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开国上将:刘亚楼与高层人物 |
 |
|
 |
开国上将:刘亚楼与高层人物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330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
·ISBN:9787010064284
·条形码:978701006428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开国上将:刘亚楼与高层人物》以翔实而又生动的笔触,记述了开国上将刘亚楼戎马倥偬、叱咤风云的战斗生涯。在长征路上,在解放战争中,在许多历史转折关头,差不多都有刘亚楼的精彩表演。硬仗、恶仗,关键的仗,他都指挥和参加过,他是一位实战经验丰富而又军政双全的将军,也是我军屈指可数、啃过洋面包的指挥员,一位叱咤风云、称得上常胜将军的现代型将领。刘亚楼不仅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同时,在我军、我党的革命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振奋人心的红色史剧。
作者简介 钟兆云 笔 名: 赵云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9/6
民 族: 汉族
1984年至1987年就读于武平一中;1998年至1990年就读于福建教育学院。著有《将军与故土》(鹭江出版社)、《边走边唱》(海峡文艺出版社)、《山风海涛》(福建教育出版社)、《百战将星刘亚楼》(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寻找毛泽东丢失的女儿》(香港太平洋出版公司)、《农民知己邓子恢》(福建教育出版社)、《项南在福建》、《从基督徒到红色御医》、《从瓦匠到中将》(以上三种均为福建人民出版社)、《奇人辜鸿铭》(三卷本,中国青年出版社、台湾远景出版社)。《百战将星刘亚楼》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第四届当代军人最喜爱的军版图书一等奖、福建省文学奖等。
编辑推荐 古人云: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部。《开国上将:刘亚楼与高层人物》中刘亚楼便是一位发于卒伍的新中国的开国高级将领。1965年,邓小平接见外宾时曾介绍过他:"1929年当兵,1932年就当师政委"。那时他才22岁;他36岁时便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原为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协助主帅运筹帷幄,战功卓著、威名远扬。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为"四野 "发的电报抬头多称"林、罗、刘";解放天津时,他任前线总指挥,29小时打下易守难攻的天津城,被毛泽东称之为"天津方式";他在中央领导下,组建了空军。毛泽东高兴地说:"空军万岁!" 他指挥空军用地空导弹打下国民党的美式U-2型高空侦察机,轰动全国。军委号召:全军学习空军; 在他亲切关怀下,空政文工团创作了《十送红军》、《江姐》等著名作品。其中,阎肃创作的《红梅赞》作为《江姐》的主题曲,便是经他斟酌审定的。
目录 引言
第1章 在最高领导层的直接指挥下征战
跟随毛泽东东征
红军改编,聂荣臻问他由师政委改当团政委的感受
朱德要红二师在枪林弹雨中为全军杀出一条血路
攻占并防卫遵义,为毛泽东重回中央领导班子护航
毛泽东面授机宜,刘亚楼等不负重托
顶住张国焘的压力,坚决跟随毛泽东北上
第2章 毛泽东巧安排,从战场到课堂
先锋变后卫,毛泽东亲迎黄河岸
协助林彪、罗瑞卿办抗大
第3章 留学苏联
“洋学生”跟随周恩来、任弼时审判洋顾问李德
和林彪、斯大林、金日成有关的经历
受冤刑前给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写信
中苏两党两军的友谊使者
第4章 罗荣桓荐将,“东总”参谋长横空出世
中共高层为东北配备大将
罗荣桓称道刘亚楼的才干
校长和他的芬芳桃李
第5章 黄金搭档“林罗刘”
与军政主官相提并论的参谋长
林彪认定的“天生的军事家”
没牙的大炮,也要啃碎敌人的铜墙铁壁!
“领会林彪意图最深刻,贯彻执行最坚决,处理问题最得当”
战略佯动,隐蔽伪装,电子情报斗法,“林罗刘”高招迭出战辽沈
与罗荣桓一起力劝林彪,让毛主席放下心中巨石
指挥攻锦州,有很多很多的“空前第一次”
“枪毙黄永胜”“乱中取胜”
第6章 逐鹿华北,迎接中央五大书记进京
紧急提前入关,力陈己见变更军委计划,毛泽东皆首肯
受命挂帅津门。毛泽东电复:意见正确
先打一场“水仗”,再设一个“圈套”
29小时夺天津,毛泽东命名“天津方式”
迎接党中央“进京赶考”,担当阅兵总指挥
第7章 与毛泽东、周恩来商定,组建共和国“天兵”
提出一个比中央设想更大的空军建军方案,随同刘少奇与苏共高层谈判
主席总理单独召见,抱着尚方宝剑紧锣密鼓唱大戏
为毛泽东、朱德赞赏的部队番号
彭德怀挂帅援朝,扔下一句话:我等着你的空军
第8章 鸭绿江上空的雄鹰
中南海情系鸭绿江上空的雄鹰
在“空前的损失”中走出低谷,迎来毛泽东的祝贺
“中共空军用的究竟是什么战术?”
