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小说 >

最后的完美世界

2011-03-28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最后的完美世界 去商家看看
最后的完美世界 去商家看看

 最后的完美世界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页码:33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06035162/9787506035163
·条形码:978750603516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The La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

内容简介 《最后的完美世界》就如同德鲁克自己所描述的:就长度而言她是一部小说,但就结构角度来说,她更像一部室内乐。德鲁克以四重奏那般简单明了、节奏分明的曲目来比喻,更用一个世纪以前的交响协奏曲分别以不一样的乐器与不同的演奏者加上一些小小的合奏和共鸣交织成高潮迭起、美妙极致的一部部曲目。
这部小说里的绝大多数事件发生在1906年6月的一些日子中,到德鲁克撰写这部小说的1982年时,这些人恐怕都已辞世了,若能存活大都是九十多岁的迟暮之年,这也许便是德鲁克除了英文外,其他语言都不愿放行的真正原因了,甚至于连英文版都印量少得可以。
作者简介 彼得·F·德鲁克:社会思想家,集作家、顾问、教授于一身。1909年11月19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37年移居美国,一生著有41部巨作。1939年出版《经济人的末日》,受到丘吉尔高度赞赏。1954年的《管理的实践》则奠定其大师级的不朽地位。之后的一系列著作构建了现代管理学的根基,因而他被尊称为“管理学教父”。但其本人则坚持以“社会生态学家”自居,通过管理的哲学思想贯彻落实“自由而有功能的社会”愿景。
2002年获美国总统布什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2005年11月11曰辞世,享年95岁。
译者简介:
肖亚男,女,湖南桃源人,文学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工作于北京师范大学。
媒体推荐 读了本书我更加明白:德鲁克对于商业世界的远见卓识,来自他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白立新博士 IBM(中国)运营战略首席顾问
编辑推荐 《最后的完美世界》:大师生前仅有的两部小说之一。
大师遗作首次出版,不要在遗憾中谢幕,管理大师70岁自省人性,洞悉本质发现细节中隐藏的阴谋,真正的完美是什么?领导必知的人性缺陷。
目录
导读 最后的完美世界
1 索别斯基
亨利耶塔
玛尔吉特
约瑟发
欧文勋爵
个来自哥尔多尼的故事

