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地理 >

中国历史地理学

2011-04-11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历史地理学 去商家看看
中国历史地理学 去商家看看

 中国历史地理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364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8月
·ISBN:7040106213
·条形码:978704010621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历史地理学》打破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传统模式,突出了人地结合、以人为本的主题,主线鲜明,立意高远。作者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诸因素进行了辩证的分析综合,建构了新的颇有特色的理论框架,同时在表达体例样式和具体内容方面均有新意。该书反映了国内对中国历史地理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同时精选200余幅地图和图片,力求图文并茂。《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作为高等院校历史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其他专业选用和社会读者阅读。
编辑推荐 《中国历史地理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目录
导言
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
二、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
三、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
二、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
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
四、汉唐盛世与气候波动
五、宋代气候变化与宋元历史发展趋势
六、明清小冰期与社会波动

第二章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
一、黄河流域文明的推移发展与森林颁的变迁
二、明清皇木采办与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
三、近400年来南方山地垦殖与森林资源的损损耗
四、近现代人口膨胀对森林资源的损耗

第三章 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一、重要珍奇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二、野生动物分布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

第四章 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一、黄河的变迁
二、长江的演变
三、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潇洒水文变迁的思考

第五章 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
一、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与沙漠化
二、沙漠化与农物业界限的推移

第六章 历史时期海岸变迁
一、天津成陆与城市发展
二、珠江三角洲的发育与广州城市的发展

第七章 历史时期疆域与民族分布
一、西北连续的历史演变及现状国际争端
二、北部连续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政治
三、东北连续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
四、东南沿海境土的历史演变及现代国际争端
五、西南边疆的历史演变及现代国际争端
五、西南边疆的历史演变及现代国际争端

第八章 历史时期政区沿革
一、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政区演变与中国政治制度的关系
三、政区演变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四、政区演变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关系
五、政区演变与中国历史地名

第九章 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
一、长城的兴筑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压力
二、冷兵器时代重要关隘的发展变化
三、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

第十章 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
一、原始农业起源与早期农业发达区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及原因
三、近现代中国经济区域的演变

第十一章 历史时期农作物的分布变迁
一、历史时期水稻种植分布变迁与社会、环境制约
二、高产旱地农作物的引进及对农业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历史时期中国蚕桑业的发展与丝织业中心的推移
四、历史时期中国重要农副业植物分布变迁
1.原生重要经济作物的分布变迁
2.主要引进经济作物的分布变迁

第十二章 历史时期都城与工商城市分布变迁
一、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与原因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形制与中国社会
三、农村市镇的分布变化与中国社会

第十三章 历史时期交通通道变迁
一、中国水陆路交通路线发展与经济区域的演变
二、大运河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三、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与中国传统社会
四、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1.南方海上丝绸之路
2.南方陆上丝绸之路

第十四章 历史时期人口与移民
一、中国人口空间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
二、典型移民事件与中国社会
1.横断山民族大走廊与东南亚文明
2.北方移民大迁徙与中国南方客家文化
3.“江西填湖广”与“湖广填四川”
4.闯关东、走西口、跑口外、移台湾

第十五章 历史时期文化重心演变与风俗区域特色
一、人才分布与中国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
l_历代进±的分布变迁
2.历代文学家的分布变迁
3.综合人才的分布变迁
4.学校书院的分布变迁
二、学术文化的地理特征
三、僧人、寺观的分布与宗教文化的发展
四、中国风俗文化区的历史演变
1.塞上塞外风俗区
2.黄河中下游风俗区
3.淮汉以南风俗区

