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农林 >

中国农学史

2011-03-13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农学史 去商家看看
中国农学史 去商家看看

 中国农学史


基本信息·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页码:77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
·ISBN:9787211054619
·条形码:978721105461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学术史系列

内容简介 《中国农学史》在绪论之下分四大编展开叙述,即是很好的说明。《中国农学史》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农学,第二编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第三编为隋唐宋元时期的农学,第四编为明清时期的农学。这个分法合乎中国农学史内在发展的规律。先秦时期,农学还处于萌芽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是关键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是中原的农耕民族与西北的游牧民族进入反复融合的时期,《齐民要术》是典型的代表。隋唐宋元时期则是北方农业开始停滞,南方农业大发展的时期,大量反映南方农业生产和农学思想的农书,都产生于这个时期。明清时期则是传统农业生产和农学思想步人高峰然后停滞不前的时期。
目录

绪论
一、中国农学发展的历程
二、中国农学的基本内容
三、中国农学概念的演变
四、农家和农书
五、中国农学史研究的现状及本书的写作思路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农学
第一章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原始时代的农学知识
第一节中国农业的起源
一、农业起源神话
二、考古所见的中国史前农业
第二节原始农业技术
一、原始耕作技术
二、原始动物驯养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农学知识
第一节甲骨文、金文中所反映的农业知识
第二节《诗经》中的农学知识
一、《诗经》中所反映的农业经济
二、《诗经》中所载农具耕作方式
三、《诗经》中的农时
四、《诗经》中的土地利用和土壤耕作
五、《诗经》中作物栽培及田间管理
六、《诗经》中的园艺、畜牧和蚕桑
七、天命主宰的农学思想
第三节《尚书》中的农学内容
第四节最早的土壤学著作:《禹贡》
一、“土”与“壤”
二、《禹贡》的写作时代
三、《禹贡》中的土壤学知识
第五节最早的农业历书:《夏小正》
一、农时概念的出现
二、《夏小正》
三、《夏小正》中的农业
第六节《周礼》关于农业的论述
一、《周礼》中的农官
二、五谷、六畜及其分布
三、谷物种植业(三农稼穑)
四、畜牧兽医
五、农产品的加工与储藏
六、园艺和山林
七、《周礼》对农学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传统农学的形成
第一节农家和农书的出现.
一、农家的出现
二、先秦的农书
第二节《管子》一书中的农学
一、管子和管子的思想
二、《管子》对农时和人力的论述
三、《管子》中的土壤分类和生态地植物学
四、《管子》对农具和农业技术的记载
第三节孔、孟论农业
第四节《吕氏春秋》中的农学
一、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二、《吕氏春秋》中《上农》等四篇的来源和主要内容
三、《任地》等篇中的农业技术与思想
四、《吕氏春秋十二纪》与《礼记月令》
五、《吕氏春秋》在中国农学史中的地位
附录:“却走马以粪”解

第二编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农业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农业政策与技术
一、秦朝的农业及秦汉时期的温室栽培
二、贾谊和晁错的农业思想
三、从董仲舒到赵过
四、推广小麦种植的背景
五、汉代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鼓励
第二节字书中的农学语汇
一、《尔雅》
二、《说文解字》
三、《方言》
四、《释名》
五、《急就篇》
第三节农业文化交流
第五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著作
第一节秦汉魏晋时期的农书
一、汉志和隋志中所记的农家之书
二、已佚农书简介
第二节《汜胜之书》
一、汜胜之事迹和思想
二、《汜胜之书》的主要内容
三、《汜胜之书》在农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第三节《四民月令》
一、崔寰其人
二、《四民月令》的内容
三、《四民月令》的农学特点
第六章《齐民要术》
第一节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一、关于贾思勰
二、关于《齐民要术》的书名
三、《齐民要术》的内容简介

第三编 隋唐宋元时期的农学
第七章 农学与社会
第八章 私人农学传统
第九章 《陈募农书》
第十章 官方农学传统的形成
第十一章 元代的三大农书
第十二章 专业性谱录类著作的农学成就

