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药资源生态学 |
 |
|
 |
中药资源生态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38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3239932X/9787532399321
·条形码:978753239932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广大读者
内容简介 《中药资源生态学》是系统阐述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及研究与实践的学术专著。主要论述了中药资源生态学的概念、学科特色、基本任务、关键问题,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中的尺度效应、自组织、逆境效应、多样性及种内变异等关键科学问题;介绍了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关键技术;并从气候与中药资源、土壤与中药资源、生物与中药资源、人类活动与中药资源4个方面介绍了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研究与实践情况,给出了具体的研究实例。
《中药资源生态学》内容系统全面,知识丰富,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全新的视角勾勒了中药资源生态学的全貌。《中药资源生态学》蕴涵着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的最新成就,极大地丰富了生态学的内涵和外延。可作为从事中药资源生态研究的学者,及活跃在中药农业和中药资源保护等生产实践第一线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中药资源学科高等院校师生的教学用书。
作者简介 黄璐琦,男,研究员,博士。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兼中药研究所所长,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药学科评议组委员,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中药)合作中心主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杂志》副主编,Journal of Traditional Medicine(Russia)编委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委员,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学和分子生药学研究,曾负责国家级和部局级课题10余项。目前,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1999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70余名。在国内外一级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著作8部。先后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北京十大杰出青年”“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郭兰萍,女,研究员,博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物学博士后,奥地利Innsbruck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生态三级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生药学后备学科带头人,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学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中药杂志》编委,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道地药材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中药资源生态学及道地药材形成的环境机制研究。在基于现代空间分析技术的道地药材区划及遥感监测,中药栽培土壤环境恶化的综合治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活动,提出了道地药材形成的逆境效应假说。2000年来发表学术论文近80篇,参与出版专著6部。获国家级、省部级奖4项。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
编辑推荐 《中药资源生态学》:中药资源鉴别硬质量评价、中药资源区划、中药农业、道地药材的可持续利用、气候与中药资源、土壤及地形与中药资源、生物与中药资源、人类活动与中药资源、中药资源生态学的概念与特色、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中药资源品质形成的生态学研究、中药资源生产的生态学研究、中药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中药资源生态学的关键科学问题、药用植物次生代谢及产物、药用植物抗逆生理。
目录 第一章 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概论
第一节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 中药资源生态学产生的背景
第三节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概念
第四节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特色
第五节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基本任务
第六节 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中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
第七节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部分相关学科
第八节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展望
第二章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第二节药用生物生理生态
一、次生代谢及产物
二、植物生长物质
三、植物的抗逆生理
第三节 药用生物种群生态
一、种群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药用生物群落生态
一、群落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
三、群落结构
第五节 药用生物生态系统生态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及特征
二、生态系统中的组成
三、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传递
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及生态平衡
第六节药用生物景观生态
一、景观
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第七节药用生物人文生态
一、概念
二、人文生态学在中药资源生态学中的任务
