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医学 >

无闲斋医案医话集

2011-04-08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无闲斋医案医话集 去商家看看
无闲斋医案医话集 去商家看看

 无闲斋医案医话集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页码:27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9787802316768
·条形码:978780231676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无闲斋医案医话集》从余开始写作迄今已有30多个寒暑了。书中部分内容除被多家杂志公开发表外,卷一“中医刍言”的前半部分和卷六的“医林传奇”,1997年12月还承台湾中国医药学院的黄维三教授所审阅,黄教授审阅后作了过高的评价,他在给余的来信中谈到:“兄不忘发扬吾国传统文化,自修中医具如此造就,殊令人钦佩不已。大作中医刍言及自修成功之路,经拜读一过,见文笔流畅,每每引人人胜,自不待言,所述验案,叙述精详,辨治审慎,方药清晰,足见胆大心细,基础深厚,所以每奏奇功也。”
编辑推荐 《无闲斋医案医话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目录
卷一 中医刍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慎思守志,医德常存
防风通圣散一方多用
解毒消炎丸辅佐治疗疫毒痢
阳和解凝酒辅佐治疗阴疽
芦荟散辅佐治疗黄水疮
马钱子散辅佐治疗痹证
以桉树叶为主治疗百日咳
肺心病方
冠心病方
牙痛验方
扬圣酒
中医的辨证与治则
血瘀证治的分型
中风偏瘫的证治
温病的通阳与温阳
呕吐不止于胃,而又不离于胃
中医治疗的范围相当广泛
中医在不同地区的用药原则
癫狂不嫌重剂
附子与多种寒凉药的临床运用
伤寒方与温病方的混合运用
经方与时方的混合运用
临证用药多而不乱
临证用药少而不漏
临证用药轻可去实
病杂药亦杂
腻苔快治
脏器疗法
非典治法
饮食疗法与药物疗法
人的衰老与养生之道
阴阳是有物质基础的
常变学说
谈中医发展的方向
中医国宝不能丢
医圣仲景不能贬
谈当代中医人才队伍的建设
香港中医将来兴旺
人的知识从学习中来

卷二 痹证探幽
用常变学说对《素问·痹论》内容作探讨
痹证条辨
痹证历节的中医药疗法
痹证历节的预防措施
痹证历节的病案

卷三 乙肝发微
中医文献对黄疸、疫毒和胁痛的认识
治疗乙型肝炎的用药原则
中草药治疗乙型肝炎的化验指标异常
顽固性乙型肝炎先从调和阴阳论治
乙肝大小三阳和健康带菌者的不同治法
乙型肝炎患者的自我保护
乙型肝炎病例

卷四 水湿新论
水气湿气属常象
水害湿邪属变象
水害湿邪的治疗方法
水害湿邪病案

卷五 阴疽论治
阴疽常变论

卷六 医林传奇
第一回 训巫医改邪走正轨,治惊风用药论缓急
第二回 察病情须先入心坎,书奇方服后解疑团
第三回 遇怪证潜心探原委,抛虚名医林树新风
第四回 谈痿废病因有两种,论治法不独取阳明
第五回 蒙患者使其勿忧虑,治肝病效法前圣言
第六回 逢危病胆大心欲细,用妙方药轻效甚灵
第七回 阴茎收缩嘱勿惊恐,医家辨治须明病因
第八回 治病不凭药价贵廉,获效全在辨证准确
第九回 除余邪首选清络饮,辟众议巧加附子药
第十回 治疖病须辨类似证,创新方遵循简便廉
编后赘言
……
序言 余曾常日:医家手握生死大权,可救垂危之疾病不致死,能杀无罪之良民不知过。古谓名医、庸医,而今思过半矣!
余非书香门第,亦非官宦人家,更非学府骄子,不过是神州一小卒而已。回顾余步入医林以来,弹指间已40多个寒暑。现将余在医学海洋中遨游时所获得的一管之见汇聚成册,命名为《无闲斋医案医话集》。全书共分六卷,卷卷突出“思”或“治”。所谓思者,即勤思索、善联想之意也,使所学的东西能够融会贯通,在理论上争取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或者创立一种新学说。所谓治者,即在临床上遇到疑难重病,假若不精思周到、悟出新裁而决不轻易处方。
本书从余开始写作迄今已有30多个寒暑了。书中部分内容除被多家杂志公开发表外,卷一“中医刍言”的前半部分和卷六的“医林传奇”,1997年12月还承台湾中国医药学院的黄维三教授所审阅,黄教授审阅后作了过高的评价,他在给余的来信中谈到:“兄不忘发扬吾国传统文化,自修中医具如此造就,殊令人钦佩不已。大作中医刍言及自修成功之路,经拜读一过,见文笔流畅,每每引人人胜,自不待言,所述验案,叙述精详,辨治审慎,方药清晰,足见胆大心细,基础深厚,所以每奏奇功也。”全书内容2009年2月又承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车镇涛教授(院长)所审阅,车教授审阅后高兴地题写了“抒发精辟见解,促进中医发展”的赞美之词。车、黄两位教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誉满全球,时值余整理修订拙著之际,特增片言略表衷情,以示不忘尊师重道之意也!顺便再补充说明一下,即拙著《伤寒常变论》2006年出版之后,福建省福州市的青年中医陈旭同志不但购买了拙著进行阅读,而且还从千里之外亲自前来聆教,余感到非常高兴!值此整理修订书稿之际,亦增片言予以褒奖,以便激励吾国中医界将来能够涌现出更多勤奋好学的后起之秀也!
文摘 血瘀证治的分型
血瘀与瘀血不可混为一谈,它们的概念是有区别的。血瘀是指血液虽行常道,但瘀而不畅。导致血流不畅的原因,大体有气虚、气滞、湿盛、寒凝、热壅五个方面。由于血流不畅,络脉阻塞,使局部或某脏器之内有血瘀停滞的现象。瘀血是指因络破其血溢出脉外,离经之血停留在体内或脏腑之间,未被排出和吸收而言。二者的脉因证治不完全相同。本文拟从血瘀着手,在分型中采取举隅的方法略述概要。
1.气虚血瘀
本型血瘀的病因是元气虚弱。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说:“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又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气虚血瘀在临床上既可见到元气虚的症状,如语声低微、倦怠乏力等,又可见到因血流不畅而导致机体失于濡养的症状,如颜面无华、口唇紫绀、手足麻木等。舌苔白,脉搏软弱或沉细。治用补气活血法,药用黄芪、党参、当归、续断等,成方用补气活血饮(补气活血饮为自拟方,由黄芪60克,党参30克,续断20克,当归15克组成)加减。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