第十六章 历史地理文献与古代地图编绘
一、中国古代地图的编绘与识读
二、重要历史地理文献简介
1.《禹贡》等先秦历史地理文献
2.《汉书·地理志》等正史地理志
3.《元和郡县图志》等地理总志
4.《史记·河渠书》、《水经注》等水文、水利、海道历史地理著作
5.《华阳国志》、《蛮书》等区域和边疆历史地理论著
6.《史记·货殖列传》等经济地理著作
7.《大唐西域记》等游记地理著作
8.《读史方舆纪要》等军事历史地理著作
9.明清时期的地方志
后记
……
文摘 在这个时期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如历史时期黄河决溢、长江荆江河道变迁、洞庭湖、太湖、运河变迁、珍稀动物变迁、历史气候变迁、历史植被变迁、历史地震分布、海岸成陆、沙漠化等方面研究成绩显著。中国科学院组织编写的专著《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分册为这个时期的历史自然地理的集大成者。此外史念海、曹尔琴的《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变迁》、朱士光的《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及其治理》、王守春的《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与人文要素变化研究》、曾昭璇的《历史地貌学浅论》、国家地震局、复旦大学的《中国历史地震图集(元以前、明时期、清时期)》、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院的《中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龚高法的《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张丕远主编的《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研究》、文焕然等的《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文焕然的《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何业恒的《中国珍稀兽类的历史变迁》和《中国虎和中国熊的历史变迁》、水利部的《黄河水利史述要》、长江流域规划办的《长江水利史略》、景爱的《中国北方沙漠化的原因与对策》和《沙漠考古通论》、石泉和蔡述明的《古云梦泽研究》、卞鸿翔等的《洞庭湖的变迁》、韩昭庆的《黄淮关系及其过程研究》、唐亦功的《金至民国时期京津唐地区的环境变迁研究》、钮仲勋的《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及《图说》、赵冈的《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等,都是重要的历史自然地理著述。
历史沿革政区地理仍是一个研究的重要内容。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初版于1975年,1983年才公开出版,这部地图集实际上主要是一部中国历代政区疆域的地图集。其问林汀水的《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许正文的《中国历代政区划分与管理沿革》、史为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胡阿祥的《“中国”古今称谓研究》、郑杰祥的《商代地理概论》、石泉的《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陈伟的《楚东国地理研究》、徐少华的《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周振鹤的《西汉政区地理》和《体国经野之道》、李晓杰的《东汉政区地理》、翁俊雄的《唐初政区与人口》和《唐代鼎盛时期政区与人口》、刘统的《唐代羁縻州研究》、牛汉平的《清代政区沿革综表》和《明代地理沿革综表》、靳润成的《明代总督巡抚辖区研究》、刘君德和靳润成的《中国政区地理》等著作问世。区域沿革政区地理研究往往是与历史民族与边疆地理结合起来的,如葛剑雄的《中国历代
……
后记 近20年来,国内先后出版了11本中国历史地理通论方面的专著和教材,-这些专著和教材每部都有长处和特点,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但是,一方面由T-~_些通论方面的专著和教材印数都较少,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往往十分难觅;另一方面从内容上来看,还没有一部专著和教材完全涵盖自然和人文的主要内容,以致业内同行在给研究生、本专科学生讲“中国历史地理”课时多有不便,我由此便产生了编一本中国历史地理教材的愿望。
怎样编一部教材呢?适逢教育部师范司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立项申报,我申报了一个“高师历史教学加强人地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课题,获得批准,这就为编写这样一部教材创造了条件。
21世纪的人与自然关系将更加密切。21世纪更是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的世纪,人们认知事物的观念和方法在变,而近些年来学术界在历史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绩突出,新的成果较多,这就促使我尝试编写一部从体例、思维、内容上都有所创新的教材。具体地讲,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1)这部教材在体例上正文分成基本概述、专题分析、参考书、思考问答题、名词解释,配以大量地图、照片及相关说明,这种体例至少是以前国内出版的所有高校历史地理教材所没有的。其目的主要是考虑基本概述和名词解释部分可作为学生和爱好者掌握基本知识的途径;专题分析部分则旨在培养读者分析问题的思辨能力,培养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而后面的参考书和思考题则可为读者从事研究引路;地图和图片可提高读者的兴趣,增强教材的历史直观感,这符合21世纪多媒体读图时代的要求。
(2)这部教材在思维上力图突出人地关系,强调对现实的关注,这是以往历史地理教材和专著的明显不足之处,故教材虽然在目录上划分成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文献,但在各专题分析中力图将这些方面融合在一起,关注人地时空互动,关怀现实。
(3)以往的同类教材大都没有野生动物、农作物部分,完全没有历史文化地理的内容,本书将其增补完善;在对学术研究成果方面,教材反映的成果尽可能截止到2001年12月,力求新教材及时反映最新学术研究的趋势。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