毛泽东踏雪访空司
奠定中国空军的世界地位。毛泽东敬酒喊
“空军万岁”
第9章 协助周恩来、聂荣臻抓航空航天和尖端科技
周恩来、陈云相倚重:航天工业迈开惊心动魄的第一步
李富春说:“你这个空军司令可真行!”
和贺龙、聂荣臻、叶剑英等元勋,托起鹰的铁翅
受周恩来委派,中苏关系破裂后的首次赴苏谈判
火箭、导弹、原子弹的故事
喜报频传中南海
第10章 不负彭德怀厚望,神兵天降震台海
彭德怀希望在空军也搞几个“红二师”
毛泽东发令:空军入闽
毛泽东祝贺空军入闽“旗开得胜”
把毛泽东的问候带给前线,“随时欢迎敌人来”
彭德怀问:你搞了什么“口袋战术”
第11章 捍卫领空,新中国第一支导弹部队让世人惊叹
共和国防空网被撕开缺口,毛泽东震怒
导弹打飞机,首开世界纪录。陪同众元帅亲临战阵
“导弹游击战”智歼“黑猫小姐”,毛泽东喜召英雄部队
上将“押宝”,逼出近快战法,三元帅一总长同意作战方案
台湾空军王牌毙命,“毛刘周朱”接见英雄部队
又创辉煌,中央领导同志再次接见导弹部队
第12章 治军和处世,为中央领导同志称道
邓小平称赞“空军作风好”
向周恩来介绍飞行员事迹
不滥用中央信任
毛泽东关切地说:亚楼啊,我批准你做两套新衣服月吧
毛泽东豁达地说:刘亚楼喜欢说了算,空军
就让他说去吧!
“我这个空军司令是靠不住的”
倾心关注的另一支部队——空政文工团
第13章 共和国为他的英年早逝而伤感
与林彪的关系。痛悼罗荣桓。“解放军学空军”
跟随李先念出访。以命相搏赴前线
毛泽东周恩来下令全力救治刘亚楼
近乎“国葬”的哀荣
后记
……
序言 古人云: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部。刘亚楼便是一位发于卒伍的新中国的开国高级将领。
刘亚楼1910年出生于福建省武平县湘店乡,父母都是穷苦的农民。刘亚楼出生不久,母亲曹秀孜就因病去世,同村的刘德香、梁玉娣夫妇向陷于穷困无奈之中的刘亚楼的父亲刘克芳伸出了援助之手,将刘亚楼收养,并将其更名为振东,小名马长。
1918年,刘亚楼刚满8岁,刘德香、梁玉娣夫妇便节衣缩食地将刘亚楼送进了学堂。五年后刘亚楼考入湘店高等小学,两年后又以优异成绩考人武平县立初级中学(今武平一中),一学期后转入省立第七中学(现长汀一中)。
在省立七中,刘亚楼结识了曾在北伐军十七军担任政治宣传员,并参加过广州起义,负伤后重回省立七中担任教员的张赤男,受到革命思想的教育和影响,逐渐成为长汀革命运动的中坚力量。
刘亚偻返乡后,在崇德学校任教员,在刘克谟的影响下,进一步接触革命新思潮和进步书刊,并组织农会,开办农民夜校,宣传革命道理。
1929年,刘亚楼经张涤心、李光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不久,刘亚楼奉命率湘洋、尧山两地农会组织——大青年会参加了张涤心任总指挥的小澜农民暴动。小澜暴动武装遵闽西特委的指示,整编为闽西红军游击大队武北第四支队。直接受张赤男指挥。张赤男领导的闽西红军第三路军成立后,刘亚楼和40多名武平小澜暴动骨干入编。
1929年12月下旬,刘亚楼被送到龙岩大池的红校学习。学习结束后,任闽西红军连长,后任红十二军一营营长兼政委。
一次,红四军军长林彪看见刘亚楼,摸着他的脑袋对红十二军车长罗炳辉说:20岁当营长,这个小营长不错!刘亚楼大大咧咧地回敬林彪:你才23岁,都已经当了军长了。那时林彪还不是刘亚楼的顶头上司,却一下注意起这位与众不同的年轻指挥员来。
1930年6月,红四军第三纵队第八支队改称第十二师三十五团,刘亚楼任该团政委。
