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储瑞耕人生小道理 |
 |
|
 |
储瑞耕人生小道理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页码:40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104029737/9787104029731
·条形码:97871040297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储瑞耕人生小道理》是储瑞耕1200万字日记、3000篇文章精华的选萃和提炼,以言简意赅的格言形式出现。分作“人生天地间”、“人格是纲”、“成为你自己”、“抱负是苦役”、“‘出世’做人‘入世’做事”、“成事在天做事在人”、“胜利者不受惩罚”、“文章千古事”8部分,34节,2000余条,34.9万字。另附储瑞耕创作活动年表。尹纪周说,“小道理”其实蕴含“大哲学”,从中可以读出渊博、智慧、凝练、善良、热情、真诚、奋斗、拼搏及踏实,对创业途中的大学生帮助尤其大,诚如此书封面语所言:“这里没有大道理,或许能使你终生受益”。“一个人可以做不成大事,但不可以不做事;可以做不成许多事,但不可以不努力做成几件事。”这是《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主笔、《杂文报》创始人储瑞耕的名言,也是我市著名青年杂文家、专栏作家尹纪周一向推崇的观点。尹纪周以其在杂文界的影响,获邀与省作家协会《大众阅读报》执行总编刘锋联手选编《储瑞耕人生小道理》。
作者简介 尹纪周,河北临西人。系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理事,《吃茶去》杂志副总编辑。先后在《牛城晚报》、《中国茶品牌》等报刊主笔专栏“周周评弹”、“剑茗坊”等,出版杂文著作多部。
刘锋,河北赞皇人。系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河北法制报》、《杂文月刊》做记者、编辑,现为《大众阅读报》执行总编辑。用本名和笔名“子非我”在全国各级媒体发表评论文章数百篇;近来偶写散文以遣怀寄情。
编辑推荐 《储瑞耕人生小道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他苦斗40年,经历两次心脏手术擦肩死神却未辍笔耕,他发表作品3000余篇,有的被编入北京,上海的大中课本,有的飘洋过海传到美国和日本等地,他开创了中国新闻史,文化史,思想史上的第一家《杂文报》,他主笔了中国报纸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个人专栏《河北日报》“杨柳青”(历时20年),他获得了五项全国性奖励,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将章,韬奋新闻奖,他被誉为“杂文家硬汉。”
目录 序
人生天地间
有为的人生没有句号
生命之圆由我们自己画成
体味死亡
科学的信仰是生命的阳光
人格是钢
高尚人格给社会带来清新和正气
体验站立做人的豪气
保持精神的追求
美德是时代前进的希望之灯
成为你自己
不要让自己绑于他人的“战车”之上
永远想着“目标下一个”
上帝不同情弱者
取平常心,做非常事
抱负是苦役
奋斗过程中的“苦”是成功之基
人生在世不可以不做事
今天是因,明天是果
穿石需要无数无数滴水
“出世”做人“入世”徽事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最具“平常心”的人最不易被打倒
事非经过不知“难”和“易”
人在生活中是要有朋友的
爱情亲情·男人女人
成事在天做事在人
置之死地而“求”生
生活不通行乘法
艰苦之事艰苦地办
使自己成为自己的“旁观者”
胜利者不受惩罚
毫不犹豫地使自己真正成为“胜利者”
明星属于社会,社会需要明星
人,千万不要昏头
天下的算账,人民和历史最公正
文章千古事
让名字活在自己的作品上
日记——“生命的鞭子”
生活在思考中
新闻有学问,追求无止境
做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
附:储瑞耕创作活动年表
跋
……
序言 当尹纪周、刘锋两位青年朋友把这样一部书稿辛辛苦苦整理出来,交付出版社的时候,他们建议我来作序。
我犯难了:这序怎么写?这样的一本书,到底有没有人,特别是年轻的人们愿意来读?我特别担心和恐惧:我自己的思想、观念已经过时,与现今时代隔膜了。
有三件事情使得我有了些信心和勇气:其一,尹纪周、刘锋两位本身就是70后的人物,而且在杂文和时评界或写或编已经颇有造诣了,当他们主动提出要选编这本书的时候,我问为什么要弄,他们说因为他们自己受到了很多的教益。(14年前——1995年春,吴普忠、刘斌两位年轻人也是本着这个想法,把我的“文集”和日记选拿去,辛苦着手选编过《做人小语》,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其二,这些“小道理”,从2006年4月起在我的新浪博客上每天10条发表的时候(一共发了520天,5200条),就有《中华新闻报》、《燕赵老年报》、《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等报刊进行选登;同时一些网友跟帖希望结集出书。其三,2007年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走红,许三多“做有意义的事情”,“不抛弃不放弃”的思想受到了70后、80后乃至90后青年的接受甚至追捧,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道理: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并不是“精神死了”,当今的年轻人,并不是主张“精神不要了”,而是他们有自己的不同于其它时代的人的思考和取舍……
民族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青年需要精神,而精神是需要薪火传承的。
这本《小道理》,是这样的一本书:它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它不是短时间内仓促成文的急就章,它不是抽象的理论,它不是硬性灌输的说教,而是我这个人——比今天的年轻人早20、30、40年来到世间的这个人,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困苦、摸爬滚打,从人生的复杂的乃至痛苦的历练中随感、记录下来的一些思考、想法、念头、感悟;是一个“过去的人”与许许多多“今天的人”之间的完全平等的对话、谈心、交流。
这些“小道理”在博客上发表的时候,我曾经有过一个比方:我自己做了一道菜,以为味道还可以,于是向大家推荐,希望与大家共同品尝。现在集中起来,印成书,献给读者特别是年轻的读者,当然也希望大家说味道不错。
如果有人读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说好得很,很受启发,很有收获,我自然会很高兴;如果有人读了之后说,不过有那么点儿斥处吧,我也就很欣慰;如果有人说:“什么菜?你越说好吃我越不吃!”那我当然也就没有办法。
文摘 体验站立做人的豪气
对于任何横逆和强暴,决不屈服!