2 亨顿
恐慌
弗雷德里克·班克罗
夫特
黎曼的真言
哥廷根
梅利莎
伊莱恩
决定

3 默森斯尔
银行家
希拉
苏茜
回归

4 致音乐
雷娜塔
珀尔卡茨家族
阿瑟
保罗
玛丽亚
致音乐
译后记 旁观者的世界
……
序言 在我所写的十九部著述中,此部是迈向文学领域的第一步。它的篇幅使它成为一部“小说”,但是从结构角度讲,它更像一部室内乐,而且像那种听起来简单明了的四重奏,比方说安东尼·德沃夏克——他与此书中的某些人物生活在同一时代而且属于同一民族——创于此小说所述事件前些年的作品:或者像一个世纪以前的交响协奏曲。在那种音乐形式里,每一位演奏者操持不同的乐器,各有各的运行轨迹和特征,同时又有一些小的合奏与共鸣。
这部小说里的绝大多数情节都发生在1906年6月的一些日子里(其中很大部分发生在伦敦)。经历过那个时间段的成年人,即使少数(应该说极少数)仍然存世的,到现在也已是九十多岁高龄了。对于除却他们以外的人们来讲,那个时间段和那个世界如此之遥远,堪与埃及的法老或者中古的骑士相提并论了——尽管那时候已经有了汽车、电话以及电灯。然而,这本书并非一部“历史小说”,书中之人不会口里说着“哎呀,天哪”,身上穿着褶裥花边的衣衫,手中紧握一把剑。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人物在书中是有所涉及的——俾斯麦、马克思、迪斯累利、古斯塔夫·马勒和约翰·皮尔蓬·摩根。但他们可能甚至来上台扮演行走活动的角色,而只不过被当作历史背景,存在于与之同时代的人们的谈话中。总的说来,此书中的主要角色都是虚构的。若说他们具有意义,那绝对不是作为大人物而言,而仅仅是作为一个“人”。
本书的名字——当然,这是对伏尔泰的《老实人》里的“最后的十全十美世界”这句话所作的一个双关语文字游戏。不过,它所指陈的是英王爱德华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微光闪烁的黄昏,还是人到暮年、垂垂老矣的黄昏,我留给读者来评判。
文摘 1 索别斯基
利耶塔
如此美妙的体验,索别斯基王子在他以往的生命中曾有过两回经历,仅有两回,并且,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昨日午后,当那位画商将克劳德·莫奈的一幅新作从柳条箱中立起来的时候,索别斯基强烈的兴奋和幸福感像汹涌而来的波涛。将自己的灵魂吞没。画面中,鲁昂主教堂的侧面耸立在明亮得几欲喷薄而出的蓝色之中,其间流动着黄褐色斑点和巨大的玫瑰窗洞辐射出的深红色光线。索别斯基每重新观赏一次,极乐体验就将他吞没一次——这千真万确,他甚至不必抬眼望那幅画,而只需在内心默默回味一下,就陶醉不已。
令人销魂的感受如此相似。四十年前,当索别斯基二十多岁的时候,昨日那份体验亦曾降临于他。那是他初次遇到那位玉腿修长的十一岁小姑娘。几年之后,那个姑娘成了他的妻子,而那时的她,真真切切还是个小孩子呢!她满脸信赖地把自己的小手放在一位陌生人的手心里。那位陌生人是她从未谋面甚至可能闻所未闻的远房表亲。她牵着他的手走了一段长长的路,向他倾吐她的孤独、绝望,还有她那赌鬼父亲和背地里以酒解愁的母亲带给她的耻辱。奥地利驻军的镇子上,他们穿行的街道上飞扬着尘土。
光阴荏苒,春秋无声,已近而立之年的索别斯基,有幸第二度体验到那份滋味相同的迷醉——初为人父的甜蜜。当他目光触及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刚刚从母体中分娩出来几分钟的孩子,那份体验便从心中油然而生了。小生命是个私生女,其母是他在巴黎时的情妇。那时的他只是一名外交见习人员,服役于拿破仑三世的宫廷。
如今,时值索别斯基正要跨入暮年的门槛,曾经的那一份迷醉的喜悦,那深情款款的温柔,那刻骨铭心的幸福与甜蜜,在他的心灵当中再次降临。“这会不会是最后的回光返照?”索别斯基心里琢磨着。
因为乐于看到魏格纳博士的窘境,这份幸福感被拔高了或者说被锐化了——索别斯基想,“锐化”一词可能更合适一些。
莫奈的画作现在已经被支立于一柄画架上了,安置在楼下“图书馆”里。所谓的“图书馆”,从前在十八世纪曾是一间公馆的舞厅。当年索别斯基第一次被委派到圣詹姆斯宫做大使的时候,购置下这幢公寓,作为在伦敦的安身之所。如今,这间屋子成了他的办公室和待客室。眼下,索别斯基刚刚沐浴更衣,并做了个按摩推拿。走出浴室,那幅油画的存在令他灵机一动,决定就在楼下吃早饭,不去楼上的起居室用餐了。寓居。伦敦的二十七年生涯里,此悖常之举实属头一遭。这个举动同时意味着,索别斯基的私人秘书魏格纳念
……
后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德鲁克写作这部《最后的完美世界》之时,极简主义叙事正在美国风行。极简主义写作追求陈述和情节的极端简约,反对修辞和所有不必要的东西;认为在小说文本里,被省略的部分更为重要。我曾猜想,德鲁克,这位著名的“旁观者”,这位对历史和现实有着灵敏关注的人,他对当时的文学浪潮应当有些了解吧。但是,德鲁克的这部小说,所走路线显然是与极简主义格格不入的:全书充斥着繁复浓重的修辞手法、具体而微的细节刻画、大段的心理描摹、风起云涌的历史波澜……令人想起德鲁克所推崇的十九世纪经典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留给我们的经典著作。
与此相侔,对于十九世纪,德鲁克是以赞赏眼光看待的。在小说的前言里,作者将二十世纪最初几年视为“最后的完美世界”,言外之意,十九世纪已是一个不可复现的完美世界了。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