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几何精度控制技术 |
 |
|
 |
几何精度控制技术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页码:21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9787113067991
·条形码:978711306799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高等学校机械工程及机电专业的学生
·丛书名:高等学校教材
内容简介 《几何精度控制技术》是针对机械类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体系改革而编写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几何精度控制技术》共分八章,分别对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形状和位置精度、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精度、键与花键精度、螺纹联结精度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并以设计实例的形式介绍了其应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几何精度控制技术》增加了几何精度的测量一章内容,并在各章节中附相关的最新国家标准资料以供学习和设计时查找。
《几何精度控制技术》可作为高等学校机械工程及机电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相关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第二节 互换性概述
第三节 标准化及优先数系
第四节 几何精度的概念
习题
附表1
第二章 尺寸精度
第一节 尺寸精度的概念及术语
第二节 常用尺寸的尺寸精度和配合标准
第三节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第四节 机械尺寸精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习题
附表2
第三章 表面粗糙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第三节 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选用与标注
附表3
第四章 形状和位置精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形状公差
第三节 形状或位置公差
第四节 位置公差
第五节 形位公差标注
第六节 公差原则
第七节 形位精度设计
习题
附表4
第五章 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精度
第一节 齿轮传动的使用要求与加:
第二节 齿轮的精度指标
第三节 齿轮配合
第四节 齿轮安装精度
第五节 齿轮精度标准及应用
第六节 齿坯精度
第七节 应用示例
习题
附表5
第六章 键与花键精度
第一节 平键联结的精度设计
第二节 矩形花键联结的精度设计
习题
附表6
第七章 螺纹联结精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普通螺纹国家标准
第三节 螺纹联结的精度设计
第四节 普通螺纹标记
第五节 梯形螺纹的精度设计
第六节 机床丝杠、螺母的精度设计
习题
附表7
第八章 几何精度测量
第一节 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尺寸精度测量
第三节 表面粗糙度控制
第四节 形位精度控制
第五节 键的精度控制
第六节 螺纹结合精度控制
第七节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控制
参考文献
……
序言 几何精度控制技术是与制造业发展紧密相联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基础科学,它涉及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许多领域。
机械产品的设计不仅包含着运动链和强度链的设计,而且包含着精度链的设计。机械零部件的精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台机械设备的精度和质量。机械零件的形态千差万别,但从归纳出的典型零件基本形态来看,主要有圆柱形、圆锥形、单键、花键、螺纹、齿轮等,从基本几何要素来看,都是由点、线、面等几何要素构成。在实际零件上,由于制造过程的多种因素造成这些要素所形成的尺寸、位置、形状和表面粗糙度都存在一定的误差,几何精度就是指这些几何要素的参数值的精度。其设计任务的主要内容是要使机械产品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使之满足几何量和几何参数的互换性要求。
本书通过对国家标准的学习和应用,将几何精度控制概念贯穿到机械产品的设计、生产、检测、装配的整个过程,以解决机械产品使用要求与制造工艺之间的矛盾,达到实现机械产品互换性的目的。全书采用了最新的国家标准,并对照介绍了最新国家标准与企业目前使用较多的旧国家标准的差异。在内容上突出了常见几何参数公差要求的标注、查表、解释以及对几何量的一般常用检测方法。
本书力求语言简练,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在编写过程中尽可能做到理论性与实用性结合,在原理和理论的后面,给出了大量的应用实例,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有关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机械工程及机电专业教材,也适用于与制造工程领域相关的其他专业,还可作为制造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阅读参考之用。
本书由兰州交通大学苟向锋主编,共分八章。第一、二、三、五章由苟向锋编写,第四章由刘潇潇编写,第六、七、八章由李莉编写。
杨晋教授在百忙之中审阅了全书,并对初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谨表谢意。另外,研究生吴振国、何艺、谢金玲和王晓恒等为本书的插图和表格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也谨表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会存在错误与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 第三节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准制的选择与应用;二是公差等级的选择与应用;三是配合的选择与应用。本节将分述其设计要点。 一、基准制的选用 基孔制和基轴制是两种平行的配合制度,在一定的条件下,同名配合的性质相同。国家标准规定基准制的目的是:既能获得一系列不同配合性质的配合,以满足广泛需要,又不致使实际选用的零件极限尺寸数目繁杂,以便于制造,获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所以基准制的选择主要应考虑零件结构、加工工艺、装配工艺以及经济性。也就是说,所选择的基准制应当有利于零件的加工、装配和降低制造成本。
国家标准推荐优先采用基孔制,因为加工轴所用的刀具一般为非定值刀具,同一把刀可加工不同尺寸的轴件,而加工孔所用的刀具一般为定值刀具。采用基孔制可减少这些刀具和量具的品种、规格数量,降低孔的加工成本,这显然是经济合理的选择。但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基孔制都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就应当采用基轴制。
(1)在同一基本尺寸的轴上,同时安装几个不同配合性质的孔件时,采用基轴制。如图2-19所示,活塞连杆机构中,销轴需要同时与活塞和连杆形成不同的配合。销轴两端与活塞孔的配合公差M6/h5为过渡配合,销轴与连杆孔的配合H6/h5为间隙配合,显然它们的配合性质是不同的,应当采用基轴制。这样销轴的直径尺寸公差通常是相同的(h5),便于加工;活塞孔和连杆孔则分别按M6和H6加工,装配时也比较方便,不致将连杆孔表面划伤。相反,如果采用基孔制,由于活塞孔和连杆孔尺寸相同,为了获得不同的配合性质,势必销轴的尺寸公差应当两端大中间小。这样的销轴难加工,且装配时容易将连杆孔表面划伤。
(2)采用冷拉棒材直接作轴时,因不需再加工,所以可获得较明显的经济效益。此时把轴视为标准件,因此要采用基轴制。这种情况在农机等行业中比较常见。
(3)标准件的外表面与其他零件的内表面配合时,也要采用基轴制,如轴承外圈与机座孔的配合应采用基轴制。但轴承的内圈与轴配合时,则应采用基孔制。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