自己做事自己承当责任,永不推给他人。
做了错事、傻事,磊落地作自我检讨;但有人要利用,要无穷无尽地闹事、折腾,对不住,他们闹他们的,我静观10年、20年。
想要叫我低声下气,俯首贴耳,永远办不到!
时间和实践,沉淀一切,考验一切。
“我宁愿跳入清流,葬身鱼腹,也绝不能让我洁白的身体。蒙受世俗的尘垢!”这是屈原的诗歌,体现出来的,是人世间的高尚人格。在社会环境有某种程度不正常的情况下,在有相当多的人不讲人格甚至践踏人格的情况下,屈夫子这种精神,理应承继,理应仿效;理应发扬,理应光大。
对于恶棍,向他低头,鞠躬,效力,也许可以分得“一杯羹”;然而,我宁愿血淋淋地战死在他手中。
人在生活中,太情绪化——喜怒无常、大喜大怒固然不好;但是死腔不变,没有激动,遇人遇事冰冰凉,成了冷血动物,则更更不好!
努力做一个“性情中人”。我们可以不是伟人,但决不可以是人格上的矮人。奴颜和婢膝是最可鄙的、不及格的人格。
“性情中人”,首先要有独立的人格意识。我们可以不是有权势和有很多金钱的人,但决不可以是任何权势和金钱的奴隶。
“性情中人”,可以让干分利,不可以低一分头。善善,恶恶,是是,非非。
“性情中人”,可以不是完全的成功者,但决不可以是不去奋斗、拼争而向世界投降的人。
“性情中人”说话,不见得都正确,但都真诚;不见得都中听,但都中肯。
“性情中人”做事,不见得都高明,但都用心;不见得都到位,但都尽力。
“性情中人”磊落光明,做了好事,不须人知;有了失误,不怕人知。
“性情中人”,于可以处说“可以”,于不可以处说“不可以”。不拍胸脯,不许空诺,但一经承诺,必会尽全力去践诺。
“性情中人”在人际交往中,摈弃世俗的功利。重古道热肠,有侠肝义胆。
“性情中人”,恨,入骨;爱,亦入骨。
“性情中人”是坚强的,力争做人中强者。软弱:自卑、怯懦,厌世,遇事看他人眼色、左顾右盼、什么也不敢做的人,不配。
“性情中人”不自以为是,不充“万事通”,不懂就是不懂,从不明明“不懂”却偏用“我不大清楚”来掩饰。
“性情中人”,对干得了之事说“干得了”,对干不了之事则坦率说“对不起,干不了”。
朋友之间自然也要有相互的帮助,包括物质上精神上的帮助,但作为朋友的“性情中人”,不须朋友开口便会自动伸手,不图回报。且认为这是理
……
后记 我们二人均是储瑞耕的学生,与先生认识的时间虽有早晚,情形亦有差别,但对储先生的尊重与景仰是一样的,且都受过其颇多恩惠,所以一直想为先生做点事情,算是报答一二。终于,我们提议为储先生做一本书,最初的设想是,选取他有代表性的杂文和评论,加之他个人的经历,以及别人的评论文章,做成一本便于阅读,利于收藏,能使读者从中受益的读物。这想法,缘于与他的深入接触,缘于读过他的《储瑞耕文集》、《储瑞耕文二集·心灵原稿·35年日记选》、《储瑞耕文三集·“杨柳青”10年言论集》之后。储先生的三本大著,均很厚重,怎样以一个简洁的形式将其人其文介绍给更广泛的人群,怎样把我们读他的书时受到的震撼表达出来,让他的精神鼓舞更多的人,成了萦绕于我们脑海中的一个“问题”。
当我们多次把这些想法与储先生沟通时,他总是劝我们“要慎重”。我们知道,他对我们予以帮助的时候,是出于一颗热情、坦荡的赤心,是无私的,也从未想到过要我们报答什么。而我们提出的这些想法,不单需要大量的时间,甚至还需要一定的财力,何况还有半途而废的先例。我们在“慎重”中度着自己的时光,但时机却渐渐来了。
当从燕赵都市报社的朋友那里了解到储先生开博后,我们很快就找到了他的博客,这时他的“小道理(我的人生感悟)”已娓娓道来。很多网友并不清楚储先生“小道理”的来路,而我们知道这并非“新作”,而是多年来日记、文章的选粹、提炼。“小道理”中蕴含“大道理”,“人生感悟”其实就是他的“人生观”。储先生说很多人做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也许正是从中得到启示,也许是他一贯的性格使然,“小道理”一讲就是520天,洋洋乎5200条。我们从网上把这些文稿整理出来,好家伙,足有80万字!
