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蓝·中国

2011-04-03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蓝·中国 去商家看看
蓝·中国 去商家看看

 蓝·中国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
·页码:321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36057944
·条形码:978753605794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20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Blu Cina

内容简介 《蓝·中国》讲述了一位中意混血儿的半生传奇。由何韵竹用西方人的洞察力来描写中国过去和现在的政治、多元文化以及她作为一位女性的地位。她描绘了一幅当今的中国生活生机勃勃、真实可信的画卷。它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回忆录,是一条通向中国心的道路。
作者简介 何韵竹(Bamboo Hirst),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中意混血儿,1939年出生于上海。她生在中国,长在中国,饱受战争动乱之苦。13岁时被送离中国……她独自乘坐希腊商船远赴意大利,在一所天主教孤儿院里一呆就是六年……
曾经的意大利时尚界名媛,而今的意大利畅销书作家,何韵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的经历就是一部东西方文化融汇的历史,她用独特的视角展示了自己跌宕起伏、富有戏剧性的人生,也展示了她解不开的中国情结……
何韵竹主要作品有:《水墨中国》《通往上海之路》《稻米不长在树上》《世外桃源》《来自北京的明信片》《中华女儿》等。
媒体推荐 一个令人心醉神迷的故事。
  ——意大制《国际人物》杂志(International People)
一个勇敢的意中混血女孩迁徙的故事。
  ——意大利著名杂志《Panorama》
她的一生在东西方之间纠缠撕扯着,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童年的那块土地。……时光倒流,回到四十年代的上海,那时她名叫罗斯·玛丽。
  ——意大利著名时尚杂志《Io Donna》
意大利父亲,中国母亲。困苦的童年,先后在传教团和修道院生活。何韵竹在一个感人的故事中讲述她戏剧般的人生。
  ——意大利著名女性杂志《Donna Moderna》
通过她的记忆(这种记忆是与五大感官以及她的情感牵系在一起的)以及历史研究和家族卷宗,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古老和现代中国的壁画,它比西方现今风靡的许多书籍和文章要更深刻、更全面。
  ——意大利著帛杂志《L'Espresso》
一本了解中国的过去以及现在的指南。
  ——意大利《共和国报周刊》(D di Republica)
编辑推荐 《蓝·中国》:何韵竹如是说——“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如何祷告了,我经常祷告。首先我向佛祖祷告,然后再向上帝祷告。有时当我特别想要某样东西的时候,我会同时向佛祖和上帝祈求。”
“在阔别故土30多年后,我终于回到了梦萦魂牵的中国。……过去已经消逝,一切不复存在。我看见人们疯狂地追逐金钱,物质至上的态度甚嚣尘上。但是我蒙骗自己说,那只不过是个过渡阶段,很快中国就会重新发现并回归到它的传统中去。”
目录
序——一根中国翠竹在西方茁壮成长薛欣然
译者序
引子
第一部分 我的父亲母亲
第二部分 意大利成长之路
第三部分 重返故里
附录 意大利媒体书评选录
……
序言 我与何韵竹是在伦敦一个新书推介会上相识的。2007年秋,麦克米伦出版社于亚洲之家(Asia House)首推华裔女作家吴帆的《二月花》(February Flowers)和梁伟的《玉之眼》(The Eye of Jade)。应邀到场的华人寥寥无几,我和何韵竹可谓中国作家的“娘家人”了。何韵竹一袭黑色的中国丝绸晚装,端庄典雅,不禁令我想起了二三十年代上海滩上的美女图。我们以一种典型的“海外华人”方式沟通交流,言语间夹杂着英语、普通话和上海话。面对何韵竹一口漂亮的上海话,我脸红地承认自己不懂祖籍乡音。我在北京生长,不能算作一个理由,因为比起意大利,北京距上海要近得多!
何韵竹是一位意大利外交官和一名中国歌手的爱情结晶。她出生在中国,1953年即她13岁时离开中国前往意大利寻父,现轮居伦敦和米兰两地。深受东西方文化交融影响的她为自己取了一个很中国化的名字——何韵竹。
我为他人的书作序有一个惯例,即在开笔前,我需要通过一些信息渠道学习一些该书作者所处的地域文化和历史,然后,我便与作者见面详谈,或是至少进行三次电话的沟通,以便了解其作品的“话外音”,确认我对作品所理解的内涵外延。
文摘 插图:


不过,他身上缺乏一种强烈的进取之心,这让他难以从一位绅士变成一个成功的作坊主。他是一个极其温文尔雅的人,他在武备堂呆过3年,因儒雅、谦逊有礼和巧言善辩而颇负盛名。尽管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武备堂毕业,但是他后来在军事方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建树。他喜欢花,特别喜欢自己侍弄花草。他住在杭州的祖宅里,这样他就更有闲情雅致做他想做的事情。他不喜欢武力、冲突和战争,这一点与他的弟弟实木截然不同,实木在多年前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决定追求马克思主义,与封建势力作斗争,为了这一事业他后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工业取得巨大发展。为摆脱贫困和死亡,数以百万计的农民从旱涝饥荒不断、蝗虫肆虐、匪盗出没的乡村大量涌人城市,成为工厂的工人。在这种情形下,工人阶级开始出现并逐渐壮大起来。不少曾为我的祖先家族干活的人也相继离开到工厂务工,因为新的工作挣钱更多。
“他们想到工厂务工,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思维方式。”我的外祖父用他那特有的沉着冷静发人深省地说。任何听见他讲话的人都会感到奇怪,他如何能始终那么镇定坦然。然而,岁月经年,他从手工劳作中获得了极大的快慰。他说,他的园丁曾教授他,每一棵花草树木都有它自己的情感。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中国的地主阶级日渐式微,外祖父态度的转变反映了这一形势。
远芳山上的祖宅位于杭州城的租界区,在那里,华人不得进入公园和高档餐厅。租界里的外国人有他们自己的邮局、法庭甚至警察。他们享有工商贸易、铁路运输、长江航运以及采矿等方面的特权。全家人因为外祖父光智与英国人私交甚笃而得以幸免于难。
外祖父年纪轻轻就结了婚,妻子名叫美玉,婚后他们生下了一个女儿。为了纪念自己在长江一带执行公务期间无数次在江边的河湾处避身掩体,曾外祖父聚德给外孙女取了一个名字——青湾。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