787802306974
·条形码:9787802306974
·版本:修订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
·外文书名:The Canalage of Qing Dynasty

内容简介 《清代漕运》共分十四章,主要内容有五方面:一、追述漕运制度发生和演变的历史沿革;二、探讨生产发展与漕运的关系,三,论述清代漕运制度架构和历史沿革,四、阐述清代漕运体制演变;五、研究漕运与商品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历四十余年而成书。《清代漕运》主要贡献在于:一、运用地主制经济来探讨清代漕运问题;二、本书是研究清代漕运的第一部专著;三、本书立论基础厚实,引证资料丰富。四、富有现实意义,其中包括对反腐倡廉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启示等。
作者简介 李文治,(1909.11—2000.11),河北容城县人。1932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新中国成立后至1987年,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成果丰硕。主要专著有:《晚明民变》,《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f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合著)、《明清时代封建土地关系的松解》、《清代漕运》(合著)。《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合著)。《中国地主制经济论—— 封建土地关系发展与变化》(合著)等。除《晚明民变》及《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两书外,其他著作有的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著作奖,有的获吴玉章奖金特等奖及(历史学)一等奖,有的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有的还获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二等奖。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李文治集》一部。
江太新,1940年生于福建永定县,196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同年8月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77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1年退休。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研究室主任。 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系主任。中国经济史学会秘书长。现担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清代灌运》C合著)。《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合著),《中国经济通史—— 清代经济卷》(合著)、《中国地主制经济论——封建土地关系发展与变化》(合着)。主编《中国企业史——近代卷》作者之一)。主编《李文治集》等。其中《清代漕运》一书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二等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吴玉章奖金(历史学)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著作追加奖,《中国经济通史— — 清代经济卷》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著作三等奖。郭沫若中国历史学二等奖。《中国地主制经济论—— 封建土地关系发展与变化》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郭沫若中国历史学三等奖。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有两篇获经济研究所优秀论文一等奖。一篇获第三次全国商业经济优秀论文二等奖。现承担国家《清史——漕运篇》项目主持人。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代漕运制度的发生和演变
 第一节 宋元以前漕运制度沿革
 第二节 明代漕运制度述略
第二章 清代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漕运的持续
 第一节 太湖流域的水利工程
 第二节 太湖流域农业及农副业生产的发展
 第三节 长江流域其他各省水利灌溉事业及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四节 清代漕运制度的重建
第三章 漕粮的财政及赈恤功能
 第一节 漕粮与国家财政
 第二节 漕粮的赈恤和平粜
 第三节 采办米石与京畿民食
第四章 漕粮赋税制度
 第一节 正米和耗米
 第二节 各种附加税
 第三节 漕粮的改征和改折
 第四节 漕粮的豁除蠲缓和新垦升科
 第五节 苏州府漕运税制事例
 第六节 浙江省漕运税制事例
第五章 漕粮的征收兑运和交仓
 第一节 漕粮的征收
 第二节 漕粮的兑运
 第三节 漕粮交仓
 第四节 各项禁令和赏罚规程
第六章 漕运官制和船制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船制
第七章 运丁和屯田
 第一节 卫所与运丁
 第二节 漕运屯田
 第三节 漕运屯田的侵隐典卖和向民田转化
第八章 漕粮运道
 第一节 清代对运道的修治
 第二节 运河河政
第九章 清中叶后吏治腐败与漕运体制内部矛盾的加剧
 第一节 漕运体制内部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州县征漕各种加派及官绅勾结对税户的贪索
 第三节 各处漕务官吏胥役对帮船运丁的贪索
 第四节 州县征漕浮收勒折与农民粮户负担的加重
 第五节 漕粮的缺失霉变
第十章 清中叶后农村经济的变化及其对漕粮征收的冲击
 第一节 江浙棉纺织及蚕丝业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水利失修、灾荒频繁与农业生产下降
 第三节 人口增长超越生产增长及食粮不敷
 第四节 农民经济状况恶化与抗粮斗争
第十一章 道光后漕运改制政策(上)——改折减赋
 第一节 农村经济凋敝与漕运改制
 第二节 湖南、湖北等五省减漕折和革浮收
 第三节 江苏、浙江两省裁减漕粮正额
第十二章 道光后漕运改制政策(下)——招商海运
 第一节 河道梗阻与议行海运
 第二节 海运漕粮兑运规则及成效
 第三节 漕粮改行海运的成效
第十三章 漕运的停止
 第一节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及河南五省停止漕运
 第二节 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停止征漕
第十四章 漕运与商品经济
 第一节 漕运与商品流通
 第二节 漕运与商业城市
 第三节 商品流通与社会经济

……
序言 《清代漕运》一书,自199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以来,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及好评。有先生认为,以前,漕运研究者对漕运兴盛衰落说法甚多,也有一定道理,但又不能令人满意,总觉得没有说到点子上。之所以如此,其原因是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多停留在就事论事上,而本书探讨清代漕运史时,紧紧抓住地主制经济论这一中心线索展开。作者以为,当清代地主制经济进入正常轨道发展时,以地主制经济为中心的多种经济成分得以正常发展,中央集权稳固,政治比较廉明,吏治整肃,从漕运方面所体现的便是由明代的衰落到清代康雍年间、乾隆中期以前的兴盛。进入乾隆中后期,地主制经济逐渐脱离了正常发展轨道,土地兼并加剧,小农经济发展受挫,政治上日益腐败,官吏贪污之风日炽。同时,商品经济较前有更多发展。在新形势下,一方面农民经济萎缩,漕粮负担却因需索而加重,农民己难以承担。另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粮在增加,京师粮食己另有途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黄河不决堤,漕运迟早也要走向历史尽头。运用地主制经济来探讨漕运问题,是本书理论上一大突破。还有先生认为,本书是研究清代漕运的第一部专著,填补了清史研究领域中的一块空白。新中国成立以后,虽有人对清代漕运进行研究,但论文不多,内容也仅限于某一方面,始终未见有系统研究之作行于世。本书面世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同时也为后来者提供一个新的研究平台。也有先生认为,本书立论基础厚实,引证资料丰富。作者花了大量时间尽了最大努力去搜集与本书有关资料,因此写作时有可能大量运用档案、文献,以至抄件、孤本,并互相参证。称赞此书“资料之丰实,前所仅见”。

文摘 秦汉时代,朝廷把河南的食粮转运陕西;隋唐以后,则将东南的食粮转运西北;伴随食粮转运而形成中国历史上的漕运制度。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京师所在地需要较多的食粮,同时和农业生产发展变化有关。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和水利事业有着直接联系。
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开始兴建较大的水利工程。如魏文侯时(前445一前399),西门豹为邺令,在今河南临漳一带挑浚河渠12条,引黄河之水溉田。魏襄王时(前318-前300),史起为邺令,开挖沟渠,引漳水溉田。这时并出现了水利专家,如韩国著名的郑国,为泰国完成泾水流域 巨大水利工程,把陕西40000顷卤泽变成良田,史渭地一亩可收谷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日郑国渠”。
汉朝对北方水利更加注意。武帝元光年间(前134-前129),刘彻令水工徐伯开凿由长安至黄河长约300里的漕河,临近河渠的一万多顷土地都变成沃野。河东守备建议开凿河东郡的沟渠,引汾水灌溉皮氏、汾阳以下的土地,引河水灌溉汾阳、蒲坂以下的土地,他这个计划预计可溉田5000顷,每年可收获200多万石粮食;后因河身迁徙,没有完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