这时候,我们那个想法又渐渐“复苏”了。
李敖编写了《胡适语粹》,张炜出版了《巴金箴言录》,林贤治著有《鲁迅语录新编》,我们难道不能把储先生的“小道理”整理出版?当然,我们是取巧了,因为许多东西已有雏形。但是,我们仍然没有足够的信心把“小道理”做好,因为怎样分类,如何组合、取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还有诸多方面的可知或不可知的问题存在。
我们终于还是动手了。金庸先生说过:作品对于每一个作家而言。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将作品改编成电视电影过程中)随便删改别人的作品,就如同随便打别人的孩子。80万字,还是太“厚重”了,没办法,我们要打储先生的“孩子”,而且下手还很重,我们的目标是25万字左右。
我们商定,把专门谈写作的、谈新闻的、谈新闻工作者的——与大众距离较远的文字先拿出来,如果时机成熟将这部分文字再整理出版。我们知道这些文字当中渗透着储先生更多心血,何况“三不朽,’也包含着“立言”,但也只能忍痛割爱了,除了先生最经典的一些论述,其余一概不再选取。
《红楼梦》是“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可见编选工作一点也马虎不得,“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切切实实认识到捡了一个大便宜,读储先生的文字就是一种享受,从他文字中我们读出了太多的东西——读出了渊博、智慧、凝练,读出了奋斗、拼搏、踏实,读出了善良、热情、真诚……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有两个字清晰地显现出来,这就是“斗士”。储先生在与腐败与不正之风作斗争,在与种种社会陋习作斗争,同时也在与自己的身体作斗争。当然最终是储先生胜利了。但在局部的战役中腐败和不正之风也取得过暂时的胜利,他几乎要败下阵来,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理念,没有放弃斗争,没有放弃坚持;侵害他身体的病魔也一度取得了胜利,几乎把他打败,他还是胜利了,当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句话说:“但求耕耘,莫问收获。”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只要辛勤耕耘、不断耕耘,丰厚的收获最终会来临。2004年10月,储先生正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第二次心脏手术的病床上的时候,他获得“韬奋新闻奖”的消息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被播出了。作为“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这样的“收获”终于瓜熟蒂落,实至名归…… 我们编选这本书,自然还有不少的“私心”,既为学生,就要向老师学习。储先生说:“有志于从事笔耕事业的人,一定要让名字活在自己的作品上。”我们编选他文字的过程,就是踏踏实实学习的过程,每一次阅读,总有着不同的体验,有着更多的收获。这本书付梓的时候,也是我们交上答卷的时候,检验我们成绩的是读者。我们编选这些文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起点不是什么人都拥有的,我们珍惜这样的机会。毕竟在全国新闻界、杂文界和评论界,储瑞耕是响当当的名字,是《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二十年的主笔,是全国唯一一份杂文类报纸《杂文报》的创始人(第一任专职副总编辑),是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是韬奋新闻奖获得者,是首届“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获得者。既然进行一本书的编选,必定要有个明确的思路。我们在读储先生“小道理”的时候,是有不少想法的,但真正要拿出思路的时候,却犹豫了,原来要想有明确的分类,不易。后来我们商定,所谓分类,不过是大体为之,便于阅读。我们的分类标准,起初是明晰的,渐渐却模糊起来,很多分类难免似是而非。我们又想太“较真”了,怕是“推”来“敲”去,空耗时间,好在储先生的文字是结实的、富有内涵的,一句话放在第10页和放在第20页,不会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这也算是为我们自己找到的一点开脱的理由吧。一个人,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幸从事文字工作,有幸在报刊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观点,实在是“天大的好事”。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有幸和储瑞耕这样的人认识、接触、交往,我们有幸能将储先生的文字进行编选,而我们的劳动成果有幸被出版、被读者看到,我们已经很知足了。在和储先生交流的过程中,他一直考虑:这样的文字到底有多大市场。说实话,我们心里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也多次说起同一个问题:出书也好,开博客也好,我们没有期望每一个得到我们书的人、来我们博客的人都认真读我们的文字,都了解我们、进而理解我们。在那么多的读者、过客当中,哪怕有几个人、甚至一个人认真读过部分文字,产生过一点波动、一点作用,那就够了。“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亲爱的读者朋友,这本书已经呈现在您的面前,我们期待您惠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