第三章 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中药资源鉴别及质量评价
一、鉴别
二、质量评价
第二节野外信息获取
一、野外群落调查
二、窄问分析及遥感监测
三、定位观测
第三节 中药资源区划
一、中药资源区划的概念和现状
二、中药资源区划的理论依据和原则
三、中药资源区划的类型和等级
四、中药资源区划的主要研究步骤和方法
五、两种常见的以质量为依据的区划模式
第四节组织培养
一、概念及特点
二、实际操作
三、中药组织培养
第五节受控实验
第六节 田间试验
一、中药资源田问试验的概念、原则及特点
二、小区试验
第七节信息分析
第四章 气候与中药资源
第一节 气象因子
一、光
二、温度
三、水分
四、风
第二节 中国气候特点与分区
一、中国的气候特征
二、中国气候分区
第三节 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的影响
一、纬度地带性分布
二、经度地带性分布
三、垂直分布规律
第四节 中国中药资源分区
第五节 小气候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
一、小气候的特点
二、小气候对生物的影响
三、小气候的观测
四、农业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研究实例
一、苍术气候特征提取及区划
二、青蒿中青蒿素积累的气候适宜性区划
三、应用Fuzzy的方法进行野生芍药适生性等级区划
第五章 土壤及地形与中药资源
第一节 土壤因子
一、土壤性状及质地
二、土壤成分
三、土壤热量
四、土壤胶体
五、土壤的酸碱性
六、土壤质量
七、土壤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土壤分类及土壤分布规律
一、中国土壤发生分类
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三、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四、中国土壤区划
第三节 栽培中药材土壤环境恶化及综合治理
一、土壤环境恶化的特点
二、土壤环境恶化的表现
三、土壤环境恶化的防治
第四节 地形因子及其对中药资源的影响
研究实例
一、苍术根际土壤微生物变化规律研究
二、低钾胁迫对苍术生长发育及挥发油含量及组分的影响
三、干旱胁迫对苍术植株代谢的影响
四、广西地形对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的影响分析
第六章 生物与中药资源
第一节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互惠共生
二、共栖(偏利)
三、植食与捕食
四、寄生和类寄生
五、竞争
第二节 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
一、根际与根际效应
二、根系分泌物的物质类型及其营养作用
三、根际微生物
四、根瘤
五、菌根
第三节 药用植物化感作用
一、化感作用的概念
二、化感物质的种类
三、化感物质释放的途径
四、化感物质的作用机制
五、化感作用影响因素的研究
六、化感作用研究
七、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
第四节 入侵种
一、概念
二、外来种引起入侵原因
三、入侵种引起的问题
研究实例
第七章 人类活动与中药资源
附录
……
序言 2000年,在科技部召开的一个植物保护会上,第一次遇到蒋有绪院士,得到先生指点。在向先生讨教中药资源生态研究中的一些疑惑和问题时,我认识到中药资源生态研究不论在关注的问题上,还是在研究目的及思路和方法上,与普通生态学都有很大不同,中药资源生态研究必定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后在先生的指导下,开始有目的地学习和思考中药资源生态研究的理论和问题。
2004.年,我与郭兰萍博士一起在《中国中药杂志》上发表的一篇“中药资源研究和展望”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中药资源生态学”的概念。同年,在中国生态学学会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中国生态学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蒋先生与肖培根院士、桑国卫院士任顾问,我本人任主任委员,郭兰萍博士任秘书长。自此,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就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了。我与郭博士也是从那时起就正式开始了《中药资源生态学》一书的撰写。
期间,我们组织过两次全国中药资源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并于2007年,在业内外许多同仁的帮助下,以这两次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为主,组织编著了《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该书受到业内外不少研究人员的欢迎。由于缺少系统的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专著,不少研究者就以该书中的一些论文为依据,进行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的实践探索。每一次,当看到那本书中的一些篇章被引用和宣讲时,我们都深刻地感到出版一本系统的《中药资源生态学》著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文摘 插图:

第二章 中药资源生态学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总是针对某一特定主体或中心而言的,环境的概念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在中药资源生态学中,一般以中药资源为主体,环境是指围绕着中药资源个体或群体的一切外部因子的总和。
(一)大环境与小环境
依环境范围大小可将生物的环境区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指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环境、地球环境(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由于气候、土壤等非生物因子常常是在相当大的地理区域内具有相似性或连续性,为此,根据环境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特性,如土壤类型、气候和地质形成过程等可将环境进行分类,从而达到认识环境的目的。根据生物种类的一定组合特征(即生物群落)把具有相似群落及其相似非生物环境区域连成一个大区,形成生物群落带(biome),如热带森林群落带、温带森林群落带和苔原生物群落带等,进而可以推测药用动植物的适宜或不适宜生长区。
大环境代表了环境的共性,而生物更多的是受其邻接环境,特别是小环境的影响。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生物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例如,树木可改变气流并使其下面的地面产生绝热效应,形成阴凉的场所;枯枝落叶层在腐烂分解前,会像地毯一样覆盖在土壤表面,起着绝热层的作用,而腐烂后又可改变土壤环境;山体可形成最典型独特小气候,造成阴坡和阳坡、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温度、降雨等气象因子的垂直变化,并对药用动植物分布形成直接影响。小环境受大环境影响,与大环境一起对药用动植物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