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龚育之自述

2011-03-21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龚育之自述 去商家看看
龚育之自述 去商家看看

 龚育之自述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页码:42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507327038
·条形码:978750732703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龚育之自述》共收录了龚育之同志的十一篇文章,从少年发蒙求学到考入清华大学,从中宣部到毛编办,从中央文献研究室到中央党校,从青年时的春游故事到“文革”中的干校经历,片片段段,长长短短,虽非全面和系统,按他的生平时序排列起来,却也勾勒出这位大家一生的大致轮廓,追述了个人往事,又折射出党和国家的这段历史。书中还收入了七篇序跋,因为其中的某些内容也涉及作者的经历,有的还揭示了作者对某些问题进行思考的心路历程,有助于读者了解历史,了解作者。
编辑推荐 《龚育之自述》是已故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软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长、中央党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龚育之先生的自传本。
目录
乡情和往事
旧游琐忆
我在清华的三年
我与自然辩证法不解的缘
回忆中宣部科学处
我与哲学所自然辩证法组
从《二月提纲》到《汇报题纲》
《二月提纲》和东湖之行
《科学十四条》和广州会议
《汇报提纲》的前前后后
干校探亲琐忆
忆往:读毛和编毛
关于建国以来历史决议的起草
在小平同志指导下编邓选
《科学的力量》跋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新编增订本)》作者的话
《龚育之论中共党史》后记
《党史札记》书后缀语
《党史札记二集》后记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增订新版后记
《“阎王殿”旧事》自序
……
序言 早几年就有人向龚育之同志建议写个人的回忆录。以他丰富而曲折的经历,以他深厚的理论造诣,以他超凡的记忆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他缜密而又流畅的文笔,真要写出来,肯定会是一部内容丰满翔实而又生动可读的佳作。其实,这些年来,他虽然因为学术研究和公务的繁忙,没有写出贯通一生的回忆录,却也忙里抽空,陆续写了有关自己生平的一些片段、亲历的一些事件、接触的一些人物的回忆性文字。这些作品,题材或重大或轻松,文字或凝重或洒脱,总是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我们感到,他似乎打算继续以这种方式,写出自己所历所闻所感的回忆文章。
不幸的是,龚育之同志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带走了没有来得及告诉读者的许多往事。人们为他的离去而痛惜,为不能再读到他的新作包括回忆性的作品而遗憾。
龚育之同志去世后,宋贵伦同志提议,把他专门回忆个人经历的文字结集成书。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龚育之同志的夫人孙小礼教授立即表示赞同,并对此书的编辑提了一些具体建议。边彦军同志欣然邀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央党校韩钢同志和中央文献出版社孙翊同志提出了篇目,并做了具体的编辑工作。大家赞成宋贵伦同志的建议,取书名为《龚育之自述》。
这本自述共收录了龚育之同志的十一篇文章,从少年发蒙求学到考入清华大学,从中宣部到毛编办,从中央文献研究室到中央党校,从青年时的春游故事到“文革”中的干校经历,片片段段,长长短短,虽非全面和系统,按他的生平时序排列起来,却也勾勒出这位大家一生的大致轮廓,追述了个人往事,又折射出党和国家的这段历史。
所收文章中有两篇“访谈”,其实这并非是对谈记录,而是作者刻意设计的一种写作方式,作者曾管它叫对话体。正如他所说,对谈的方式,结构比较灵活,表达比较随意,读起来可以不那么吃力。
本书还收入了七篇序跋,因为其中的某些内容也涉及作者的经历,有的还揭示了作者对某些问题进行思考的心路历程,有助于读者了解历史,了解作者。
龚育之同志离开我们一年多了。一年里,出版了好几本他的遗作,发表了许多回忆和纪念他的文字。透过他的遗作和纪念他的文字,我们常常感觉不到他的离去,仿佛还在同这位正直、睿智、深刻而又不失幽默诙谐的理论大家对话和交流。出版这本自述,是不是可以让读者又一次读到他的文字,又一次倾听他的谈话呢?
文摘 姨母家在湘潭乡下,离战火稍远。我在那里继续上小学,叫双塘巷小学,离姨母家只有两里路,却在宁乡境内。这是一所简陋的初级小学,在不大的徐氏宗祠里占了一角。四个年级在一间教室里上课,一个老师讲四个年级的课。先上这一行,是一年级,再上第二行,是二年级……这位女老师也就小学毕业吧,却教会我们掌握了扎实的初等文化知识。
初小毕业了,到哪里去上高小呢?最近的是宁乡花明楼的高小,叫靳江小学,是靳水四乡(麟峰乡、高露乡、石潭乡、芳储乡)合办的,离姨母家有三十里路,我只能住校了。学校很大,有一座西式的三层大楼,那时在农村还是罕见的,显出了洋学堂的气派。在花明楼念了一年半,学校停办了,因为上面要求每个乡都办一个完全的(包括初小和高小)的中心小学。我就转到从湘潭城里迁来的自得小学,“宁乡大屋石家湾,三排九栋一百间”,这所逃难的小学也只占周氏宗祠这座大屋的一角,在这里念完了高小。这时,在靳江小学的原址又办起了初中,叫靳江中学,开始招生。我考进了靳江中学,继续在花明楼读书。不过,虽然招了生,开了学,学校还没有办完立案手续,招来的学生没有学籍。立了案,这些在立案前招来的学生怎么办?学校帮我们假造了转学证书,谎称是立案以后招的转学生,报了上去。这对上也许算是“欺骗”,对我们学生应该说还是很负责任的。上面对这一大批“转学生”都批准了。可是单挑出来几份,说这几份证书是假的,其中就有我。这样,学校只好在下一年又帮我假造了一份转学证书,再报上去。老师说:既然上一次给打了回来,这一次报,就得改个名字了。这样,我就改成了现在用的这个名字。
在宁乡,读小学,读初中,一共七年。这是艰苦抗战的七年。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