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论语鼓吹 |
 |
|
 |
论语鼓吹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页码:642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9月
·ISBN:9787201056333
·条形码:978720105633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论语鼓吹:圣贤的光荣与漏洞》非辞章之学,也非考据之学,乃是义理之学。《论语鼓吹:圣贤的光荣与漏洞》是一部以《论语》为基点,以先儒为主体,以后儒为参考,体悟圣贤原典意义系统的义理之作,该书借用“鼓吹”概念,有“弘道”之意。《论语》所言,当然无须侍人“鼓吹”而能远达,但笔者犹来“鼓吹”,是有“弘道”之愿。
所欲“弘”者,在讲述圣贤之同时,寻求现代儒学之可能。
作者简介 金纲,原名李金纲、李作乾,ID:老金在线。下过乡,渎过书,现为自由撰稿人、民间学者。致思方向为中国思想史、文化史。自诩为现代士大夫。“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一语常置座右。
媒体推荐 关于国学馆
孔子曾有“虽百世,可知也”的自信。周初到清末,约略三千年,按照三十年一世说,恰当“百世”。本土文化,“损益”问,因袭而抵于近代。三千年大运始有“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开始面临新的运数。
往日的路径约束或文明遗韵尚在。
打破它,重新建梅;抑或沿袭旧制,演绎改良?一百年来已经,正在,仍将做出选择。“百世”已经过去,各种思维图像,已经看到了;但仍然没有看到期望中的经验图式,范式依旧。
国学,于百年的消歇与浩劫、或隐或显的对话与对抗中,赖绵延不灭的脉络与慧命,开始呈现趋于复兴的迹象,但同时也伴有趋于衰微的败象。
我们期望现代学人能对百年来的问题绘出新的解释方向,能够完成一次理沦建构的范式革命,能够诞育一批国学的现代托命之人,在不离弃视阈融合的价值创造与转化中,开始振兴国学的正剧,研究并寻求国学歇绝而复振的契机;更希望于此全球化时代,在保守主义旗帜下,建构起不失本位身份认同的中国人的核心理念。
——此即“国学馆”丛书之初衷。
编辑推荐 《论语鼓吹:圣贤的光荣与漏洞》可以为儒学的价值目标做一个粗略的排序:
君王(同于朋友)→社稷(邦吲)→爽夏之辨(恪守华夏本体文化;变夷为夏)→天下→公道→仁德理念(儒学根本理念)。
所滑“公道→仁德”理念,是包括“修身”各项目在内的。这是儒学生死以之,必须恪守的东西。在这个逻辑中,现实的书写可以表述为这样一个关系:君主不仁,为社稷计,可以背之。邦国有道,须守死善道;邦国无道,敛夷夏纷争,以变夷为夏为重?邦国无道,可行汤武之事 儒学核心“公道→仁德”理念不能须臾离之。
——参14-09章鼓吹
孔学要做的,其实是在没有宪政的目度实行类宪政功能,推动封建帝制成为“有限政府”模态,在政治人力资源的源头上,殳除种种可能的激进倾向而代之以中道理念。孔学从来没有赞同或怂恿过君王的无限权力,相反,总是通过清议(德治教化、政治监督、理性批判)来削弱或限制君王的权力。
——参11-16章鼓吹
现代儒学将是一种理性儒学,有限儒学、儒学的确正在依据着“曲阜→中原→中→中国→东亚→世界”的轨迹传播着自己的理念。但是不能因为这个事实而生成堂皇情绪,以为儒学可以“拯救世界”,可以成为全球性质的“普适理念”。儒学是发源于中国的世界诸子之一,是学术,是思想,不是宗教,不是大众事业,毋宁说,儒学还小过是土大夫的事业。在现代这个多元化时代,尤其不是多数人的事业,不能将儒学推动为“宗教传播”和“群众运动”,……现代儒学可以参与建构全球伦理,但不可能独家建构全球伦理。以现代儒学“启蒙”全球,是不可能的。
——参8-07章鼓吹
目录 前言
