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基础旅游学 |
 |
|
 |
基础旅游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页码:456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4月
·ISBN:7503222999
·条形码:9787503222993
·版本: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基础旅游学》第一版问世之后,在旅游学术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有十几所大学将该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用书,也有不少本科院校用它作为教材。为了对第一版的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不仅对文字进行了润色,还增加了大量生动的案例材料和各种新颖实用的新栏目,文字量也增加了将近一倍。经过这次修订,《基础旅游学》的内容更加充实,理论更加系统,观点更加明确,理论更加系统,观点更加明确,知识更加新颖,文笔也更加流畅。希望作者的这番努力能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能由此更多地体会到旅游学科的魅力。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力求对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全面地梳理和提炼,注重吸收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书也可供旅游管理和其他相关专业的科学研究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谢彦君,辽宁岫岩人。1982年中业于辽宁财经学院,并于1993年和2002年先后留学英国和美国。现为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教授,《旅游教育学报》(Journal of Teaching in Travel &Tourism)中国编委,《旅游科学》编委。主要从事旅游学基础理论、旅游社会经济与文化效应、旅游方法论和旅游市场营销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在美国《旅游研究年刊》、印度《旅游与休闲研究学报》、中国《旅游学刊》等刊物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并有多部专著和译著出版。
媒体推荐 一版序
谢彦君的《基础旅游学》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我认识谢彦君同志是从他的论文开始的。我虽然读书看报总不太注意作者是谁,但同时也有一个习惯, 即当读到一篇有价值的文章时,却总要回头再注意一下它的作者。“谢彦君”的名字,便是从一批终审稿中记住的。记忆中,这好像是十年前的事。 (写完这篇序后,我又查了查审稿记录,那是1990年的冬天。)在那以后的1993年,我又注意到了“谢彦君”,那是他在英国进修时为《旅游学刊》寄来了一篇有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尽管出席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82个国家已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即《21世纪议程》,但是与旅游结合的会议还没有开,相关的宣言也未出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世界旅游组织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世界会议”1995年4月才在西班牙召开,世界旅游理事会、世界旅游组织、地球理事会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也是1995年9月才在伦敦首次向媒体披露的),谢彦君同志凭着他的敏锐和好学,很快便就英国书刊媒体反映出的这一学界的思潮及时为《旅游学刊》撰写了有关这一问题的专稿——该文一发表,便迅速引起了全国旅游学界和业界的注目和反响。
我与谢彦君谋面,是在这以后的1994年秋天,他到北戴河来出席以《旅游学刊》的名义发起召开的第四届“旅游科学理论与实践全国学术研讨会”。除了学识之外,他的真诚、热情和为人的品德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一次的会晤,是去年夏天我去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参加“旅游与经济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时他已是颇有成就的了,到了那里我才发现,东北财经大学渤海酒店管理学院爱才的李力院长已把他调到该院去工作了。
我说谢彦君的《基础旅游学》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这话绝不是孤立地阅读这书打印稿后的一般读后感,而是经过对一些相近相似的同类著作的比较才郑重地说出来的。我手边也有近十本这样的意在诠释旅游学的书,虽然其中不少仍可说是具有阶段性成就或意义或权威性论断的代表作,但却也有不少作者在他们的阐述或解析中,都过多地偏重或过多地强调了旅游的经济活动的那一侧面,个别的著述甚至误将旅游科学简化为旅游业运行的微观环节。 由此,也不难发现我国业界、学界和主管方面对旅游科学认识和研究的前进轨迹。
读者手中正捧着的这本《基础旅游学》,其撰著者却在注重挖掘本学科的理论深度。尽管书中也有不少对实践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但是这些研究和讨论却没有忘记它自身的出发点和归宿。正是基于作者植根于自己对旅游和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深层理解,如与读者过去所曾见过的某些概论类书籍相比较,显然可以看出,本书构建的框架的确与他书多有颇大的不同。也正是因为上述的原因,作者在本书中阐述的观点,就不仅反映着他研讨前人著述的体会、考察实践问题的心得, 同时更时时反映出他自己的创新性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在创新时,却又有着对全局的思考和协调, 因而本书在论点的确立、概念的界定、理论的阐发……以及全书的结构安排上,都体现着作者追求整体的协和的精神。
……
目录 一版序
内容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三节 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
……
文摘 书摘
三、旅游的基本属性
旅游因其本质上的审美和自娱的规定以及活动构成上的特点而具有消费属性、休闲属性和社会属性。
(一)旅游的消费属性
人生的活动包括两个基本领域: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生产领域肩负着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的使命,而消费活动是出于维持个体生存、保证劳动能力的再生产乃至实现个人社会发展等目的而对生产活动的成果的耗用。旅游在其全过程中不向社会也不为旅游者个人创造任何外在的可供消费的资料,相反,却吞噬着旅游者以往的积蓄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即使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如仅限于个人的流连山水,陶醉于大自然(而非人为)的美的恩赐,他也是在消磨本可以用来创造财富的生产时间。所以,旅游无疑是消费行为,不是生产行为。
由于旅游是从人的生命波谱中截取的一个波段,因此旅游消费不会完全超脱于一般的日常消费。这就好比圣人和小人都要吸人和排出,而圣人即使在做最神圣的事业时也照样要吸人与排出一样。然而,从消费的导向和构成以及各部分的意义上看,旅游消费确有大不同于日常消费之处,突出地表现在重视精神内容、追求愉悦体验,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对日常生活消费的畸变,而这些均决定于旅游的本质规定性以及旅游所具有的外部特征。
(二)旅游的休闲属性
旅游所具有的休闲属性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
1.旅游的目的表现为借助各种可以娱情悦性的活动达到愉悦体验,这显然区别于为谋生而进行的劳动,也不同于为维持生存而必须从事的活动,如睡眠、吃饭、操持家务等,与出于社交目的而进行的应景往来也有区别。在旅游的全过程中,总是自然天放的随意性和畅神自娱的目的性占据着主导地位,表现出与一切休闲行为相一致的品性。
2.旅游是发生于自由时间的行为。虽然在自由时间中人可以从事任何乐于从事的事情,如再劳动、睡大觉、沉迷于冥思苦想,但通常人们都利用自由时间从事一些积极的休闲活动,如文化学习、体育锻炼、文化娱乐、业余爱好、社会交往、旅游与消遣等。这些休闲行为从功能上看,显然与劳动有所不同,甚至在分享人生时间上还存在着矛盾。但二者在个人或集体生活中实际上具有同样性质的意义,发挥着互为前提的功能,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相互对应的两个方面。法国著名建筑师勒科尔西比埃说过: “休闲这个词绝不仅反映一种不应提倡的惰性,而是一种付出劳动的巨大努力,一种发挥个人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