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

2011-03-08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 去商家看看
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 去商家看看

 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


基本信息·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页码:409 页
·出版日期:2000年04月
·ISBN:7536031475
·条形码:9787536031470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0开

内容简介 不论我们从白先勇的小说中看到什么,我们都能从白先勇所展示的“现象”的背后,强烈地感受到他的“悲悯”的本质。并且,当我们走进白先勇那被“悲悯”笼罩着的小说世界的时候,感应着他的那颗悲悯之心的跳动,在我们的心底,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发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悲悯。
“悲悯”也许在有的人的字典里含有负面的、消极的意思和色彩,但悲悯的前提是同情,而同情的前提则是爱心。因此,白先勇在他的作品中所内蕴着的悲悯情怀之所以能够打动别人并引发出别人的悲悯之心,基本上可以肯定是源自他的爱心——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深沉、执着和毫无保留的爱。
作者简介 刘俊,一九四六年九月生,南京市人。一九八二年九月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一九八六年六月从该校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九月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一九八八年提前攻读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一九九一年六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南京大学中文系。
媒体推荐 代序 白先勇
广东省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这一套《白先勇文集》是迄今为止搜集我的作品最完整的一部集子,各种文类都收齐了。
小说、散文、论文、戏剧、电影脚本、访问、对谈,统统有,可以说相当全面的呈现了我这些年的文学活动。比较特殊的是,这个集子也收入了两本分析评论我作品的著作:欧阳子的《王谢堂前的燕子》以及刘俊的《悲悯情怀》。
欧阳子是我在台湾大学外文系的同学,当年我们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这本杂志持续出刊达二十多年,我的短篇小说大部分发表于《现文》,而我又常常与欧阳子讨论文学创作的问题,因此,她对我写小说的心路历程可谓了如指掌,在七十年代中期欧阳子终于写下了《王谢堂前的燕子》这部评论《台北人》的精心杰作。欧阳子自称这是一本《台北人》的
“研析与索隐”,事实上,这是欧阳子全面深入探讨《台北人》主旨涵义及小说艺术的一部论述巨著。欧阳子本身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分析小说家,深谙小说创作原理,在这本论著中,她采用了当时西方学术界影响至巨的“新批评”(New Crifi-cism)方法,扣紧文本,由微观人手,从字里行间,解读出小说背后历史文化的宏观意义。 《台北人》一共由十四篇短篇组成,欧阳子每篇都从不同的观点切人,层层剖析,将埋伏在小说写实架构最底层的象征内涵,挖掘出来。大陆美学评论家余秋雨教授在一篇论《台北人》的文章中曾如此称赞欧阳子这部书: “用心之细,联想之妙,让人叹为观止。”我也有同感。犹记当年,每读到一篇欧阳子评析《台北人》的这一系列论文时,就不禁感到一阵意外的惊喜,她能洞悉作者朦胧幽微,下意识中的创作动机明察秋毫,一一剖解,而又能解说得如此精微周到。叹服之余,我亦不禁庆幸, 《台北人》终于有了解人,觅得知音。
《悲悯情怀》是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俊撰写的一本“白先勇评传”。我的童年是在大陆度过的,但我的作品却都在海外台湾美国完成,时空的阻隔,大陆的读者与批评家对我作品的反应,令我十分好奇与关注。刘俊教授这本《悲悯情怀》让我看到了大陆学者对海外台湾作家异中有同的特殊视野。刘俊教授这部著作用功甚深,立论精辟,而态度又是出奇的包容。我很高兴,刘俊教授允许将《悲悯情怀》收在文集中,对我的小说创作的阅读,起了导航的作用。
这部文集,是由中山大学王晋民教授主编的,王晋民教授是第一位将我的作品引介给大陆读者的“功臣”。我非常感谢他替这部文集撰写的长序。执行编辑詹秀敏女士也为这部集子花费了惊人的心血,在这里,我要特别谢谢她。
2000年1月3丑日
目录
自 序
第一章 以人为核心构筑自己的艺术世界
——白先勇个体特征性分析
思想底蕴:对人的生存形态的关注和思考
文学观念:文学是表现人性的一种艺术
艺术特质:在中国文学传统基础上对西方文学精神和技巧的融汇
……
文摘 书摘
《寂寞的十七岁》给我们最初的强烈感受是笼罩在整个作品中的一股滞重的压抑。虽然杨云峰的叙述语气平静甚至有些冷漠,但我们依然能感觉到这种平静冷漠背后的强烈激情。弥漫在作品中的压抑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来自这种冷漠与激情的对立。杨云峰如同一个内心焚烧着情感渴求的烈火而外表则裹着一件僵冻了的棉衣的情感流浪儿,在家族、学校和社会之间渴切而却谨慎地探寻着情感的归宿。十七岁正是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由少年进入青年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青春期的人对情感的要求格外强烈,父母作为最亲近的情感对象,往往成为这一时期的青年人寻求尊重和理解,寄托自己情感的最先选择。然而,由于父母在观念上没能清楚地意识到他们的“成人感”,因而在行动上也就依然以对待小孩子的方式对待他们:在学业上毫不放松,却对他们的情感要求毫无体察。杨云峰在学校功课不好,感情上却早熟,这种极度的矛盾反差几乎命定地决定了他和他的父母在情感上有着深刻而又厚重的隔膜。他的功课越是不好,他的父母就越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学业上,而他早熟的情感正企盼着父母的慰藉和关爱。他的父母在他的功课上越是用心尽力,他对父母的情感期待也就越趋于浓重的失望,觉得他们“老不大懂得人家”。正是这种和家人的情感疏离,才使他觉得家园如同冷漠的蛮荒。僵冻的棉衣既无法在父母那里寻找到情感融化的热源,那他就只能在自己的内心寂寞地升腾着情感的烈焰,寂寞地捱挨着这“希望根本没活过”的十七岁。
在家里和父母在情感上难以沟通,杨云峰当然要在其他地方寻找情感的补偿。作为学生,也许学校和同学能够成为他心灵驻足的基点,收留他那份无以寄托的情感。然而,学校对杨云峰来说依然不是一个情感依归的所在,且不说校长、余三角这些老师从来就没能成为他情感上的托附,就是在同学中,那些专会泡女孩,“像群刚开叫的骚公鸡”的男同学和那些“混身妖气”的女同学,又怎能体会到深藏在他内心的孤独和寂寞?甚至他“孤怪”的脾气和多少有些女性化的气质,还成了他们欺侮他的原由。上体育课摔破鼻子后魏伯扬对他体贴人微的关怀,虽曾使他在魏伯扬的身上寻找到了情感的安慰,可也最终在同学们“讲得很难听”的压力下而失去;而唐爱丽对他原本就是一种“欲”的游戏,当他以一种诚挚的情感回报时,换来的只能是轻浮的耻笑和粗暴的践踏。这一切都使得杨云峰虽置身同学之中却如同独处旷野,涌动在内心的情感巨流依然无处流泄,他还是只能一个人“独来独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