全书义理概言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参考书目
后记
……
序言 本书陆续写作近20年,早于1996年就已经完成初稿40万字,近年开始重新整理。
严格说,这是一部“为己之学”。笔者幼时即在家父督导下读《论语》,对这部中国第一典籍,有一种特殊疼爱的介入和坚持真诚面对的理念。“特殊疼爱”,就是沉浸其闻,乐此不疲的求索,就是一种抱有同情理解的姿态;“真诚面对”,就是坚持理性分析的姿态。
按照笔者理解的《论语》本义与现代价值的关联来解释《论语》;冷静对待先儒,不激情夸誉,也不肆意贬抑,是笔者力图坚持的书写原则。所以全书对孔学有褒有贬。笔者追求的目标是:完成对《论语》现代价值的钩沉与梳理。因此,一方面,读者看到的是笔者基于疼爱,对先哲的认同和赞誉;另一方面,读者也能看到笔者基于真诚,对《论语》的分析与批评。
阅读传统文献,当视为一种与古为伍的“交流”。古斯塔夫·荣格曾经说:“每一个文明人,不管他的意识发展程度是如何的高,但在其心理的深层,他仍然还是一个古代人”(参[瑞士]荣格《寻求灵魂的现代人》143页)。与先儒交流。过度的仰视和俯视都可能是一种短视;笔者主张平视。孔子是一个校正人类道德方向的伟大先知,也是一个高明、幽默、严肃、温和的老师,还是一个可以围炉夜话,互相打趣的邻居。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既抱有“同情的理解”,又不乏“批判的理性”,应当成为现代儒学最具现代性的姿态。
笔者不试图重新建构儒学体系,也不试图致力解构儒学体系。读者看到的是星星点点的认知和分析。但在这些认知和分析中,读者也能够看到笔者从经典中发现现代价值的努力。
本书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分析儒学义理。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一、辨伪学方法
历史上伪书很多,“经部”伪书更多。如果没有辨伪的功夫,今天所理解的儒学很可能就是伪儒学。
所以本书重考信,特别推重清代辨伪学家崔述。考信是必要的。它是阅读经典文献求真的方法论,也是阅读理解经典文献的第一门径。而求真,自身就有义理的价值,也是孔学题中应有之义,不得忽略。《近思录·致知》说:“凡解经,不同无害,但紧要处不可不同尔。”这个“紧要处”如果是“求真”,这话说得就有意义;若非“求真”,就有问题。崔述的“求真”,不仅还原了先儒的真相,还造就了经由怀疑而达致诚信的方法路径。
此外,因为辨伪学的介入,后人栽于孔子头上的“冤案”就可以得到澄清,譬如,“孔子诛少正卯”问题、“夹谷之会”问题、“公山弗扰问题”等等,辨伪之后就会明白:有关这类公案,都是后人所编造。
文摘 孔子所谓的“好学”,不仅仅是读书,还包括求道。求道在践履,所以本章所论实践性活动,在孔子看来就是“好学”。
二
孔子一方面要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方面又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两个话头似乎矛盾,但是《乡党篇》中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八个字,在有些版本中,是将上章末的“斋必变食,居必迁座”列于本章之首,与之连读。这样就能知道,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实是在特殊环境下的一种特殊要求,那就是“斋事”中的食居要求。所谓“斋事”,其实就是“祀与戎”的“祀”,这样敬拜鬼神祖宗的重大场合,与“君子”平时的生活当然要有区别。斋事中要求盛馔,“君子敬其事则盛其礼”(刘宝楠《论语正义》)。这既是礼制的规则要求,也是对祖先神内心诚敬的自然反应。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孔子一方面有克己求道,重精神生活、不重物质生活的道德追求,一方面又有尊重传统,精心维护礼制的思想倾向。要之,“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日常生活中的孔夫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祭祀活动中的孔子。这样,对孔子以及孔子的话语就有了深入、准确的认识。