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时,红十二师奉命牵住敌中将师长、前线总指挥张辉瓒的鼻子。三十五团是师的第一梯队。战前,毛泽东面谕刘亚楼和团长毕占云:三十五团的任务是把敌军引到龙冈来,这是一次很重要的特殊任务。刘亚楼领会了毛泽东“诱敌深入”的军事谋略。一路上,他和毕占云指示战士们沿途丢弃一些包袱、马灯,造成一副溃败退却的假象。12月30日,三十五团的“肉”把张辉瓒拖到了永丰县龙冈九菜岭下。正是清晨时分,龙冈一带漫天阴暗,群峰雾锁,枫叶霜红,落叶满山,而“肉”不见了。正当敌人感到沮丧、疲倦时,冲锋号响了,从天而降的红军大部队猛虎下山般冲向敌群。激战3小时,张辉瓒被擒,其部9000余人遭全歼。随后,刘亚楼和毕占云率部参加追歼敌谭道源的战斗,取得东韶歼灭五十师一半的胜利。
张辉瓒是哪个部队抓获的,历来说法不 。
曾任中纪委常务书记的韩光告诉笔者:“1931年初,我和一些在哈尔滨从事地下工作的同志,从报上得知红军一举击溃10万国民党军队‘围剿’的消息,群情振奋,奔走相告。后来才知,此战中立下活捉张辉瓒头功的部队是红三十五团,它的政治委员就是刘亚楼,这还是东北抗联的同志告诉我的。”
在活捉张辉瓒后的祝捷会上,毛泽东曾说:刘亚楼敢输敢赢,敢在阵地上活捉敌首,非智不能诱敌,非勇不能擒敌,将才难得!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特地把张辉瓒的手表作为战利品奖给刘亚楼。解放后,有一次,刘亚楼向江西籍老搭档萧华亮出这块手表,幽默地说:我这可是江西老“表”。
1932年2月,上级任命刘亚楼为红十一师政委,那年他才22岁。
1965年10月4日,中国和老挝两党正式会谈,邓小平在会见从抗美斗争第一线来到北京的老挝代表凯山·丰威汉时,介绍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情况和一些高级干部,他特地提到刘亚楼,说:我们的干部是从当兵、当班长、排长、连长这么上来的。有当兵三年就当师长的,如原空军司令刘亚楼,1929年当兵,1932年就当师政委。
也正是在担任了师政委之后,刘亚楼与中共高层领导人物有了更直接、更密切的接触,他也进一步得到了最高领导层的赏识和信任。从而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练和提高,自此,他便不仅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同时,在我军、我党的革命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振奋人心的红色史剧。
文摘 顶住张国焘的压力.坚决跟随毛泽东北上
爬完雪山,横在眼前的是草海茫茫、方向莫辨的泽国。
过草地前夕,7月30日,中革军委任命刘亚楼改任红一师师长,政委黄甦,政治部主任谭政。
饥饿,是草地行军对生命的最大威胁。红军经过的许多地方,找不到粮食,就吃青稞麦、碗豆菜、野草,凡是能见着的东西,如皮带、皮鞋、树皮都下肚了!几十年后,老红军王永贵、刘化文这般说起过草地挨饿的情景:“有些人并没有死,他们的眼睛还睁着,我们好不容易才把他们扶起,但他们义跌倒在沼泽地里,再怎么拉也拉不起来,饿的!”
他们当时是三营战士,饿得头昏眼花,实在走不动了,就一屁股跌坐下来,一个念头同时在心底升起:走不出草地,革命就到此为止吧。这时,刘亚楼来到他们面前,拿出自己节省下来的牛肉干,鼓励他们咬紧牙关坚定信心,战胜困难。
牛肉干是刘亚楼率红二师在毛儿盖筹粮时分得的。在川西北艰苦环境里,红二师为了完成军委和军团筹粮过草地的指示,付出了不小牺牲。
当地的国民党反动武装在逃跑前,指示反动土司埋藏粮食隐蔽牛羊,恫吓藏民:凡为红军带路、给红军当通司(翻译)、卖粮给红军者,一律处死。这还不够,反动武装还不时袭击筹粮的红军。红二师参谋长李棠萼、红五团政委谢有勋、师部参谋汤宗盘等,便足在筹粮时遇袭牺牲的。
中央领导和红军友邻部队接过红二师送给的粮食和牛羊肉干时,备感珍惜,这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粮食呀!