第四编 明清时期的农学
第十三章 明清农学发展的背景
第十四章 官方农学传统的发展
第十五章 地方农学传统的发展
第十六章 农学专业化趋势的发展
第十七章 农学理论的深化
第十八章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第十九章 中外农学的交流与融会
结论和讨论
附录:古农书出版情况(1954—2005年)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中国的古籍汗牛充栋,复杂纷繁,难以厘清,于是有“一部廿四史不知从何说起”的俗语。就史论史,廿四史或廿五史,无非是围绕几十个朝代讲述改朝换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历史,加上几千年积累起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四库全书》将它们分成经、史、子、集四大类,著录的书籍多达10254种,172860卷。可是这样浩如烟海的史料,对于为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演出提供物质基础的农民和农业的发展脉络,留给后人的则十分有限,在《四库全书》的子部只据有一个小小的农家类的位置而已。
为了挖掘、整理中国的农业遗产,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2002年出版的《中国农业古籍目录》正编,收录的农书存目共有2084种,比原北京图书馆主编的《中国古农书联合目录》收录的643种,多了1441种。《中国农业古籍目录》还有四个副编,所收的中国农业古籍佚目加上台湾省、日本、美国收藏的中国农业古籍目录,总共得3705种。这个数字较之《四库全书》的浩瀚卷帙亦显得不成比例。这就是从事农学史研究者面临的现实。
文摘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农学知识
夏商周时期,是由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的过渡时期,一方面原有的采集狩猎经济还占有相当的成分,另一方面农业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显露出来。农具除原有的木、石器以外,还出现了青铜农具。作物的种类有所增加,撂荒耕作制开始被休闲耕作制所取代,并且实施垄作法。良种的观念已产生,并根据作物的形态、色泽、生育期及收获的早晚等标准对作物的品种进行了分类。中耕除草也受到了重视,对于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也已开始。畜牧业和栽桑养蚕业也得到了发展。中国传统农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农家和农书的出现,特别是《吕氏春秋》中《上农》等四篇的出现,是中国传统农学形成的标志。然而,先秦时期的农书大多已失传,而《吕氏春秋》又毕竟是战国后期的作品,在此之前,传统农学知识经过了一个缓慢的积累过程,才始由涓涓细流汇集成大河。所以,本章中还是要按照时间顺序,从有文字记载的史料之中,追踪传统农学形成的轨迹,主要包括甲骨文、《诗经》等文献中的农学知识,最早的农业历书《夏小正》,最早的土壤学著作《禹贡》,最早的生态植物学著作《管子地员》,《周礼》关于农业的论述,孟子等思想家论农业等,而重点将是《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中的农学体系。
后记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农学又被视为与天、数、医相提并论的四大传统学科之一,农学的内容至广至细,以一己之力,实难淹贯,故前有类似著作,多出自众人之手,其长处在于术有专攻,能够集中各方面的专家在较短的时间内分头行动,快速出击;其短处也很明显,各自为战,同一书的不同作者难免自说自话,在内容、风格,甚至观点上难以统一。
本书的写作距离上一本我参与写作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只有数年的时间,就一个学科来说,这样短的时间内,是很难有突破的。这也是我在承接此项任务时,感到非常为难之处。虽然是自知其难,但任务接手之后,还是希望有所创新或突破。
本书尝试在前人基础上,按照学术史的要求,由一人写作完成,虽然书中有许多地方作者未必吃透,囫囵吞枣也在所难免,但力求突出个人特色,尤其是注意历史的前后贯穿,以尽量避免分头写作的割裂。同时在写作过程中,还尽量吸收和参考现有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现有同类的农学史著作。所以这里我首先应该向这些前辈和同行表示感谢之忱。
本书初稿完成之后,曾交给我的业师游修龄教授审读。先生以耄耋之年,不惮其烦,逐句逐段,指出了书中的不少遗漏和错误,还为本书作序,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晚辈的提携和关爱。在此向游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并以此书为先生的米寿之庆。先生的道德文章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