“食无求饱”的“饱”,应该理解为“过分”;“居无求安”的“安”,应该理解为“安逸”;舍此,可能都不算正解。孔子不可能要求“好学”者必须处于饥饿和不安状态。
本章可与《里仁》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同观。
二、
“慎言”,是孔子儒学很重要的命题。《论语》中有多处讨论。与“慎言”相反,就是“高论”或“放言”、“夸夸其谈”。儒学不欣赏这类行为。朱熹说:“今之学者,多好说得高,不喜平;殊不知此乃合当做底事。”(《朱子学的》)程子有一譬说很精彩:“学者好为高论,犹贫人谈金,辨其体色,权其轻重,商其贵贱;其言未必非也,然终不如富人之有金未尝自言金之美也。”(《二程粹言》)懂得一个道理,高谈阔论,以为自家得道,是道浅者大言;君子有道,言其所当言而已,此之谓慎言。
后记 写作《论语鼓吹》,许多人给我助力。他们从不同的方面——精神的、道德的、思想的、行为的,等等——影响我完成了这一部书。
少蒙庭训,有幸与《论语》“相遇”(马丁·布伯用语)。我少年时代有冥顽之气,顽梗之习,先严先慈屡以《论语》教诲。稍长,严慈即嘱我读他书之外须读《论语》。更于耳濡目染间,我学习到了严慈那种源于儒家传统的生活方式。五十年来,我于儒学差有所得,能恪守士大夫习气不稍浮躁,应当感谢圣贤道种之所孕育;而所以孕育,严慈为我植入耳根,引我力行,当为第一因。
就传统义理之诠释而言,孔子、孟子、二程、朱熹、王夫之、顾炎武之外,我尽可能地注意到了唐君毅,以及美国汉学家H.G.顾利雅、赫伯特·芬格莱特,韩国大儒崔根德等人的意见。圣贤话语让我看到《论语》之历史图像,海外之声让我看到《论语》之世界图像。视阈融汇下的纵深与平面,它们的边缘所及,共同构成我研究的半径。
将《论语》仅仅讲述为“修身”,有两种可能:文化阴谋或肤浅无知。《论语》或儒学,还应该是政治的。弘道,应有政治哲学的介入。这样,孟德斯鸠、阿克顿、托克维尔、埃德蒙·柏克、哈耶克、以赛亚·伯林、卡尔·波普尔、福泽渝吉、古斯塔夫·勒庞、塞缪尔·亨廷顿……他们的政治哲学,就成为理当吸纳、考索的对象。其中尤以以赛亚·伯林为重要。他的多元论思想,几乎是我阐说《论语》义理最重要的思想资源。没有多元论思想的背景构架,对《论语》(以及儒学)的解释(在我看来)就是有问题的——或陷入原教旨主义,或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现代儒学如果是可能的,舍多元价值思想之支援,别无他途。
刘军宁兄有一个意见,大意是:儒教或儒学的复兴应取决于儒家学术思想到底有无见证者。这是一个犀利的拷问。它的问题意识在于:谁,可以承载现代儒学?循此思路,启发我诞育了“现代士大夫”这个重要概念。我在书中回应了这个问题:“现代士大夫”,就是现代儒学的证成者。我倾向于认为:对“现代士大夫”的思考,可能是我这部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曾经与徐迅兄在他那清寒的乡间茅舍有过多次彻夜长谈。他对儒学的洞见,对先贤的体悟,对国学烙入骨髓的疼爱,无不令人动容。我在与他的争论中,不知不觉接受了他的许多意见,令我渐渐感到已经不能用“是非对错”来臧否眼前这个人物。他就是可以证成现代儒学的“现代士大夫”。徐迅兄以一个美国社会学博士的知识背景,却选择了民间自由立场,并构建起儒家生存方式,无论如何,这是一个事件。看他洒脱而又执拗地“言行”,我能感觉到儒学古意的现代性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