刘亚楼调离红二师时,和他结下了深情厚谊的陈光、杨成武等人又悄悄塞给他的警卫员不少干粮。可这些,儿乎都被刘亚楼分给了红一师的缺粮户。
僧多粥少,这些干粮“共产”完,刘亚楼也开始和大伙一样吞吃野草野菜了,肚皮瘪得贴住脊梁。警卫班长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搞来小半桶青稞麦面稀粥,想着为首长改善生活。
就在这时,部队被一条五六丈宽、七八尺深的河挡住了去路。得知连架桥用的连接材料也没有,刘业楼命令工兵连砍树架桥。由于饥饿、疲劳、缺乏工具,一斧斧下去,像是“蚂蚁啃骨头”,原计划两个小时完成的任务,干了3个半小时还没有把树砍倒,瘦得像皮包骨的司务长没有砍上十几下,斧子就从手里滑落,人倒地不起。连长冯志湘怀着内疚而沉重的心情,到师部汇报了司务长牺牲的事情和作业进度的情况。
刘亚楼听罢,心情很沉重,指着警卫班长送来的那小半桶青稞麦面稀粥说:把它拿去,让战士们吃点儿。
……
后记 在长征路上,在解放战争中,在许多历史转折关头,差不多都有刘亚楼的精彩表演。硬仗、恶仗,关键的仗,他都指挥和参加过,他是一位实战经验丰富而又军政双全的将军,也是我军屈指可数、啃过洋面包的指挥员,一位叱咤风云、称得上常胜将军的现代型将领。
从四野参谋长而空军司令员,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用人堪称一着神棋。刘亚楼也确实不负这“天降大任”,以出色成绩交上让人拍案的答卷。新中国首任空军司令由此和“制空权”理论的首创者杜黑、美国空中力量的倡导者米切尔等人,并列为“世界十大空军人物”,他们的军事理论、指挥艺术和战争实践,至今影响着各国的空军乃至整个军事界。
为刘亚楼自豪的空军研究员董文先在2002年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班的博士生们写的《世界新军事革命初期的空军》教材中,多次称赞刘亚楼的“特殊素质”和指挥艺术、领导风格,认为:“空军统帅人物要领导空军不断上台阶,除了具备党中央所要求的领导干部共性的条件外,还应具备五条特殊素质:是政治家和哲学家;指挥过大兵团作战或演习;敏锐观察并站在世界军事革命前沿;创造性地学习和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指示;领导型与亲自型高度融合并善于用人。”
当笔者循着这位闪着奇光异彩的巨星足迹,觅踪寻史时,当年在他身边工作或和他共过事的同事、战友,无不动情地说:他太出类拔萃,太不一般,太值得写了!著名空战英雄、空军第五任司令员王海上将坦承:“刘亚楼同志是我十分敬重和爱戴的老首长,我的成长和进步是与他的培育和教导分不开的。”空军副司令员林虎也称刘亚楼是自己“最为敬佩的老红军出身又最具现代意识科学观念的高级将领之一”。空军第七任政委高厚良甚至称刘亚楼是“中国空军的骄傲”。人不能骄傲,一个军种也不能骄傲,但不能不允许自豪,不能不允许麾下将士为他们的杰出统帅自豪。
笔者也曾听过有人批和骂的声音,批他的严厉,骂他的霸气,但批着骂着,却又情不自禁地流露出钦佩的语气,最后道一句:这就是刘亚楼!
从赞和骂中,我耳旁油然响起中国政治强人陶铸悼念刘亚楼的诗句:“相逢松花江畔日,豪情才气两干云。练成铁翼摧强敌,留取丹心示后生。我亦壮怀思战友,君多慷慨愧庸人。何堪又睹星沉坠,化痛为仇仇更深。”
曾在空军部队服役、了解史事,并接触过刘亚楼周围人物的作家沈卫平,与笔者可谓“心有戚戚焉”。他称:“时间无情亦有情,三十载光阴,世界会把庸碌之辈洗刷遗忘得干干净净,人们惊奇地发现,刘亚楼的影响和魅力仍无时无刻有形无形地在整个空军存在延续着。他留给空军后继者们的遗产,不仅仅是一份相当不错的战绩,还有一种敢拼敢打争强争先的精神和严格严谨精益求精的作风。”
出身将门的女作家张聂尔也曾如是相告笔者:“那时,父亲提得最多的名字莫过于空军司令刘亚楼上将。父亲一谈起刘司令,崇敬钦佩之情便溢于言表。刘司令在空军中的威望可谓无与伦比,全空军的干部战士家属小孩,没有不知道刘司令的……”
自1992年以来的14年问,笔者走访了一批与刘亚楼有关的人物,他们既有退和未退的党政军要人,也有秘书、参谋、医生等普通工作人员,还有亲属,得到他们的鼓励和大力支持。
在写作本书时,笔者还查阅了大量原始档案,并参考了老同志的一些回忆录,以及一些相关的党史、军史文章。恕不一一罗列,在此敬谢。另需说明的是,这本书是在张继华先生约稿和人民出版社领导支持下写出的,对于他们,笔者在此也一并致以衷心的谢忱。
值此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建军80周年之际,笔者借出版这部反映当年长征开路先锋刘亚楼英雄本色的纪实作品,向千千万万牺牲、辞世和健在的长征英雄们致以崇高敬意,向为人民军队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们致意。钟兆云 2006年2月14日晚于福州苦乐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