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地理 >

边塞风光导游词:走进神奇的西部

2011-04-07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边塞风光导游词:走进神奇的西部 去商家看看
边塞风光导游词:走进神奇的西部 去商家看看

 边塞风光导游词:走进神奇的西部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页码:191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4月
·ISBN:7213025775
·条形码:978721302577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作为旅游工作者,我们在游历了宁夏、内蒙古的山山水水后,从中得到了诸多启迪,为了表达对当地风光的眷恋,于是便尝试以旅游者的经历、导游词的形式忠实地记录那里的自然风光、山川风貌、人文古迹和民俗风情,并将下列特点加以鲜明展示。
独特的自然环境是边塞风光的第一大特点。
丰富的历史积淀是边塞风光的第二大特色。
浓郁的民俗风情是边塞风光的第三大特色。
媒体推荐 后记
写罢《边塞风光导游词》,心绪依然浸润在宁夏、内蒙古那辽阔的天空、广袤的大地、苍古的山川、悠悠的风情之中。诚然,从“秦时明月汉时关”开始,边塞风光一直是骚人墨客讴歌的对象,而在盛唐“边塞诗人”的笔下则发挥到了极致。作为旅游工作者,我们在游历了宁夏、内蒙古的山山水水后,从中得到了诸多启迪,为了表达对当地风光的眷恋,于是便尝试以
旅游者的经历、导游词的形式忠实地记录那里的自然风光、山川风貌、人文古迹和民俗风情,并将下列特点加以鲜明展示。
独特的自然环境是边塞风光的第一大特点。毫不掩饰的豁达大度是边塞最具个性的魅力。宁夏、内蒙古的自然景观涵盖了草原、湖泊、沙漠、山地、平原等各具特色的地理风貌。走进宁夏、内蒙古,那塞上沙家浜(沙湖)的旖旎风光,“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的绮丽景象,无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丰富的历史积淀是边塞风光的第二大特色。宁夏曾诞生了西夏王朝,西夏王陵依然在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内蒙古则更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弯弓射雕、功成名就的地方。沿着英雄走过的足迹,感受历史沧桑的变迁,彼时的心情难以简单概括。
浓郁的民俗风情是边塞风光的第三大特色。敖包、马背、那达慕,是比藏传佛教更为广泛的精神生活,它们贯穿了整个蒙古民族历史文化的精髓,也是每个旅游者踏上这方热土时必然的奇遇。当今旅游,求地域之广者莫过于草原,求居宿之奇者莫过于毡包,蒙古包是游牧生活的杰作,又是生活对游牧生产的迁就。你不知道它的每一部件是如何妙不可言地与生活融为一体。当你从蒙古包开始,走进蒙古人的生活和草原文明,就会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将你带回远古,带入简朴,带到那繁华都市中无处可寻的静谧安逸。
茫茫无际的草原,芳草萋萋、湖泊晶莹、牛羊成群、毡包簇簇、奶茶飘香、美酒醇厚,当我们陶醉于这自然清新的美景之余,便开始酝酿《边塞风光导游词》的写作。杭州名都旅行社总经理钱钧和浙江明阳旅游公司副总经理章金龙分别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清新疏朗的文笔撰写了宁夏和内蒙古两地27个景点的导游词,并期待读者对它提出善意、中肯的批评。在写作过程中,编者还得到了包头市旅游局艾丹、包头世纪旅行社副总经理戴洁的帮助,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我们想用以下两句话作为本书的注脚:人间天堂在杭州,塞外天堂在内蒙。天下黄河富宁夏,边塞风光赛江南。
编辑推荐 作为旅游工作者,我们在游历了宁夏、内蒙古的山山水水后,从中得到了诸多启迪,为了表达对当地风光的眷恋,于是便尝试以旅游者的经历、导游词的形式忠实地记录那里的自然风光、山川风貌、人文古迹和民俗风情,并将下列特点加以鲜明展示。
独特的自然环境是边塞风光的第一大特点。
丰富的历史积淀是边塞风光的第二大特色。
浓郁的民俗风情是边塞风光的第三大特色。
目录
◆走进宁夏
宁夏概况
银川简介
沙湖
西夏王陵
贺兰山岩画
……
文摘 书摘
说起“沙坡鸣钟”,还有一段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沙坡头是一座濒临黄河的美丽小城,名叫桂王城,城内绿树掩映,街道整洁,还有一口具有百年历史的铁铸大钟,一遇紧急
情况便会不敲自鸣。就在这座城内,住着一位英俊的王子名叫吴旗。一天吴旗离城外出,被邻国的蒙古沙陀王抓进宫内,欲强纳为婿,吴旗不从,沙陀王软硬兼施,并逼他发誓:“如果逃跑,就让黄沙掩埋我的城池。”新婚前一天,吴旗伺机逃回了桂王城,沙陀王闻听后恼羞成怒,立即施展魔法,驱使滚滚黄沙铺天盖地朝小城压了过来,此时城内的大钟骤然响起,无奈流沙速度太快,人们根本来不及躲避,吴旗王子和百姓们全被埋在了黄沙之下。从此,只要有人从百米高的沙坡上往下滑,沙堆下面就会发出“嗡嗡”的声音,人们说那是埋在下面的百姓齐声呼救的喊声,也有人说那是大钟报警的声音.
沙坡头下面还有几股泉水,清澈明净仿佛晶莹的泪水,有人说那是被埋在沙子下面的桂王城的百姓哭喊呼救的泪水汇集而成的,所以人们称之为“泪泉”。
不知各位是否发觉,今日沙坡头并非遍地黄沙,而是已铺满绿色。沙坡头之所以成为旅游胜地,并非全借八景之名,还有治沙的一份功劳。1955年,国家为开发大西北修建包兰铁路,规划铁路要穿越腾格里沙漠。而这里沙层的厚度有七八十米到一百米厚,流沙面积占71%,在铁路沿线就延续几千米长,那狂暴的大风夹着遮天蔽日的黄沙随时都威胁着来往的列车,成为列车正常运行的一大障碍。于是,科研人员创造出了“麦草方格固沙法”,成功地制服了沙害。他们以一米见方的方格形草障为依托,在流动的沙丘上摘种花棒、柠条、油蒿、沙枣树等适应性极强的植物,用一片片果园树林,建成了一道庞大稳固的“绿色长城”,从而锁住了风沙的脚步,使沙坡头成了阻止腾格里沙漠南移的桥头堡,创造了人类征服沙漠的一大奇迹。游人在沙坡头游览,可以看到从北京通往兰州的列车从黄沙上驰过,也可以参观治沙科技馆、沙生植物园,感受治沙的成就。
游客们,由围沙防风带、灌溉造林带、沙障植物带、阻沙带和风沙育草带组成的“五带一体”的铁路治沙防护体系不仅保障了包兰铁路自1958年通车以来在沙坡头地区的通行无阻,而且大大改变了这里的生态环境,在这沙漠地带营造出了一座生机盎然的绿色宝库,形成了“翠笼沙岭”胜景,这里有种子植物450多种、药用植物近80种、油料植物数十种和纤维植物近20种。进而又引来了近150种脊椎动物、400余种无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